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道疾病的研究進展分析

2020-12-09 05:22雷成廖愛軍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11期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病機制

雷成 廖愛軍

【摘要】臨床諸多報道指出,機體若為應激狀態且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極易導致胃腸黏膜防御功能明顯減弱,強化損傷作用的同時導致腸道黏膜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從而對應激性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此研究對幽門螺桿菌致病機制進行介紹,進一步分析了應激性胃腸道疾病,總結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腸道疾病之間的關系,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增加應激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病機制;胃腸道疾病

【Abstract:】Many clinical reports have pointed out that if the body is in a stressed state and infec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t is very easy to cause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defense function to b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strengthen the damage effect and cause abnormalities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system, which will affect the stressed stomac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have a serious impact.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urther analyzed stres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d confirmed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an increase stress ulcers The incid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such as functional dyspepsia.

【Key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pathogenesi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中圖分類號】R5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1-0099-02

1983年,幽門螺桿菌被澳大利亞學者從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此后臨床大量工作者對幽門螺桿菌開展了研究。而經數十年的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諸多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1],例如生活中最常見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潰瘍等。此研究將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道疾病的進展做主要研究并進行如下綜述。

1?分析幽門螺桿菌致病機制

1.1幽門螺桿菌與細胞凋亡學說

臨床研究指出,細胞凋亡主要有死亡受體以及線粒體2條途徑,而幽門螺桿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即為空泡細胞毒素,臨床多項研究顯示,空泡細胞毒素蛋白與幽門螺桿菌體內長期定植密切相關,在空泡細胞毒素蛋白的影響下,會對胃上皮細胞造成損傷,最終誘發消化性潰瘍、腫瘤。研究證實,在空泡細胞毒素端片段的影響下,胃上皮細胞會凋亡且出現空泡樣變,而空泡細胞毒素蛋白會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和3,從而通過線粒體途徑發揮誘導作用,導致胃上皮細胞凋亡[2]。

1.2幽門螺桿菌與炎癥免疫反應

現階段臨床認為,炎癥免疫反應是幽門螺桿菌黏膜損傷的重要以及根本病理,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局部天然免疫、適應性免疫出現異常,以“幽門螺桿菌定植于胃黏膜”為主要表現,而上皮細胞發生骨架重組后會對核因子 NF-κB進行激活,導致上皮細胞大量釋放趨化因子,促使炎癥細胞由血管內從而轉移至胃上皮處,致使炎癥免疫反應誘發[3]。炎癥細胞在炎癥過程中,會與上皮細胞緊密連接而對黏膜造成破壞,中性粒細胞分泌炎癥介質,進而對胃上皮細胞產生毒性作用;而釋放的組胺等物質(活性),會增擴血管通透性,導致胃黏膜出現水腫;此外,炎癥細胞還會致使反應性氧、氮類物質不同程度釋放,從而氧化應激反應,加重胃黏膜損害。

2?應激性胃腸道疾病

2.1神經內分泌失調

受應激狀態的影響,中樞促甲狀腺激素大量被釋放,對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進行促進,致使胃平滑肌收縮增強,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發生。常溫環境下束縛應激,會導致迷走神經興奮頻率增加,冷環境下束縛應激,會導致以上癥狀明顯增加,且以上癥狀與胃黏膜病變之間是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證實了在應激狀態下,迷走神經興奮參與了神經內分泌失調的發生過程[4]。

2.2應激性潰瘍

調查發現,在應激狀態下,尤其是遭受創傷、大手術以及危重病并發休克患者,又或是出血伴有感染患者,胃十二指腸出現急性或者是多發性的黏膜淺表糜爛,絕大多數伴有應激性潰瘍。分析應激性潰瘍發生機制,發現該病多與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1)胃黏膜損傷:胃酸在胃黏膜損傷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機體在應激狀態下,氫離子(反流至黏膜)總量大量增加,導致黏膜內 pH值大幅降低,致使胃黏膜病變較為嚴重。且受應激狀態的影響,胃十二指腸動力功能會出現明顯的障礙,導致平滑肌收縮時間明顯延長,收縮幅度進一步增加,從而導致收縮頻率明顯加快,致使胃黏膜局部炎癥介質升高,加重黏膜損傷。(2)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受胃黏膜血流量減少以及胃黏膜微循環障礙等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應激性潰瘍,損傷胃黏膜保護機制[5];在胃酸等攻擊因子增強,進一步增加黏膜細胞凋亡,加重氧化應激反應的同時誘發消化道糜爛、潰瘍、大出血。

2.3應激與功能性消化不良

在多種環境應激因子的作用下,大腦應激反應系統會通過腦-腸軸對胃腸道靶器官發揮雙向調節作用,導致胃腸道運動、感覺以及分泌和免疫功能出現明顯變化,以上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誘發功能性胃腸病。而經研究證實,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痛”癥狀的發生,與胃高敏感性、焦慮等因素密切相關。借助飲水負荷試驗后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內臟存在感覺異常,但胃容受性舒張功能并沒有遭受影響,而胃感覺功能異?;颊?,精神應激和正常者并沒有顯著差異。

2.4應激與腸易激綜合征

腹脹、腹痛、大便異常是應激與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主要表現,應激與腸易激綜合征屬于臨床常見的綜合征,但沒有可解釋的形態學、影像學以及、內鏡變化;而受應激狀態的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會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導致去甲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誘發患者出現神經內分泌過度反應等癥狀[6]。國外學者研究證實,受體促腎上腺皮質釋放因子受體可直接作用于胃腸道受體,通過CRF-R1對藍斑進行激活并上調,加快結腸運動的同時增高直腸敏感性,從而導致腸道動力出現異常;因此臨床將CRF-R1 拮抗劑用于應激與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治療中。

3?幽門螺桿菌與應激性胃腸道疾病

3.1幽門螺桿菌與腸易激綜合征

臨床諸多研究表明,機體在應激狀態下,幽門螺桿菌感染危險性明顯增加,并且會對胃腸道黏膜炎癥類型造成影響,從而導致其損傷嚴重程度明顯加重。機體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會導致胃腸黏膜屏障通透性大幅升高,同時細菌代謝產物會進入血液循環和全身免疫反應,導致機體出現應激狀態下的一系列反應。不僅如此,在應激狀態下,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增加胃腸道排空障礙,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經臨床實驗發現,幽門螺桿菌、外周血單核細胞共同孵育,導致細胞上清液中MDA水平增高,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會進一步損傷胃內局部自由基活性。亦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加速氧自由基合成,造成細胞凋亡。而幽門螺桿菌誘導的氧化應激可有效激活細胞凋亡途徑。分析幽門螺桿菌在腦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發現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腦梗死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率明顯叫不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高。

3.2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臨床胃腸道常見、高發性疾病;調查發現,約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癥狀。目前臨床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黏膜炎癥,會導致患者胃感覺、運動出現異常,而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會有明顯的改善。調查發現,幽門螺桿菌結果呈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黏膜中P物質、鈣素基因相關肽水平明顯升高,而與正常者相較,胃容量擴張感覺閾值明顯叫低。最新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胃平滑肌mi RNAs表達下調,導致胃平滑肌增生的同時功能出現紊亂,致使胃排空能力遭受嚴重障礙,從而誘發一系列消化不良癥狀[7]。

3.3幽門螺桿菌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分析主要病因,多與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等因素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在以上疾病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率明顯較高,同時幽門螺桿菌也是加劇以上疾病的重要因素。臨床有學者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開展幽門螺桿菌檢測,借助回顧性方法展開研究,發現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6.5%,接近于全國人群58.07%的平均感染水平;而出血程度不同的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并沒有顯著差異,統計學無意義。

4?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4.1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療法

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質子泵抑制劑是典型的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療法,國內外研究證實,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高達90%。但將該方案與多項隨機對照進行研究,并沒有顯著優勢,分析原因:喹諾酮類藥物極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選擇藥物時應注意避免選擇耐藥藥物。

4.2三聯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含克拉霉素)

目前臨床含克拉霉素的三聯根除方案有以下兩種:克拉霉素+質子泵抑制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質子泵抑制劑+甲硝唑。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三聯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含克拉霉素)是目前臨床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中成效最為顯著的,因此在國內外診治指南中,三聯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含克拉霉素)已成為根除幽門螺桿菌的首選方案。但近年來,三聯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含克拉霉素)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根除率不足80%,其中我國根除率低于70%,歐美為75%,日本幽門螺桿菌根除率79%。而根除率的降低,發現與克拉霉素、甲硝唑耐藥性密切相關。臨床將耐藥率不足10%認為敏感,超過50%認為耐藥。2007年我國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霉素的耐藥率僅僅只有27.6%,對甲硝唑的耐藥率高達75.6%,證實了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霉素,處于耐藥和敏感間,而對甲硝唑更為耐藥。因此在《第三次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中明確要求,若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耐藥率低于40%,可以選擇克拉霉素+質子泵抑制劑+阿莫西林的根除方案;若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霉素的耐藥率不足15%,首選克拉霉素+質子泵抑制劑+甲硝唑方案。通俗而言,若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耐藥率低,可以選擇甲硝唑治療方案,若對克拉霉素耐藥率低,則可選擇克拉霉素治療方案[8]。

4.3序貫療法

序貫療法最早由意大利學者提出,治療前 5 d實施PPI+A方案,治療后5d采納PPI+C+M 方案,總療程10d。國外諸多研究發現,序貫療法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效果,明顯較三聯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含克拉霉素)好;同時序貫療法前5d治療過程中,并沒有使用克拉霉素、甲硝唑藥物,所以可有效避免克拉霉素、甲硝唑導致的耐藥性。

參考文獻

[1]?王晶晶.非甾體抗炎藥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對消化性潰瘍并發出血的影響[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2017, 015(007):72-72.

[2]?張慧,張娟.系統性健康教育對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疾病知識知曉及根除率提高的臨床意義[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 2017, 023(004):P.177-179.

[3]?陽紅娟,趙宇琳.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及不良反應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1):19-20.

[4]?仲蕊,張苗,王夢蘭, 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代謝綜合征參數變化的相關性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20,29(5):556-560.

[5]?趙明明,羅微,谷海瀛.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非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J].寧波大學學報,2020,33(3):116-120.

[6]?劉春鋒,劉君.消化疾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現狀及與胃腸道疾病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1):122.

[7]?王松.60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耐藥性及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9,14(7):837-839.

[8]?鄭瑋.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患者自身及抗Hp抗體水平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5):735-737.

猜你喜歡
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病機制
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療效
埃索美拉唑對十二指腸球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難治性癲癇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復方黃連素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復治中的療效分析
肝性心肌病研究進展
痛風免疫遺傳學機制研究進展
淺析中醫中風病的病因病機
四聯療法在消化性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與Hp相關性食管炎病情程度相關性的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