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資本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探新*

2020-12-08 15:55邱亞飛魏榮霞唐春紅甘琳琳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關鍵詞:薩提亞資本心理健康

邱亞飛 魏榮霞 邱 吟 唐春紅 甘琳琳

武漢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困境

由于各界的重視與推進,心理健康在各高校已經成為必要的公共課,在宣傳重視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因為心理健康覆蓋面廣,教學師資不足等原因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效果仍有較大提升空間。[1]

(一)大班教學的形式造成學生抬頭率和課堂參與率不高。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健康課以100多人的大課堂為主。這樣的大課堂在一定程度上拉遠了學生與老師的情感距離,增加了學生渾水摸魚的概率。在我校公共課的教學中,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一直存在,教師變換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增加案例的趣味性,引入短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甚至設置情境模擬的課堂活動,雖然對學生的“隱性逃課”有一定程度地改善,但是并未徹底改觀課堂“低頭”現象。

(二)學生的知與行脫節?;谏鲜鰧W生上課情況,在大學公共課教學中部分學生聽而不聞、學而不知,部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學習了,但是不會把課堂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心理健康的課程性質是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求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改變心理健康狀況,提升心理素質。

(三)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模式急需向學生體驗為主模式改進?;诖蟀嘟虒W的實際,老師教學過程中不管如何豐富教學形式,仍然是老師講授為主線,學生的體驗部分有待加強。而部分學校采用的團體輔導模式,為了保證達到教學效果,適用于10-20人的小班教學模式,不宜在學生眾多的高校推廣。我們需要探索一條既能增加學生體驗與收獲又能適用于一定規模的班級教學模式。

二、心理資本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契合

積極心理資本的概念起源于積極心理學,Seligman于2002年提出將只要能夠導致個體積極行為的心理因素都能納入資本的范圍。2005年Luthans等人提出積極心理資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認為心理資本是以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是個體積極心理能量和動力的集合體,是個體源自內心地對個體情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資源庫,[2-3]并指出心理資本由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韌性四個方面組成。雖然目前學界對于心理資本的構成有多種觀點,但是四成分觀點還是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并且心理資本具有可量化、可管理和無限開發的特點也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可。[3]系列研究顯示心理資本對個體的積極心理能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就大學生群體而言,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4]學習能力、[5]意志品質、就業能力等方面的積極能力則越高。由此可見心理資本作為個體內在積極心理力量,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適應社會具有重要意義。[3]

那么如何開發與培育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呢?各高校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與探索。有學者認為應該多為學生創設各種實踐機會,獲得成功經驗提高自我效能感或邀請成功校友交流講座增強替代經驗增加自我效能感;通過團體輔導方式改變學生的歸因方式提高其樂觀;通過目標的制定與執行使學生獲得希望感。也有學者提出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應該從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案、學校環境等方面系統做出改變。[3]其中以課程為載體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石艷華也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6]

教育部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應該“提高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模式仍以課本基本知識點的教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以考查學生的知識識記能力為評價標準。這種教學模式不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在教學內容上多以常見心理問題的應對為主,是應對問題的導向而非積極發展導向。這雖然提高了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但是沒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很難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發展學生心理機能、提升其心理素質為指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相應改革,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诜e極心理資本開發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從個體內部系統開始建構健康生活的信念和思維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意志品質等積極能力與特質。[7]因此開發大學生心理資本、提升大學生的內在積極心理力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宗旨是契合的,應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改革的目標。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探新

開發大學生心理資本就要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發現薩提亞模式可以較好的實現我們課程改革的目標。薩提亞治療模式是以人本主義的理念為基礎的轉換式治療模式,薩提亞相信每個人都擁有其內在資源與選擇,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治療師所做的便是幫助人們找到其智慧盒—他們的價值感、希望、自我接納、充滿能量及負責任和選擇的能力。[8]薩提亞治療模式的核心內容是提高自尊,改善人際關系,達到身心內外和諧一致。由此可見薩提亞治療模式秉承的理念與核心內容與開發大學生心理資本完美契合,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力量,夯實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堅實基礎。薩提亞治療模式運用的創造性治療技術如:行為雕塑、應對姿態、家庭圖、冥想、家庭重塑、面貌舞會等也可以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將教師講授為主的模式改為學生體驗為主的模式,增加學生的投入感與收獲感。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要求》,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根據這一要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學生線上學習,內容為老師結合案例教授的心理學重要知識;一部分為線下的體驗學習,內容為老師們根據薩提亞模式精心設計的課程體驗與實踐活動。兩部分內容的學習既兼顧了心理知識的傳授,也強化了學生的體驗與訓練,豐富的體驗可以促進學生的改變。在教學設計上共有8次體驗課程,班級人數60人左右,每次體驗課程均有5分鐘左右的喚醒活動,使課堂成員集中精力進入體驗課。具體的教學方案設計如下:

(一)第一講:認識與投入課程

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課程學習方式與考核方法,同時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學生為主的課堂氛圍。內容為:喚醒活動后的介紹課程和評分標準;“三件小確幸”+“認識我是你的榮幸”活動;討論并簽定課程參與規則。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課程的開展方式,在學生心中播下積極的種子,待日后慢慢發掘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與積極能量。討論課程規則真正把學生放在課堂主體的位置,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百分參與不僅對自己負責更是對身邊同學負責的表現??梢哉f第一次課就是在播種,播下的一顆顆種子日后可以成長為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韌性的茂盛枝丫。

(二)第二講:走進心理世界,從感知覺開始

主要內容“循序漸進打招呼”和盲行活動及其活動后的分享。學生從中了解身心一體的概念,體驗身體是心理的重要維度,體驗自己在與他人身體觸碰中的感受,從中了解和感知自己,認識自己的心理距離和交往特點。

(三)第三講:了解個體行為,學習與行為分析

主要內容為兩個戀愛關系的討論與情景劇表演。討論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學習與行為分析這一知識點的感悟,體驗到應對姿態在親密關系中的呈現,領會到“一致性溝通”的重要性。也強化了學生對改善自己親密關系的希望,增強了處理親密關系的韌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生的“我不行”的消極信念。

(四)第四講:揭開心理面紗,探究情緒奧秘

主要內容我演你猜、天使與魔鬼、情緒溝通情景劇的活動及其分享。滲透的是薩提亞的冰山理論,通過行為和感受,了解其背后的觀點、期待和渴望,最后發現那個積極力量的自我。通過活動學生不僅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也能更加了解身邊人的情緒及需求。

(五)第五講:壓力與健康

主要內容為案例討論與行為雕塑。通過對一個學業困難學生的案例討論,并將案例中學生及其壓力通過行為雕塑的方式可視化給學生帶來較大的沖擊及觸動。課后通過壓力圈圈圖回顧自己的壓力,學生能夠更加了解和接納自己。

(六)第六講:走近自己,體驗生命力

主要內容為種子冥想、種子畫、辦畫展、大自然冥想。背后的理論支撐為薩提亞對人的信念之“我們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證,透過這股生命力相連”、“人們因相同而有所聯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學生體驗到自己像一顆小草雖不如別人的大樹高大,但是有了小草才有了豐富的大自然,自己就是重要的存在。而自己能夠長成現在的樣子就是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此講內容也是引發學生觸動最大的,讓學生真的體會到了自己的旺盛生命力,自己的積極力量。

(七)第七講:社會關系

主要活動為破譯密碼、我說你畫、我的朋友圈活動及其分享。學生在體驗中加深了對非言語溝通的認識,體驗了一致性溝通的重要性。

(八)第八講:心理健康及其促進

通過提前觀影,課上討論電影的方式讓學生體驗自己有責任有力量改變,并在討論過程中深化了學生如何利用心理咨詢的相關知識。通過對心理健康狀態的討論,學生知曉心理病可以治愈,增加了對心理狀態的了解,改善了學生的無助無望感,樹立了希望。

在八次體驗課中教師秉持著薩提亞的每個人都有著充分的成長動機和發展的動力理念注重整個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創設,能夠讓學生有課堂主人翁的意識,并利用一系列的方法來協助學生激發自己的效能感、希望、自我接納、及負責任和選擇的能力。此外,團隊老師設計了《課程紀錄手冊》,每一次課學生及時填寫紀錄冊,既是對課程參與情況的回顧,也加深同學們的課堂體驗和感受;同時也成為師生溝通的重要渠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誠回復也成為自己改變的動力。

課程的考核也以學生的自我負責為核心,每次體驗課后學生對自己的參與與投入程度進行ABCD四個檔次的打分。同時為了兼顧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控,每個檔次有一個分數空間,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對學生進行檔次內的分數調整。

四、心理健康課程改革實效

(一)實現了課程改革目標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糾錯”模式轉變為“資源開發”模式。經過教師團隊的認真備課、反復修改,課程每個章節的內容都在滲透個體是有旺盛生命力、對自己有改變的責任和強大的成長動力,成功實現了發掘學生積極力量的目標。

(二)學生的參與性投入度大大增加

因為完全投入課程是對自己負責對同學負責的理念和體驗活動的吸引力,每個60多人課程幾乎每次都是全員認真投入,幾乎沒有脫節的學生。甚至課程結束時有學生留言到“多希望這樣的課程不要結束”“這是給我帶來觸動最大的一門課”。

(三)學生的心理資本得以提高

課后學生反饋“有可能都是樹,有可能都是花,有可能都是小草,但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叢草,都與眾不同,被賦予不同的存在意義,即使是雙胞胎,可能有個人眼睛更大,有個人更高,不要感嘆自己有多么平凡,而應贊嘆自己有多么特別”。通過在每次課堂活動中體驗自己積極的心理能量,學生從內心認可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力量,有效加強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感,在遇到壓力困難的時候更能理解自己不是逃兵不是被打倒而是一種應對姿態而已,加強了學生的韌性。

猜你喜歡
薩提亞資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資本支出的狂歡:投資潮即將到來 精讀
金茂資本 上地J SPACE
資本策局變
薩提亞心理學理論視角下的文學人物分析
一例人際交往敏感的個案輔導報告
薩提亞“冰山”隱喻理論對生命化寫作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