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依戀理論的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分析

2020-12-07 06:16陳丹丹
家庭·育兒 2020年5期
關鍵詞:分離焦慮

【摘? 要】分離焦慮是幼兒入園最常見的問題,有效地解決入園分離焦慮對幼兒順利融入幼兒園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一個入園場景的描述分析,并基于依戀理論的相關研究,對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據此提出了減輕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分離焦慮;依戀理論;入園場景

一、場景

以下場景發生在幼兒園開學不久的一天早上。

入園時間,幼兒A(小班上學期,年齡在三歲半左右)由媽媽匆忙送來,A的臉上還有明顯的淚水痕跡。走進幼兒園,教師就看到了A,想從媽媽手上接過A,A開始有點不愿意,把腦袋埋在媽媽的肩膀上,但是媽媽硬是把A交給了教師,教師接過A,問了問A:“A,怎么了,又不愿意來幼兒園了?”媽媽抱著A和教師聊了幾句,就匆匆地走了,頭都沒有回一下地走出了幼兒園。這時候A看到媽媽走了,掙扎地想從教師的手上下來,開始小聲哭泣。等媽媽消失在幼兒園門口大約一分鐘后,教師就抱著A走向班里其他孩子活動的地方,這時候A已經停止哭泣,但是情緒還是很低落。大概一分鐘后,教師把孩子放下并告訴A:“自己去和小朋友們玩吧?!盇被放下來之后,站在原地,久久地看著媽媽消失的方向,期間A轉轉各個區域短暫停留。沒過多久,小女孩B來邀請她,B牽起A的手,把她牽到玩羊角球的地方,拿起一個球,她們兩個一起玩起來。在教師放下A讓她一個人自由活動的這段時間里,兩個教師一直聚在一起聊天。

二、基于鮑爾比依戀理論的分析

從幼兒A到園時臉上有淚痕,教師說的話:“A,怎么了,又不愿意來幼兒園了?!眿寢屪邥rA的表現:掙扎、小聲地哭泣、久久地看著媽媽消失的地方,以及一個人活動時不能投入但是在同伴的熱情邀請可以加入集體活動中可看出幼兒A有輕微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 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鮑爾比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反抗階段——號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地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環境的巨大變化

幼兒從家庭邁入幼兒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盥洗,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律并不一定與此相符。因此在入園之初,幼兒不習慣固定化的生活制度。 (2)成人與幼兒的關系。由于幼兒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幼兒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3)要求的提高。 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戲、遵守一定的規則等。這些要求都有可能使幼兒感到是一種挑戰和壓力。

(二)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在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幼兒的情緒問題也較少。而那些嬌寵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

(三)幼兒自身個性與以往經驗

入園之前家長有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A可能在上學期已經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但是在家里待了一個寒假,幼兒園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可能已經變得陌生,來到幼兒園又要重新開始適應幼兒園有規律的生活,重新適應與父母分離,重新適應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從場景可以看出,雖然幼兒A有分離焦慮,但是她并沒有死纏著媽媽,而是在媽媽離開之后兩次久久地望著媽媽消失的方向,期間也試著自己去尋找可能讓自己投入的活動,雖然開始的探尋并不勝利,每次持續的時間很短,但是可以看出她在嘗試融入所在的環境。這樣可能是因為她從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了媽媽有工作,知道媽媽有不得不離開的原因,她已經具有了從媽媽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了媽媽的難處。由此可見她的依戀已經發展到了鮑爾貝所分的第四階段即“目標調整的伙伴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的自我中心減少了,能從母親的角度看問題;母子關系由依戀關系轉為“目的-矯正”性質的伙伴關系,兒童可以理解和推測母親經常性活動的目的,改變她的活動以更好地適應自己親近和接觸的需要。兒童與父母基本達成一致,具有了合作性質。

幼兒A在有同伴的邀請下很快就融入了集體中,可見她已經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在有人引導的情況下,她可以很快擺脫離開媽媽的悲傷,而投入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說明她已經發展出交往行為系統。交往行為系統是鮑爾比的依戀行為系統中的最后一個,也是最后發展出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活動能力的增強,兒童必然要接觸到父母之外的交往對象。交往行為系統的建立使依戀行為系統具有更大的適應價值,這一行為系統不僅是一種生物機制,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機制依戀與依戀行為。通過交往行為系統,幼兒A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向更廣的地方拓展,去探索不同的事物,從而可以把與媽媽分離的不悅消減掉。

三、減輕幼兒入園焦慮的建議

對于幼兒的依戀行為,觀察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減輕幼兒的入園焦慮:

(一)家長方面

讓幼兒帶熟悉的東西到幼兒園,有熟悉的東西在身邊,幼兒會有安全感,習性學家告訴我們,卷入一個陌生人和一個陌生地方的分離最容易引起不安,分離時如果能讓幼兒身邊有一些從家里帶來的物品,他們就不那么難受了;在家里多和幼兒談談幼兒園高興的事情,讓幼兒對幼兒園的記憶是快樂的;在最初的日子早點送幼兒到幼兒園,與幼兒在幼兒園待一段時間,等到幼兒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再離開,離開之前的幾分鐘要告知幼兒,讓幼兒有心理準備;下午早點到幼兒園接幼兒,不要讓幼兒等,讓幼兒感受到父母也是很想他的;可以和幼兒說說自己工作的事情,讓幼兒明白爸爸媽媽有工作,讓幼兒知道為什么父母沒時間。

(二)教師方面

可以在班上組織幼兒說說自己在家高興的事情,或做在家里熟悉的事情,這樣可以讓幼兒感覺幼兒園還是與家里有聯系的;要從父母那里熟悉幼兒的性格、喜好等,教師對幼兒熟悉,讓幼兒感受教師的關懷;可以答應幼兒的一些小要求,例如實在想爸爸媽媽了,可以借教師的電話打一個給爸爸媽媽;要給幼兒時間,要有耐心。

(三)同伴方面

同伴的作用要靠教師去發掘,教師可以為幼兒樹立一個開開心心上幼兒園的伙伴;可以讓適應得比較好的幼兒去帶領適應不好的幼兒,一起游戲,一起探索,甚至進行一對一的幫助,有同伴的鼓勵幼兒可以更快融入集體。

從場景中可以看出,幼兒A的媽媽并沒有在離開時安慰幼兒A,甚至在離開之后也沒有回頭看看她,而是在一進幼兒園就把她交給教師,與教師談完話之后就直接走了,如果幼兒A的媽媽在幼兒園之后還是抱著幼兒,并告訴幼兒自己離開的時間,幼兒有心理準備,焦慮可能會減輕。教師在媽媽走后不久就讓幼兒自己去活動,如果教師請一個適應較好的伙伴帶著幼兒A一起活動,幼兒A可能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融入活動了。

參考文獻:

[1]張玉沛.情感聯結的意義—約翰.鮑爾貝依戀理論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楊明偉,遲寧宇.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困境分析-基于依戀視角[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2).

[3]高橋.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簡介及其現實意義[J].社會心理科學,2012(06).

[4][美]戴維.謝夫.社會性與人格發展第五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陳丹丹(1987.07-),女,漢族,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猜你喜歡
分離焦慮
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成因及其對策分析
緩解幼兒園新生入園分離焦慮的方法研究
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成因及其緩解
以梯度入園緩解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
家園合作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影響
緩解新生入園分離焦慮的策略
幫助緩解幼兒依戀行為初探
幼兒分離焦慮的原因和應對策略
一例“分離焦慮”兒童的個體輔導案例分析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