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航道更路經對文昌地方文化的影響初探

2020-12-08 23:05
時代人物 2020年35期
關鍵詞:文昌航道漁民

鄧 輝

(海南文昌市文化館 海南文昌 571300)

理論概述

南海航道更路經

南海航道更路經作為海南省文昌、瓊海的傳統民間文化,有著活地圖之稱,在文昌、瓊海等地,漁民傳抄《更路經》可追溯至明清時期,一個羅盤加一本《更路經》,讓漁民可以在沒有航海圖標、衛星定位輔助之下,就能夠順利前往南海作業,并下南洋進行交易。因此“更路經”是航海者必備的工具,而圖中記載的關于航行的氣象、水流、路線等無一不是前人用生命換來的,十分寶貴。在《南海航道更路經》里除了西沙以及南海海域之外,也有一些國外更路有關信息,書中所記載的航線、島礁、海況,以及記載的大海潮汐規律、風向以及風暴等和水文氣象有關信息,對研究中國航海史、南海開發史都擁有十分珍貴的價值。

文昌文化

文昌市地處海南省東北部,有著優美的自然風景、文化底蘊豐厚,被譽為“陽光東海岸上的明珠”。作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自西漢元封元年,就有內地漢族移民陸續遷入記載。傳統的儒學文化、農耕文化和移民文化給文昌文化提供了一個本土文化底色。

另外,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傳入和殖民文化的滲透、以及通過航海對外貿易交流,特別是與南洋--東南亞一帶的民間交流,海洋文化的補充,使海南文昌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正因為多種文化先后經過相互間的碰撞、融合、升華,最終生成了一種具有獨特個性的地域文化——海南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具有旗幟鮮明的地方特色,其核心組成部分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傳統儒學文化,二是海洋文化,兩者互為表里又相輔相成,所以在外人看來文昌人思想傳統保守,行為卻又外向開放。

文昌人深受傳統儒學文化影響,從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到宗教信仰,不忘祖宗習俗,保持家鄉習慣,更積極傳承中華文化。文昌人身處何地無論環境多么惡劣生活多么辛苦,都要對后代進行辛勤培養,讀書是文昌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崇高理想。正因此文昌具有發達的教育以及渾厚的文化,是海南文化之源泉。

文昌人擁有明顯的海洋文化核心精神,海納百川,開拓進取,是文昌地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文昌市,星羅棋布的西式建筑、熱帶作物園,以及各地方言中夾雜著英語、馬來語等,無不展示出文昌文化的開放容納與中西合璧的風貌和魅力。也使文昌英才輩出,特別是“宋氏三姐妹”以及張云逸大將等205名將軍,更讓文昌地方文化精神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海航道更路經對文昌地方文化的影響

“南海航道更路經”成為了文昌漁民在南海生存的見證。證實了文昌人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者。長期以來,南海航道更路經本身衍生的民間文化,及對外交流融合外來特別是南洋(東南亞)文化,對最終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文昌文化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造就文昌地方文化基石

第一,使得文昌具有了外向的文化特征。和普通漁民相比,掌握“更路經”的漁民活動范圍更廣,并非傳統漁民在近海甚至于海邊來謀生存。他們的漁民生活領域更廣,不斷向南挺進,先是抵達西沙,之后又前往南沙,后來乃至于到抵達了曾母暗沙附近。正因此文昌人的文化具有開放性,他們擁有海一般寬廣胸懷,能夠接受新事物,具有更加靈活的經營頭腦,例如他們捕撈海魚之后,能夠在第二年春夏之交時抵達新加坡,更可以去馬來西亞進行販賣,并從這里獲得土特產回到文昌地區進行交易。

第二,具有保險精神。文昌人當初駕駛風帆船,只是依靠羅盤,加之原始的水流以及水深測試,以及獨到的目測能力,就可以破除各類艱險,能夠從文昌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敢于在陌生海域中航行。南海是287個島、洲、沙灘、礁石等組成的,地理復雜面積廣闊,然而漁民們先后都做了探索,并可以為一些島嶼冠名[1]。外向開放、無畏艱險、開拓進取的精神構成文昌地方文化的基石,讓文昌人走向全世界,被譽為“凡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文昌人”。

豐富文昌地方文化內容

語言文化方面。作為海南話方言代表的文昌話,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在演化過程中,既傳承了漢語和閩南方言的基本語素,也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外來語,非常生動有趣。由于歷史上的貿易往來、民間文化交流、海外華僑等原因,文昌方言受亞洲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文化和語言的影響較深,有英語、馬來語、印尼語、泰語、越南語和柬埔寨語和日語等語素,這些外來語中英語的影響最大。文昌人喜歡打排球,幾乎每個鄉村都建有排球場,素有“排球之鄉”之稱。他們在打球時講的專業術語大都是英語,比如:他們把“檫網”叫做“密”,是英語的“net”的諧音;把出界叫做“奧賽”,是英語“outside”的諧音;把一傳叫做“頭波”,二傳叫做“二波”,三傳叫做“三波”,這些都是英語的“firstball”“secondball”和“thirdball”的含義[2]。

民居建筑文化。文昌民居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中西結合,帶有濃厚的華僑文化特色。文昌最有名的建筑是文南老街與鋪前鎮勝利街騎樓,為特有的僑鄉南洋式建筑,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這里南洋騎樓具有中西文化身影,屬于海南省獨有的古城鎮建筑范例,彰顯了海南不一樣的建筑風情。

如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家宅,建筑風格沿用海南傳統布局,四進大宅院每進正屋三開間,有橫房16間,四面有高大的院墻護衛,東橫屋頂建方形涼亭二座。既體現了文昌本土元素的民居特色,又融入了南洋以及西方建筑的藝術風格,是海南僑鄉建筑的典型代表。

飲食文化方面。在飲食文化方面,文昌地區與其他地方最不同的地方要算“吃茶”,文昌人把“喝”茶稱為“吃”茶。經統計,2020年僅會文鎮就有大大小小140間茶店,遍布大小集市,深刻影響文昌人的生活。文昌人所稱的“茶”與海南其他地區的茶的概念也大相徑庭,文昌人的茶主要是指紅茶、咖啡、奶茶、牛奶等加糖加煉奶的甜飲品,必須配有點心,其中有一“椰子醬面包”,里面是甜甜的醬料搭配面包餅,文昌話俗稱“嘎亞包”,“嘎亞”是馬來西亞“椰子醬”音譯而來。此外,華僑帶來的海外文化使海南成為中國最早推廣西式飲食的地方,中式和西式糕點兩者在文昌大放異彩花樣百出。極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造就了現代文昌人民的生活。

賦予當地民間信仰。海神信仰是文昌典型宗教文化特點,除了“水尾圣娘”信仰,還包括了“天妃信仰”“108 兄弟公”“五姓孤魂野鬼”,這些使得當地宗教信仰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采,在當地人心中,它們扎根于生活當中,已經在南海諸島得到了普及。在《西沙群島文物調查》當中指出,我國197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到該年為止,西沙群島仍然有14座源自于明清時期的小廟,其中供養的都是天妃、觀音、108兄弟公等,由此可見歷經數百年歷史,這里的信仰幾乎沒變[3]。

南海航道更路經的傳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既要保護更要傳承,南海航道更路經在流傳中通過口傳的方式占據了較大部分。針對口傳更路經,在民間普查、收集《更路經》和相關實物,對健在的老漁民、老船長等進行采訪,最終系統整理采集、挖掘利用。過程里結合現代錄音、錄像以及其他數字化媒體,保證了采訪的真實性,記錄的全面性,并專門進行口述檔案,將所有信息轉化為數字形式進行仔細保存,讓這些珍貴的歷史文明得以保存,讓更多的人了解文昌文化[4]。

總結與思考

南海航道更路經是漁民在生存過程中,不畏艱難,在大海中拼搏奮斗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同時,也是文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文昌地方文化的發展和繼承都具有重要價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需要我們保護和繼承的,只有這樣才能將精神傳承下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民。

猜你喜歡
文昌航道漁民
文昌發射場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竅門
廈門港航道通過能力建模及應用
秘魯漁民的生態平衡智慧
新航道
英語高能高分 就上新航道
長征七號火箭在文昌發射場首飛成功
宣揚漁民一家 鼓勵漁民互救 廣東省漁業互保協會竭力打造“漁民之家”
深空探測,未來將在這里啟航——走進文昌航天發射中心
“實驗與探究”的變式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