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視角下探究循序漸進原則的教育意義

2020-12-08 15:55雷一鳴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關鍵詞:美德時期嬰兒

雷一鳴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一、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概述

人格發展理論其實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都有見解,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論將人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口腔期(0-18個月)、肛門期(18個月-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到12歲)、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長);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則將兒童的認知分為了4個階段:感知運算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分別詳盡地闡述了各階段人的性格特征和所具備的能力。

埃爾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則是將人的發展分為8個階段:嬰兒前期(0-18個月)、嬰兒后期(18個月-3歲)、幼兒期(3-6歲)、童年期(6-12歲)、青少年期(12-18歲)、成年早期(18-30歲)、成年中期(30-60歲)、成年后期(60歲以后),具體地描述了每個時期人的發展任務以及存在危機。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分為以上八個階段,是由遺傳決定的。雖然說這些階段產生的時間是由生物基礎決定的,而又因為人成熟的過程中可能獲得各種經驗,但每一個階段所存在的危機能否得到積極解決的正是環境這個因素決定的。正是基于這一因素,埃里克森就將理論的八個階段稱為人格發展階段,而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階段和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相區別。

(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0-18個月)

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嬰兒前期,此時,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是最主要的危機。如果能夠順利地解決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危機,那便可以讓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希望的美德;但如果不能,就會變得膽小懦弱。

(二)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18個月-3歲)

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嬰兒后期,此時,自主與害羞將成為主要危機。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超過了害羞,那便可以使他們今后形成意志的美德;但如果不能,則會讓孩子變得十分焦慮,會懷疑自己,經常會想自己是否能夠做好事情,是否真的可以獨立。

(三)主動對內疚的沖突(3-6歲)

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幼兒期,此時自主與內疚將成為主要危機。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養成孩子的主動性,那便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無需內疚,而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但如果不能,則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四)勤奮對自卑的沖突(6到12歲)

這個階段可以稱為童年期,此時勤奮與自卑將成為主要危機。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養成孩子勤奮的品格,就能擁有一定處理事情的能力;但是如果無法養成,則會使孩子無能,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五)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12-18歲)

這個階段可以稱為青春期,此時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成為主要沖突。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培養孩子的同一性,對自己有著正確的認識,可以讓孩子學會忠誠的美德;而如果不能,則孩子會形成無歸屬感,缺乏對他人的關愛意識。

(六)親密對孤獨的沖突(18-30歲)

這個階段可以稱作為成年早期,此時親密與孤獨則是一對主要的沖突矛盾。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培養與別人親密交往的能力,就可以讓人養成愛的美德;如果無法培養,則會可能使人孤僻、孤獨的性格,形成混亂的兩性關系。

(七)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30-60歲)

這個階段可以稱為成年中期,此時生育與自我關注則上升為主要矛盾。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形成了同一性,生活能夠幸福,那么就會想要將此種環境傳遞給下一代,這便使上述矛盾中的生育占據主導地位,就會培養出關心的美德;但如若不能,就會使人產生自私自利的心態,只會關注自我,以自我為中心。

(八)自我完整與絕望期的沖突(60歲以后)

這個階段亦可稱為成年后期,此時,自我完整與絕望則是主要沖突。在這個階段,如果當回顧一生時,感覺是充實的,那么可以說這個人是自我完整的,而不會陷入絕望,從而得到智慧的美德;但如果不是,則會使人陷入失望和無意義感當中。

二、循序漸進教育原則理論

(一)循序漸進原則定義

“循序漸進”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意思是:順著次序逐步深入或提高,而應用在教學當中就應該是依照該學科的邏輯性以及認識的順序進行,使學生掌握知識。而這種邏輯性和順序性并不只是體現在學科內部,還體現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即幾個學科之間的銜接。

(二)循序漸進原則的教育意義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掌握知識,一方面是為學生奠定扎實的基本功,無論學習什么學科,都是需要基礎知識作為鋪墊;而另一方面,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依據學生各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計劃,分階段對學生進行教學,而不能使用同樣的教法。

(三)實施循序漸進原則的策略

1.確立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原則的指導思想

縱觀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指引學生,那么學生的學習就無法科學地進行下去,而教師想要有效地引導學生,確立循序漸進的原則就是重要基礎。對于處在學生時期的人來說,特別是基礎教育學段,并沒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對很多知識只有著一時的熱愛,并不會長時間專注其中。這樣的特點與學生的年齡呈反相關,也就是說年齡越小,專注的時間會越短,因此,這需要教師樹立起循序漸進的指導思想對學生進行指引。

這種循序漸進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在嬰兒時期針對孩子的興趣點而進行開發相應的知識點;在幼兒時期則應當引導其主動探索感興趣的知識,培養其主動求知的精神;童年時期,孩子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小學階段從此開始,此時應以趣味性高的游戲提高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努力學習應當學習的知識;而在青春期,也就是中學階段,這時候教師如果能夠與孩子更加親密地交流,則能讓孩子更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跟隨教師指引;而到了成年時期,人已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不需要教師的引導,便能自行學習需要的知識。

2.循序漸進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自主練習時間的把控

在人的學習過程當中,不僅僅只有接受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練習,但是需要多長的時間進行練習就是比較難把控的,因此在學校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幫助學生把控好練習的時間。

在嬰兒時期,作為家長應當順著孩子的興趣點引導,將練習有意無意的融入引導當中,就像走路,小孩子無法自己練習,是由父母引導其進行;而在幼兒階段,孩子接受學前教育,該階段主要是接受知識,孩子這時候自主練習的能力比嬰兒時期要好,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其進行練習;童年階段,也就是在小學時期,孩子已經可以自主進行一定的練習了,教師可以根據孩子這個階段的特點,布置作業,培養其勤奮的品格,逐漸獨立處理事情;在中學時期的青少年階段,孩子已經可以進行自主的練習了,接受新知識不需要很長時間,這時候所需要的就是孩子自己多練習來掌握所學知識;當人成年之后,就有了自學能力,相應的自主練習能力也很大的提升,可以通過自學和自主練習來學習知識。

3.重視循序漸進原則下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每個階段應該培養的素質是不相同的,教師就必須依據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培養每個人。比如說,在嬰兒時期,我們應當培養孩子的希望和意志的品德,讓孩子對今后的生活擁有希望,在做事情的時候,也能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在幼兒期,是需要讓孩子能夠有目的地做事情,而不是隨心所欲;在童年期,培養的應當是孩子的勤奮品格,讓孩子養成努力學習、工作的習慣;在青少年階段,教師需要培養孩子忠誠的美德,養成其歸屬感,能夠關愛他人;而成年之后,人逐漸走向成熟,這時候,需要養成關愛孩子的品格等,有了這些品格和能力,人在成年后期才能實現自我完整。

猜你喜歡
美德時期嬰兒
誠實是美德
藝術家嬰兒推車
育人以“禮”·傳承美德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在線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家
開心一刻
一戰時期蟄豪戰(10)
美德威:讓學習音樂更簡單
助人為樂是美德
嬰兒為何會發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