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正向社會資本培育及其對就業提升研究*

2020-12-08 04:58王鵬程陳婉芬
山西青年 2020年3期
關鍵詞:資本大學生

王鵬程 陳婉芬

浙江萬里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近年來,隨著高校連年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就業壓力倍增。根據日前發布的《就業藍皮書: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統計顯示,2018屆中國大學生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1%,較2014屆(92.6%)下降1.6個百分點,創近年新低。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而畢業生數量卻逐年上升,2020屆高校畢業人數將達歷史新高的874萬。在此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學生是我國的主要就業群體,現社會、政府以及家庭均已對其予以充分關注。大學生就業受到多方因素影響,社會資本成為除人力資本外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所以對大學生正向社會資本作用進行培養與發揮,把它負面因素消除,對于實現社會資本的均衡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的就業社會資本現狀

社會資本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埃爾·布迪厄提出,其認為社會資本屬于一類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經濟水平以及公民素質等因素影響的并通過關系網絡的持久占有而獲取的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能夠將人們間的合作和信任反映出來。不過就業設備資本具體指的是各類社會聯系給就業人員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與信息,同時有助于其能夠更好的進行就業。然而目前大學生社會資本的狀況并不樂觀,就業很難得到來自這一資本的助力。

(一)低水平的信任狀態未有效改善

通常來說,網絡、規范與信任均屬于社會資本,信任起決定性作用。當前,大學生置身處于大學這種制度化的產物之中,能因學校各種行為規范的作用,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的聯系,但同時,卻又因為其信任范圍難以逾越年級、專業等因素,表現出了其信任低等現象,如果他們不是通過學校各種活動、依靠正式規范和制度等來大面積地建立與他人的信任關系,大學生的社會資本將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

(二)共識性規范意識不強

大學生的共識性規范,是指在價值判斷和行為規范上具有共識的同學在學習生活中創造出來,用以約束自己行為的文化手段的總和。正是通過這種規范的約束,學生能做到思想與行動的一致。共識性規范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大學生在價值理念和行動規范上與其他社會成員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理念、行動難以協調一致,致使他們與其它社會成員關系的整合、協調以及個人需求的滿足等難以受到這種規范的約束。

(三)社會網狀交往結構尚未形成

希拉里·普特南:“任何社會都是由一系列人際溝通和交換網絡構成的”。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服務于人際溝通的網絡,網狀社會的形成才有可能。但在大學生實際人際交流中,除同伴外,缺乏與其它社會成員的溝通與交流,緊密的網狀社會交往結構無法形成,一旦走出校門,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

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正向作用機制分析

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社會資本不但對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負面的影響。本文通過采取調查問卷與訪談等方式了解到其負面影響主要包括了就業機會的合謀排外、就業結果的階層性、就業交易成本增加等,如何消弭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負作用,讓不同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數量與質量達到更優質均衡,促進高等教育結果公平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降低大學生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性,提高其就業幾率

目前,高校教育在國內已經得到了普及,畢業生數量每年增長,從而導致求職的大學生數量只增不減,并且人才的供應與需求關系也在不斷改變,這種情形下,就業機會對大學生尤其珍貴。社會資本因其擴散性特點使大學生能夠從多種途徑獲取就業信息,有效彌補就業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有效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二)提升獲取就業信息的下落,將大學生就業成本減小

大學生通常需要投入相應的精力、時間以及金錢來進行求職。由于大學生無法全面掌握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信息,想要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就業信息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而其實際累積的社會資本則能夠有助于將其獲取就業信息的效率提升,并且將其所需花費的各種成本減小。

(三)利于大學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維持、獲取更高職位

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在主要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工作待遇福利好,次要勞動力市場則相反。而大學生的社會資本的構成、質量、數量都對大學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

就現階段而言,國內還缺乏一個較為全面的勞動力市場機制,所以有過大的空間給社會資本流動,因此,大學生在尋求就業機會過程中則能夠采取制度性與非制度性的方式來進行,以便于能夠順利步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獲得較高職位以及良好的待遇[1]。

三、大學生正向就業社會資本的培育

社會資本在提升大學生就業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何積累大學生社會資本存量,著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在探討大學生如何培育社會資本之前,需要明確大學生社會資本量的衡量方法。

(一)社會資本的衡量

根據社會網絡結構理論,個人社會資本的大小由個體的資源量、中心位置決定。當個體處在一個資源豐富的社會網絡中,其社會資本量就高;反之,社會資本量就低。個體所在的網絡資源面、網絡資源數直接決定了個體社會資本的存量。二是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也是衡量社會資本的重要因素。在社會網絡位置的研究中,將其劃分為中心位置、中介位置和親近位置。中心位置越高,個體所擁有的影響力就越大,越能得到其他個體的信任[2]。

(二)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的培育

第一,大學生應當要積極提升其社會資本的意識,同時將其網絡規模不斷擴增。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本,就必須樹立社會資本意識,積極積累社會資本,通過社會資本獲取可靠性程度較高的非公開的職位信息。從大學生的社會資本的網絡規???,大學生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的規模越大,其可獲得的就業信息和資源就越多。大學生可以通過利用自己現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有意識的擴大社會關系網絡規模,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范圍,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存量。

第二,將高校就業社會資本擴寬,將教師的就業社會資本發揮出來。當前,一些企業在進行人才招聘時往往會寫出“211、985畢業生優先”等說明,而這就能夠說明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其比較重視高校的品牌價值。而高校和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來作為紐帶,教師在開展教學或是科研時。逐步累積其社會資本,并形成諸多人際關系網絡,所以大學社會功能應當要積極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盡可能轉化教師的社會資本為自己的就業社會資本。

第三,將大學生以及家庭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推動其就業。大學生的家庭社會資本主要來源于:家庭成員、親戚、好友、同事等。大學生與別人所聯系越緊密,形成的社會關系就越多,社會資本的存量就會增加,這就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去維護和擴大關系網,從而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提供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社會資本。大學生自身應增強社會資本培育的意識,著力于良好品質的培養,加強社會實踐活動,主動投入到各種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社會關系網絡中,不斷積累自身就業社會資本。

總得來說,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不斷增加,所以高校在培育學生的就業資本時,要求能夠科學地開展挖掘與培育工作,由高校、教師、家庭、社會以及學生等綜合方面著手來進行,盡可能的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條件,實現學生就業率的提升。

猜你喜歡
資本大學生
資本支出的狂歡:投資潮即將到來 精讀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國際大學生節
金茂資本 上地J SPACE
資本策局變
當資本無處可去時,可以造車啊!
民營書業的資本盛夏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從8 個字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