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聯覺,讓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更精彩

2020-12-06 08:56
北方音樂 2020年23期
關鍵詞:聯覺音樂作品首歌

吳 婷

(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港迎春小學,江蘇 蘇州 215200)

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核心內容,更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必要途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音樂感知的特點,從聽覺、視覺、觸覺等多個維度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借助聯覺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進行培養,從而熏陶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力以及想象力。

一、利用視聽聯覺,激活欣賞思維

何為音樂欣賞?音樂欣賞指的是建立在聽覺系統上、同時以音樂作品為主要賞析對象的高級審美活動。它不僅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音樂教學的核心途徑。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才能促進音樂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呢?通過“聯覺”教學可以有效提高音樂欣賞的效果。所謂“聯覺”教學,指的是將多種感官體驗于一身,豐富教學維度,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視聽聯覺激活學生的欣賞思維,放飛學生對樂曲的想象。

例如在教學《花兒與少年》時,這是一首民風濃郁、風情獨特的樂曲,在開展欣賞活動前,教師先簡單介紹歌曲背景:同學們,你們即將聽到的這首歌屬于回族樂曲,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回族民歌,主要流傳于青海、甘肅一帶,曲調高亢悠揚。在聆聽的過程中,需要認真觀看視頻內容,用心體會這首歌的情感變化有著怎樣的特點。接著,教師可以將歌曲的相關MV資料進行課堂展示,讓學生欣賞以后進行集體討論,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知灼見”。比如有的學生評論道,“這首歌旋律很動人,聽著就想跳舞?!边€有的學生表示,“聽這首歌的時候,眼前好像看到了一個載歌載舞的姑娘,是那樣奪目、動人?!边€有的學生說,“這首歌抒情意味濃厚,敘事性質較強,適合男女對唱?!贝藭r,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這首歌中存在二拍子、三拍子的變化,增強了旋律感,因此可以結合這個特征設計律動方案,在歌曲進行的過程中進行表現……”此時,教師無形中為學生樹立了一個最佳欣賞角度,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從視聽聯覺中獲得美的享受。

音樂欣賞并不是簡單的“豎起耳朵”聆聽,而是和全部感官密切相關的思維活動。在賞析一部音樂作品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活學生的感官體驗,教師需要利用視聽聯覺的手段,讓學生從聆聽音樂中體會,從視頻畫面中感知音樂,二者巧妙融合才能形成立體化的體驗效果。

二、利用聽動聯覺,形成認知共鳴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音樂的旋律、節奏最先作用于聽覺器官。因此,“聯覺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也必須豐富學生“聽”的體驗。音樂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是有聲的詩、是情感的媒介,聆聽是最能深入音樂世界的方法。對于一些音樂作品而言,只是單純地聆聽卻并不能完全理解作品本身的內涵。小學音樂教材中收錄的多為名家名作,這些作品的內涵豐富,小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手段引導學生,如將聽覺與動覺結合,讓學生在律動中感知音樂,將能提高音樂欣賞的效果,促進認知共鳴。

針對《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歌曲,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先為學生進行簡單的鋪墊,同學們,這首歌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譜寫而成,它創作于1979年,具有濃郁的傣族民族風情。它的旋律優美、悠揚流暢,廣受社會大眾的青睞,稱得上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樂曲。最令人稱道的,是這首歌中葫蘆絲的運用,想必很多學生曾經接觸過這種樂器,有的學生可能還會吹奏,那么誰能給大家普及一下葫蘆絲的相關知識點呢?很快,有的學生進行回應,葫蘆絲是一種典型是吹管樂器,也稱作葫蘆蕭,發音悠揚、優美,帶有獨特的鼻音腔,令人一聽難忘?!苯又?,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談談應該如何結合樂曲設計律動方案。很多學生紛紛回應,“我認為既然是傣族的樂曲,那么應該設計一些活潑、輕松的舞蹈動作,展現一種優美的肢體感”還有的學生認為,“我認為應該設計一些舒緩的動作,同時可以點綴一些孔雀動作,這樣更彰顯傣族風情,也更符合樂曲旋律悠揚的特點?!痹诠采讨?,學生們拿出了屬于這首歌的舞蹈方案,教師隨機要求學生跟著樂曲舞動起來,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熱烈。

音樂欣賞雖然主要作用于聽覺器官,但是又不僅僅只和聽覺相關。事實上,音樂欣賞的維度較為廣泛,而這也為教師實施“聯覺”教學帶來契機。如果教師可以將聆聽的過程進行豐富,融入一些律動動作,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欣賞過程,還能促進學生對樂曲的解讀。

三、利用聽感聯覺,培養創新能力

除了視聽聯覺、聽動聯覺,還有聽感聯覺。所謂“聽感聯覺”,指的是將聽覺與感覺進行融合。音樂欣賞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涉及多個感官,具有豐富的內涵。一首音樂作品同樣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元素,對不同聽眾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力,也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影響。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幫助學生解讀樂曲內涵、情感表達以及旋律屬性是最為基礎的教學目的。但是,想要實現這點并不容易。作為教師需要盡可能融合學生多個感官,如將聽覺與感覺相結合,幫助學生在聆聽樂曲的過程中找到情感滲透點。

例如在欣賞《喜洋洋》這首樂曲時,教師不妨從樂曲風格方面切入;同學們,今天即將欣賞的樂曲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多種打擊樂器,如鼓、大小鑼、

鈸、木魚等,在無形中強化了音樂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接下來,老師將播放一段相關的MV視頻,請同學們認真觀看然后結合樂曲談談你的理解,看看樂曲帶給你哪些心靈感動,試著將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進行展示。接下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施進行播放,引導學生聆聽。在聆聽結束后,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斑@首歌節奏非常歡快,一聽就生出喜悅之情,有一種豐收的感覺?!薄斑@首歌運用了多個打擊樂器,特別震撼,將勞動者的樸實熱情淋漓盡致地展現,特別適合作為廣場舞伴奏樂?!薄斑@首歌情緒飽滿、樂曲氛圍歡樂,聽了就想載歌載舞?!贝藭r,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自己的解讀,“這首歌取材于山西民歌《賣膏藥》與《碾糕面》,帶有中國式的悠然自得,多種打擊樂器的融入更是強化了樂曲中的民俗風情。這首歌情緒飽滿、積極向上,能夠帶給人喜悅之情?!边@里,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樂曲風格,既有助于音樂欣賞效果,還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將聽覺與感覺融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聯覺方式。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不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更需要盡可能創新。這是因為樂曲本身表現力十足,如果教師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欣賞,既有益于教學,還會給學生帶來持久的心靈感動。

四、調動多重感官,促進浮想聯翩

音樂是一種關系著多重感官的藝術。在早期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常常用單一的形式呈現樂曲,只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卻忽略了“人體感官不只是聽覺”這一客觀事實。事實上,學生之所以對樂曲的解讀流于表面,一方面固然和學生的經驗、閱歷相關,但是另一方面也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可脫卸的關系。音樂作品本身是多元化的藝術,自然不能只用單一的形式進行呈現。只有調動學生的多方面感官,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元化的聽覺體驗。因此,教師可以試著融合多重感官,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對樂曲浮想聯翩,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沉浸于音樂世界。

例如在教學《空山鳥語》這首樂曲時,為了讓學生沉醉其中,教師不妨采取如下策略:首先,先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然后借助多媒體設施模擬森林中各種鳥的聲音、比如黃鸝、布谷鳥、麻雀、杜鵑、燕子等等,從聽覺層面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的氛圍。然后取出提前準備好的森林的土壤以及青草,放置在教室四角,從嗅覺層面給學生營造真實森林的感覺。接下來,讓學生慢慢睜開眼睛,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形象各異的鳥的高清圖像或是動態視頻,讓學生邊聆聽邊欣賞鳥兒的身姿。在這個氛圍中,學生的聽覺蘇醒了、嗅覺也跟著蘇醒了,最后視覺上的融合,讓學生對這首樂曲的感受更加深刻。從聽的層面,學生感受到鳥兒的活潑與生機;從嗅覺層面,來自大自然的泥土又給學生帶來空靈山林的感覺;視覺層面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空山鳥語的寂靜與活力。在聯覺融合下,學生產生了“通感”,切實體會到空山中的美好風光與鳥語花香。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一些教師存在思維局限,認為音樂欣賞只和學生的“耳朵”有關,和學生其他感官沒有多少關系。但是這種想法無疑是錯誤的。案例中教師正是打破了思維的局限,開創性地將聽覺、嗅覺與視覺相結合,給學生帶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視聽盛宴”,為學生帶來美的體驗。

五、促進“視動融合”,升華音樂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課堂中融入多媒體已經變成當下主流的教育趨勢。借助多媒體的直觀生動的特性,教師可以讓原本只和學生耳朵發生關系的音樂以視覺方式呈現,讓學生不只可以聽音樂,還能“看”音樂。而且,“奧爾夫教學法”是音樂欣賞中常用的教學方式,借助圖形譜展示音樂,更能從視覺帶來學生震撼。同時,動覺是感知音樂節奏的主要途徑,通過律動的身體,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也會隨之增進。因此,教師需要將視覺與動覺相結合,讓學生在“看”音樂的過程中律動身體,將能大幅度提高音樂欣賞效率。

例如在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樂曲時,針對b主題的欣賞,教師在設計圖形譜時可以試著從主題旋律線、音響以及力度變化等因素出發,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這首樂曲旋律的變化美,即中音的時值長短、高低起伏、情緒以及力度的轉變,讓原本無形的音樂以有形的方式進行展示,將能帶給學生更加震撼的視覺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進一步捕捉到樂曲中的細微情緒變化。為了增強效果,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模擬“電閃雷鳴”的效果,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然后,還可以帶一些模擬音效的樂器,讓學生試著參與制作,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電閃雷鳴”,將能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而且,還可以設計幾個動作,讓學生進行課堂律動,也能升華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樂曲的起伏變化,還能深入體會其中蘊藏的情緒。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盡可能調動學生的感官。音樂沒有一定之規,欣賞音樂自然不能受到局限。案例中教師聯合了學生的視覺、動覺,給學生帶來一堂異常精彩的音樂課,不僅擴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而且提高了音樂教學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六、借助聲覺演唱,強化音樂記憶

一首音樂作品的核心即主題。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記憶音樂主題是理解音樂的核心方式,也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主題的熟悉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把握程度,甚至對學生音樂賞鑒也構成直接干預。越熟悉主題,越能幫助學生體會音樂各個要素的表現作用。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應該如何熟悉音樂主題呢?我認為,演唱歌曲就是最佳的途徑。在哼唱樂曲的過程中,既有助于學生記住音樂本身的旋律以及節奏,還能檢驗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需要促進聽聲聯覺,提高音樂欣賞實效。

例如在欣賞《瑤族舞曲》這首管弦樂時,教師可以試著給曲子設計一個符合其意境美的歌詞,“月兒在云邊,風兒輕輕舞。美麗的村寨啊,你是多么寧靜啊?,幾迕利惞媚锬闶悄敲疵利愌?,隨著歌兒輕歌曼舞呀,那是多美的一幅畫……”通過結合音樂主題填詞,能夠給學生創設一個欣賞樂曲的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緒。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演唱,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節奏以及旋律,從而幫助學生進入樂曲獨特的氛圍中,進而讓學生理解作品所描繪的音樂想象,能夠強化學生對音樂起伏變化的感知。通過將聽覺與聲覺相融合,不僅能夠消除單一聆聽帶來的疲勞感,還能幫助學生融入樂曲中,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主題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記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填詞時需要和樂曲本身的氛圍相結合,要朗朗上口,容易學習,這樣才能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在欣賞一首樂曲時,沒有什么比演唱更能直抵音樂精髓了。在演唱的過程中,在音樂起伏變化的瞬間,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將達到一個峰值。通過結合聽覺與聲覺,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將更上一層樓,有利于提高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力。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促進聯覺互動,強化音樂欣賞的效果。為了實現聯覺教學,教師需要融入學生多個感官,用豐富的聽覺體驗打動學生的心靈,讓樂曲不只進入學生的耳朵,還能流入學生的心里,給學生帶來長久的心靈感動。因此,教師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創新的教學方式,爭取給學生營造一個“五光十色”的音樂課堂。

猜你喜歡
聯覺音樂作品首歌
不為我們而作的歌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就是這首歌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圖力古爾及其音樂作品淺析
“我和我的祖國”中山市原創音樂作品
你是聯覺人嗎
鮮紅的紅旗是首歌
你我腦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