?

淺析音樂審美趣味差異的形成因素

2020-12-02 18:59楊成方河南大學
黃河之聲 2020年15期
關鍵詞:趣味主體音樂

◎ 楊成方 (河南大學)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是由作曲家以樂音為單位進行創作,并賦予其內容,借此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欣賞者只有從審美的角度欣賞音樂,才能實現真正的音樂美。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不同,會存在不同的審美趣味。

“趣味”作為一個十分個體化的概念,是指審美主體處于一種既定環境中,對作為對象化客體所產生的審美偏好,是一個既包含人的心理因素又受社會環境影響的審美范疇。①人類的任何審美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音樂審美趣味也不例外:審美主體由于身處特定的生存環境、時代背景,具有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從而導致不同認知下的不同審美價值觀和審美趣味。

音樂的審美趣味就是喜歡或愛好什么音樂。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在《論趣味的標準》中曾說:“審美趣味就是鑒賞力或審美能力?!雹谝魳穼徝廊の峨m然是以審美主體的主觀愛好形式出現的,但從根源上來說,音樂審美趣味與審美的傾向性和審美的鑒賞力密切相關,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由身邊的例子就可發現,有的人喜歡京戲,有的人喜歡梆子,有的人喜歡流行樂,有的人喜歡交響樂等。由此可見,音樂審美趣味的個體性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在此筆者就音樂審美趣味差異性的形成因素做以下分析。

一、社會因素

社會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音樂審美觀念和音樂審美理念,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階層也會有著不同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標準。每個人所處的時代、國家、社會、民族等作為先天因素是不可逆的,因此這些外在條件對于個人于音樂審美趣味方面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不可選擇的,這就給人們的審美經驗與審美趣味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并賦予它們時代特色。下面,筆者將從民族因素、時代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和宗教因素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民族因素。民族作為承載社會文化的實體,往往憑借不同的民俗習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語言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不同民族的審美觀念及審美趣味。每個人所處的國家地域民族乃至人文背景的不同,其生活環境對個體審美心理的形成所造成的影響也就不同。就中西方音樂審美來說就有很大區別,比如:西方國家以具有個性、張力、冒險精神的矛盾沖突為美,中國傳統音樂審美中以恬淡平和為美;從意境上來看,西方音樂追求作品的自身深度,側重情與理的統一,中國音樂追求空靈飄渺的意境,更側重感覺。同樣的,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所處的地理環境也會造成群體性的音樂審美趣味差異:如中世紀的歐洲,“黑暗貧乏”的社會背景與樂觀的民眾心理交織在一起,其獨特的社會背景造就了極具特色又風靡一時的獨特音樂審美趣味,關于精靈的幻想、對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希冀、游吟詩人的傳頌、寄付于宗教信仰的精神依托,加上歐洲常見的豎琴、特魯琴、齊特琴、風笛等配器,造就了作為這種特定審美趣味產物的風靡一時、曲風詭麗動人又極富想象力的中世紀民謠。較為典型的中世紀民謠代表歌曲有《Sleepyhead》、《Widen wagen》、《Mae Bruxa》、《Turn loose the mermaids》等。

同理,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如中國的音樂風格較為質樸;意大利的音樂風格較為抒情;德國的音樂風格較為厚重;法國的音樂風格較華麗等。審美主體從小接受其所處國家音樂風格的熏陶,其音樂審美趣味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正如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所言:“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所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系所制約的?!雹鄣赜蚧蛎褡宓牟町愋宰⒍ㄔ斐梢魳穼徝烙^念和音樂審美趣味存在一定的封閉性與不同性。

音樂作為一個重要藝術門類,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能夠體現不同的民族心態。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是在一個民族長期勞動創造與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中建立、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一般來說,每個民族都有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傳統,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音樂審美趣味。于審美主體而言,其民族根性往往具有潛藏的自覺性,從正如黑格爾所言:“事實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藝術使他們喜悅的東西能夠表現出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愿在藝術里感覺到的一切都是親近的、生動的、屬于目前生活的?!雹芩哉f,每當那些與本土音樂文化有差異性的外來音樂文化傳入的時候,其地域本身的審美習慣及當地音樂文化體系注定會產生一些排他性效應,外來音樂文化若是想在當地有受眾群體及長足發展,必定要順應當地音樂文化做出一些改變,反之,這種排他性效應也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減弱,外來音樂會沿著“不適應不喜歡”,“適應”到“接受”的順序發展。

(二)時代因素。歷史和社會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而不同的時代都有它自身的審美理想,不同時代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習慣也不盡相同。而音樂審美趣味作為寄托了欣賞主體所代表的社會、所代表的利益階層、甚至信仰的音樂價值判斷標準,不同審美主體的社會信仰甚至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的喜好或評價。特別是在音樂作品主題思想及政治傾向上,審美主體的反應及評價更是主要以個人所處的時代、階層來劃分的。因為音樂作為一種時代背景與意識形態綜合作用的產物,其社會性是十分明顯的??梢哉f,追求進步與光明的階層,其審美趣味必定是健康向上的,而沒落腐敗的階層,其審美趣味大多是庸俗的。如身處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無產階級高歌激昂的《馬賽曲》向巴士底獄進軍,使得斗爭獲得勝利,然而這首深受法國民眾喜愛的歌曲卻受到了封建統治階級路易十六王朝的拒聽。所以說一定意義上,審美主體所處的利益關系也會影響其音樂審美趣味。

(三)文化背景因素。審美主體所處文化背景下所擁有的傳統音樂對其音樂審美趣味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國家傳統文化下的音樂是由其祖先創造的,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文化是促進文明發展的基礎,而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勢必會受到其他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其中,中國的傳統音樂就是十分有特色且極具代表性,中國傳統音樂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在世界文化長河中擁有其獨特的音樂審美思維及音樂審美趣味。其中傳統音樂審美思維必然會影響中國人的審美音樂趣味,如現代音樂中擁有大批受眾的古風歌曲,就是受到傳統音樂審美趣味的影響,如劉歡創作的嚴謹驚艷的古風歌曲《鳳凰于飛》、《聲聲慢》,霍尊創作的紅極一時的《卷珠簾》等。

(四)宗教因素。人的音樂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宗教的影響。音樂審美趣味受宗教作用最典型的是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政治受到天主教的統治,一切的藝術、文化都納入教會的統治之下,在音樂上宗教音樂占據了統治地位,而民間音樂則受到排擠和排斥。在經院哲學家眼里民間音樂與異教有關聯,民間音樂被認為是“魔鬼的工具”,“被人聲感動是自然的,而被樂器感動是不道德的?!雹菰谶@樣的宗教心理作用下,基督教會提出用純人聲凈化會眾,反對在教會儀式中使用樂器。這樣一種教會宗教心理作用影響下,作曲家的創作被禁錮在宗教聲樂這種單一的宗教音樂形式內,所以人們的音樂審美趣味自然而然的被限制的在單一的宗教音樂形式內。

在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隨著人文主義精神的興起,社會心理發生了轉變,導致人們的音樂審美趣味又轉向了歌劇和器樂領域。而到了古典音樂時期,又由于受到了啟蒙運動與狂飆突擊運動的影響,作曲家們的創作逐漸擺脫了教會的束縛,從而轉入到宮廷和世俗音樂領域,更偏向于器樂曲的創作??梢哉f同一時期的作曲家與聽眾受到同樣的宗教背景影響,所被培育出來的音樂審美趣味也就相同。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不同社會時期產生大批創作某一種體裁的音樂家的同時,也會產生相應的一大批聽眾這一現象了。

二、個體性因素

造成音樂審美趣味差異的因素除了以上幾點社會因素以外,也有審美主體個人的一些主觀因素存在,因為人的自由意志是受經歷經驗、感知、情感影響的。正如達芬奇“鏡子說”中的觀點:就藝術創造而言,藝術如同一面鏡子,藝術家用這面鏡子照射世界,讓藝術如實的反映世界;就審美主體而言,則要從藝術這面藝術真實的鏡子中映射出與其有相似經歷的生活真實才會引發趣味與共鳴。

(一)文化修養程度。音樂審美主體藝術修養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其音樂審美情趣的高低。就審美主體的文化修養而言,《樂記》有言:“唯樂不可以為偽”⑥。只有音樂是不可以弄虛作假的,音樂作為人的德行的真實表現,其音樂審美能力更是其人文修養、閱歷及自身性格的綜合體現。一個文化內涵豐富且有著深厚藝術修養的人往往有著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和音樂感悟能力。而審美主體對音樂的判斷和理解也會影響審美主體的音樂審美趣味:如1876年,列夫·托爾斯泰在聽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托爾斯泰說在這首樂曲中,“我已接觸到忍受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边@也是由作品內容的豐富性與深刻性與審美主體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審美體驗和相應理性層面的生活經驗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就表現了審美主體對于那些與其感情經歷相似或能產生共鳴的作品更有興趣。

同理,審美主體藝術修養程度的不同也會導致其音樂審美趣味的區別差異。如: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審美主體往往有著較高的藝術修養及音樂審美趣味,其審美趣味較之于一般群眾也會有所不同:他們中的大多數憑借多年積累形成的高雅趣味堅守著對嚴肅音樂的喜愛,并且在此之外,其音樂審美趣味涉及的領域廣度、深度也遠超那些音樂修養程度不高的人,因為“藝術家和審美者的本領在于他們能跳開利害的圈套,只聚精會神地觀賞事物本身的形象。他們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中維持一種適當的距離?!雹叨切┕诺湟魳吩煸劜簧畹钠胀ù蟊婋A層,往往受其所處時代所處國家消費享受觀念的影響,其審美趣味往往駐步于各種風格的現世流行音樂中。

除了服飾,教堂里還展出了拉祜族、苗族、彝族等5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圣經》版本。這些民族或支系中的一部分群眾,因為歷史原因較早地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近年來,云南省基督教“兩會”與聯合圣經公會合作,將《圣經》翻譯為多種少數民族文字版本,對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這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北辰教堂也在積極參與,給予支持。這樣的翻譯工作,對于少數民族文字、文化的傳承有積極的意義。

(二)群體性因素?,F實生活中,往往那些生活在相近或相同環境中的一群人往往聚集成一個集體,因為他們會有共同的需求或情趣,而這種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不同職業領域、不同年齡范圍、不同性別的群體其情感經歷、價值取向、心理結構也就不同。這些因素必然會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視野、審美需求、審美心理以及會影響他們對于音樂作品的反映與評價。所以每當接觸到和審美主體生活或職業相近的音樂作品時,往往審美主體與該作品的心理距離就很近了,其對音樂作品的認同感就會激發審美主體與音樂作品的共鳴。

不同職業的群體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情感特點。比方說軍人崇尚堅毅勇敢,哲學家則倡導博學善思。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則會傾向于風格迥異的音樂題材和風格。比如軍人會對歌頌軍人和有描寫軍旅生活的歌曲大加贊賞,而抒情深邃并帶有哲理性的音樂風格則備受哲學家及知識分子的喜愛。再如,不同的年齡也會組成不同的年齡群體,同齡人的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會存在相似的情況。從身邊的生活經驗我們很容易看出,經過戰火洗禮的老人和和平時代出生的青少年的音樂審美趣味總是存在巨大差異,老人更喜歡傳統革命歌曲,而流行音樂對于青少年則有著巨大吸引力。由此例也可看出,年齡造成的社會經驗多寡的差異,以及生理、心理發育程度的不同會造成審美主體思維方式與情緒特點的不同。而審美主體思維方式的不同會引發不同年齡群體在音樂審美傾向上的不同,并由此造成不同年齡階層的音樂審美主體在審美情趣上的差異。青少年的性格特點往往是活潑好動,其心理特點是感情充沛,重理想并具有浪漫色彩。因此種類紛雜的流行樂深受他們喜愛,不管是民謠、鄉村樂、搖滾樂、還是爵士樂等,都能在其中找到屬于自己喜歡的風格。相比于青少年而言,在社會摸爬滾打過的成人的心態則較為現實,他們需要一些內涵更為豐富、思想更為深刻的音樂作品來與他們豐富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因此歌劇、純音樂或戲劇性音樂作品會更容易受到他們的青睞。

(三)個人情感因素。作為音樂審美趣味產生分歧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則側重人的一種無意識心理,當外物作用刺激下的某種情緒來臨時,人的主觀性便會不由自主的表現出來。我國古代《禮記·樂記》中有言:“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雹嗾f明音樂是受到外界事物的觸動而產生的。古今的藝術家們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羅丹曾說:“藝術即感情”⑨。托爾斯泰則在《論藝術》中明確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雹饫?,《命運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廣陵散》的音樂內容反映了漢代以來人們不滿封建迫害,對光與和幸福的追求,表現了沉郁悲憤的情感和戈矛縱橫的戰斗精神;《義勇軍進行曲》體現了抗日救亡與爭取民族解放的熱忱。

情感不止在藝術創作方面發揮作用,同樣的,在藝術欣賞中,情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審美主體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前提下,審美趣味的基礎上,進而被音樂作品所感動,所吸引,以至于達到忘我的境界,是欣賞主體和藝術形象之間契合一致,物我同一,達到共鳴。共鳴是欣賞過程中的情感、想象等諸多心理功能達到最強烈程度的表現,同時也離不開對作品意蘊的深入感受和理解。從客體方面說,藝術作品本身在藝術水平和思想內容上必須是優秀的,富有感染力的;而從主體方面講,只有在欣賞主體與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表達的情感與欣賞者思想感情相似,作品與欣賞主體人生遭遇十分相似的情況時才會產生共鳴。如林黛玉在聽到《牡丹亭》中的戲文:“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心痛神癡,潸然淚下。?再如新歌劇《白毛女》在解放區演出,當觀眾們都在悲泣喜兒一家的悲慘遭遇時,一個戰士看得過于投入,竟然忘情地拿起槍要槍斃臺上的“黃世仁”。?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得到音樂藝術的享受,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馬克思還說:“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由此可見,音樂審美趣味的產生是有條件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引起共鳴的。

音樂審美趣味作為一種主觀性與客觀性共同作用出的審美趣味取向,是多方面多層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差異性則構成了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從人類的聽覺審美規律來看,身處大數據時代,在面對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音樂種類時,音樂審美趣味的多元化發展傾向將會愈發明顯。對于音樂審美趣味差異性的問題,我們既要承認和尊重差異,又要提倡擴展音樂審美趣味能力,更加豐富音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注 釋:

① 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M].鳳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121.

② 渠冉.論休謨美學中的“審美趣味標準”[J].西江月,2003,(10).

④ 任子鵬.文化消費時代如何提升文藝的精神力量[N].中國文化報,2011-3-30.

⑤ 鄒建林,彭曉鳳.音樂審美特點的社會心理關照[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4).

⑥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⑦ 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M].鳳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43.

⑧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102.

⑨ 鄭鈞丹,劉晨雪,商林政.藝術即情感[J].大觀,2016,(08).

⑩ 古曉梅譯.托爾斯泰藝術論[M].遠流出版社,2013.

?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黛玉讀牡丹亭》)[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 毛愛紅.白毛女——紅色經典永流傳[J/OL].中國論文網,2012-5-2.

? 馬克思.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A].馬恩全集[M].人民出版社, 2006,第42卷第155頁.

? 馬克思.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A].馬恩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6,第42卷第155頁.

猜你喜歡
趣味主體音樂
強化述職評議 落實主體責任
論碳審計主體
何謂“主體間性”
略論意象間的主體構架
午睡的趣味
音樂
妙趣橫生的趣味創意
趣味型男
讓你HOLD不住的趣味創意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