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設計中的形式美

2020-12-06 10:32梁駿
大觀·東京文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形式美環境設計

梁駿

摘 要:文章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闡述了形式美產生的視知覺原理:人的知覺具有將環境要素組織起來,形成整體結構加以認知的趨勢;形式美感來源于知覺達成整體印象過程中對異質刺激的克服。在此基礎上,文章闡釋了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優先、完形、對比、圖底分離等原則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格式塔心理學;環境設計;形式美;整體優先

格式塔心理學揭示了美感產生的心理機制,它是人們在長期審美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律——多樣與統一、對比與協調、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主從與重點等,落在了實證科學的理性基礎之上。形式美法則也因此從經驗層面上升為科學的定律與原理。在環境設計領域,它使設計者在創造美的形式時,不再只是依靠自身的藝術天賦、靈感與感悟,還以方法論去經營、把控,使藝術設計的結果建立在更為精確的科學秩序之上。

一、整體優先原則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的視知覺具有整體優先的傾向,人們對環境進行感知,總是傾向于第一時間對其做出整體判斷,而不是首先關注其中的局部要素。在觀察物象時,知覺系統并非只是將其要素簡單攝入視野,而是在無意識中做一種主動的探索、組織、解釋,力圖在各局部要素之間建立關聯,進行整合,形成總體印象。例如,當人們看見一棟建筑,不是獨立地看到色彩、線條、材料或是門窗等局部,然后再將它們一一拼加起來得出“這是建筑”的結論,而是首先就會迅速形成對這棟建筑的總體感觀(形態、氛圍等)。因此,環境設計的第一要義不在于局部要素如景墻、鋪裝、家具、飾品等本身應如何出彩,而在于如何調配、組織這些要素,使之彼此關聯,形成易于識別的有機整體,以符合知覺的趨合性要求。在格式塔心理學中,關于整體性的原則有簡潔律、鄰近原則、結合原則等。

(一)簡潔律

研究表明,知覺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存在閾值,當一個空間中要素過多且各自獨立,彼此缺乏聯系時,知覺便難以應對,其趨合求同的過程也無法完成,這將使人們的心理始終處于一種不安定、不舒適的狀態。因此,減少無關聯要素的數量,使空間保持簡潔,是獲得空間整體感的最簡單方法。例如,極簡主義室內設計將符號、要素、裝飾減少到極致,以凸顯空間的純粹和整一?,F代主義建筑同樣遵循簡潔律的原則,密斯的“少就是多”體現著極簡空間、結構理性、精美材料三者的同構和統一。在構圖形式中,作為基本幾何圖形的方形、三角形、圓形因其簡單、清晰、明確的形態,被贊譽為最美的圖形。這些圖式在古代很早就被運用于建筑外觀及空間造型,如埃及金字塔、羅馬萬神廟,它們也常出現在現當代建筑大師貝聿銘、安藤忠雄、路易斯·康等的建筑形態中,其單純肅穆的形式,配合著建筑體量,強化了空間的紀念性,給人以深刻印象。

(二)鄰近原則

比起獨立而分散,空間要素彼此靠近時,更容易被視作一個整體。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常以“相片墻”作為裝飾。在“相片墻”中,盡管要素(相框)數量眾多,卻不會給人以繁雜之感,這是因為它們彼此的距離足夠接近,人們的知覺很容易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此外,景觀設計中植物的“叢植”法,也是通過歸類聚合的方式,在局部將植物聚攏在一起,從而減少了整個環境中人們實際感知到的要素數量,強化了場景的整體感。

(三)結合原則

將原本分散、獨立的形式要素通過連接、包含、咬合(交錯、穿插)等方法組織、聯系在一起,可以形成知覺上新的有機結構,達成空間的整體性。例如,在衛生間設計中,常將浴室柜的臺面延伸到馬桶上方,將馬桶包含在其下部空間中,使浴室柜與馬桶組合成一個有機結構,相較于浴室柜、馬桶彼此獨立且互不關聯的設計,具有更強的空間整體性。

二、完形原則

依據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知覺總是希望被感知的場景圖式趨向于一種完整有力的閉合結構。在審美過程中,當人們感知到一個圖形即將閉合,卻被某種缺口意外打斷,就會感受到強烈的刺激,產生緊張、興奮感,并力圖在心理上主動填補這個空缺,對之進行“完形”。

美感,恰恰來源于這種心理趨合過程中因克服異質刺激而產生的滿足和平衡。例如,蘋果公司商標,正是“蘋果”上那缺失的一塊,使之成為一個傳世經典。完形原則揭示出人們的審美偏好,是在“安定性”與“刺激性”兩種矛盾傾向間找到平衡,制造審美刺激(張力)并將其控制在最恰當的程度,是設計成功的關鍵。

依據完形原理,形式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首先,不完整的圖式在完整時應呈現簡單形狀。其次,不完整圖形應傾向于閉合,且能夠被知覺復原為完整圖形[1]。在環境設計中,設計電視背景墻與衣柜造型時,可在普通矩形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破除,形成可“完形”圖形:雖然局部被挖空,卻并不妨礙人們對其矩形整體的認知。同時,因為其不完整,又引發人們知覺上的“完形”沖動,具有更豐富的審美內涵。同樣,形式設計中應避免使用一些外形過于復雜的圖形——“E”形、“山”字形等,這些圖形中被破除的部分不只一處,知覺無法判斷其在完整時到底是什么基本圖形,審美的瞬間判斷便無法完成。例如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盡管細節構件往往精美絕倫,整體外觀卻因復雜的形態而遭人詬病。

三、對比原則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一個心理事件的發動是由一種不愉快的張力刺激引發,然后便向著減少這種不愉快的張力的方向發展[2]。審美過程也是如此,刺激引發不安,但卻造成興奮,當刺激造成的張力被克服,內心便能保持平衡與安定,而美感也得以產生。在環境設計中,任何異質要素的并置都會造成張力,形成刺激,如不同材質、色彩、意象之間的對比。設計中常用控制對比雙方體量大小、以微差形成過渡等方法來平衡、消解過強的刺激。例如,一個豪華富麗的酒店大堂設計中,如果地面、墻面完全鋪貼光滑的大理石恐怕會顯得有些“油膩”,局部施以小面積粗獷的毛面石材點綴,造成一點刺激和興奮,將會更為出彩。在環境設計中,“微差”意味著較小的差異,它的作用是在對比的兩個極端間形成過渡,緩解刺激帶來的不適感。環境設計中,若將同等面積的“圓”與“方”并置,將造成心理上強烈的不適感,因為這正是對比的兩個極端。如在“圓”“方”之間以折線、不同曲率的弧線逐次過渡,將削弱要素間的差異性,達成整體的協調感。

四、圖底分離原則

依據格式塔心理學,知覺對環境要素的感知并非均等對待,而是有所側重,一些要素會從環境中凸顯出來,成為關注的重點——“圖”,另一些要素則向后退隱,成為背景——“底”。要素一旦被感知為圖形,與背景分離,就會取得對背景的支配權,整個圖形就會形成主次、等級關系[3]。一個具有圖底關系的場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更易于為知覺所把握。如果環境中圖底關系混淆不清,就會造成圖、底各自對視覺焦點的爭奪,在知覺中呈現出強烈的張力與刺激,讓人困惑不安。例如,著名的兩可圖形——“魯賓之杯”。當人們盯住畫面,一會兒看到的是白色的杯子,這時黑色成為背景;一會兒看到的是人臉輪廓,這時白色成為背景。在這里,黑白二色性質相反,面積卻相差不大,因而無法分清主次與圖、底。類似的圖式如果出現于環境設計中,則極易引起視覺的不適,如黑白豎條相間的電視背景、黑白相間的地磚等,明與暗二色彼此爭搶,造成視覺上的跳躍、閃爍感,令人暈眩。因此,環境設計中,應預先對場景中各要素的形狀、色彩、質感進行研究,做出合理規劃,明確哪些是圖,哪些是底。要使一個元素成為圖,則應對其精心處理,讓其形、色、質等與其他元素形成顯著的對比,成為視覺關注的焦點。對于背景,則需弱化處理,使其暗淡、模糊,處于從屬地位。

五、結語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的視知覺具有趨向整體及閉合圖形的先天傾向。形式美來源于知覺趨合過程中克服異質刺激所達成的心理平衡。在環境設計中,這意味著環境多樣性與整體性的辯證統一。整體優先、完形、對比、圖底分離等原則的運用,可以幫助設計者在知覺安定感與刺激性之間取得平衡,創造出符合視覺規律的形式秩序。

參考文獻:

[1][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26,23.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7-38.

作者單位:

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猜你喜歡
形式美環境設計
現代室內空間照明設計形式美的探析
論慶陽香包的圖案設計特色
環境設計中的裝置藝術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藝術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研究
淺析形式美在裝飾畫中的重要性
鄉村傳統民居環境設計改造與保護略談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傳統民居裝飾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包裝設計中字體的形式美研究
環境設計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