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實際,讓生活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泉

2020-12-07 10:52郭亮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實踐小學生

郭亮

【摘?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并結合生活體驗逐步形成獨特的見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并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本文圍繞如何聯系實際生活教學進行闡述,旨在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生;生活;實踐;教學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成功的教育是有內容、有內涵的,是要和生活實際聯系到一起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我們知道,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诖?,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來說,教師也不能只是依靠空頭說教,需要在教學中增添豐富的生活色彩,使自己的教學具備實質性的內容,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掘更好的教學素材。

一、以生為本,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明確的肯定和重視,教師的身份角色也被重新定義,不再像過去那樣嚴密控制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而是把課堂的主人公身份讓給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這樣,師生之間也能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不會再出現緊張的局面。當教師以“輔導者”“引路人”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自然就會被教師的教學魅力所吸引,從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自覺地進行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貫徹好“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例如,在進行《我在長大》一課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如讓學生把自己以前的照片帶到課堂上,展示給全班同學觀看,并結合照片上的內容分享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趣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熱烈而融洽。此時,教師再適時地說出自己童年生活的情況,和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并且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我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是誰?這樣就能引出“感恩父母”的主題,讓學生對這一話題產生深刻的感受。

二、鏈接社會,充分認識生活的價值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主旨,就是要帶領學生提前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的教學必須與社會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建立起積極、正面、向上的價值觀,從而指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在談到闖紅燈的話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有沒有見到過這種現象,或者學生自己有沒有闖過紅燈。除了要讓學生認識到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遇到病危的病人急需送往醫院搶救,那么應該闖紅燈嗎?這樣的問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平時我們應當嚴格遵守“寧等一分,不爭一秒”的信念,但當遇到意外或特殊情況時,也需要進行適當的變通,并且要更加小心翼翼,將闖紅燈的危險系數降到最低。這樣一來,就能加深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從而增強他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捕捉生活,感悟現實社會中的道理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能指望通過理論灌輸就可以說服學生,而是要運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悟得深層次的道理。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捕捉有價值的內容,并融合成合適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實質性的內容,運用生活案例來增強理論知識的說服力,這樣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更專注的狀態投入學習中。例如,在進行《集體榮譽靠大家》的教學時,教師發現有的學生上課時總愛開小差,交頭接耳地講話,導致被值日老師扣分。此時,教師就應當意識到這是一個進行集體榮譽感教育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就這一問題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進行討論,而學生會表現出極高的熱情,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許多好的建議。教師對學生的建議進行點評,并肯定其中可行的部分,然后告訴大家:“班級的榮譽要靠每一位班集體成員的努力,哪怕是一個人的懈怠都會對集體榮譽造成損害”。不難看出,教師選取了校園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引導學生進行親身體會和思考,這樣就能收獲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開展實踐,延伸道德與法治課堂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利用學科特點開展實踐活動能有效促進課堂教學。教育的真諦在于引導和啟迪,借助各種有利的條件,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的機會,促使學生用心去感受和體會,從而達到自我領悟、自我解放的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師除了可以運用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教學,還應當帶領學生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來沖破課堂與實踐的界限,獲得與社會親密接觸的寶貴機會,增強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想象他們的難處》時,教師不妨組織學生邁出學校的大門,到社會上看一看“他們”的難處具體體現在哪里。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路上行色匆匆的上班人群,觀察沿街乞討的乞丐,或者讓學生戴上黑墨鏡體驗盲人的生活感受并和自己平時的生活進行對比,學生會因此產生較大的落差,從而觸動學生的內心,使其懂得珍視生活、珍愛生命的道理。由此可見,教師多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到其中,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長見識,讓他們學會思考問題,還能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最終讓學生明白“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的道理。

五、引導探究,努力拓展學生創新思維

新課改自實施以來,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應該由教師的告知變為學生的探究。探究教學活動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所以,在創設生活化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傳統的講授模式,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可愛的家鄉”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設“家鄉豐富的物產”情境,把學生家鄉的物產進行一一的介紹。這些物產是學生熟悉的事物,而學生談到這些物產都津津樂道,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接著,布置學生課后開展調查活動,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物產的資料,從而感受家鄉生活的富裕、感受幸福生活的美好。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同時,很多學生想辦法介紹家鄉的物產,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出一份力。這樣的探究學習活動,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開闊了學生知識視野,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六、課外活動,促進課堂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都比較強,需要積極地開展課外活動。教師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有趣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同時,這樣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讓學生的道德品質真正得到提升。所以,教師應該適時地開展課外活動,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課外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小學生的生活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合作》時,教師可以在初步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如讓學生以分小組的形式開展種樹活動,在勞動中讓學生懂得集體合作的意義,同時,也能提高植樹活動的效率。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經常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這有利于學生在獲取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實踐證明,課外活動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開展,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生活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師應當積極從中汲取有價值的內容,整合成理想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從中獲得更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結合教學實際需求,掌握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并融入生活實際元素,從而達到對癥下藥、量體裁衣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紅英.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17(8).

[2]馬睿睿.如何提高小學生合作學習的參與度[J].課程教育研究,2016(8).

[3]許娟.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

[4]劉瑩.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7).

[5]陳芳.開展實踐活動 培養品德少年——基于實踐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教師,2018(6).

[6]周安妮.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究[J].讀天下(綜合),2019(21).

猜你喜歡
道德與法治實踐小學生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我是小學生
非常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