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歷史經驗
——基于1949—2017年調查文獻和數據的分析

2020-12-10 03:12岳朋雪
貴州民族研究 2020年10期
關鍵詞:語言文字少數民族情況

岳朋雪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海南·三亞 572022)

整理和分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文獻和相關國情數據,不僅可以全面了解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研究的歷時發展脈絡和共時現狀,總結現有調查研究的經驗教訓,還有助于建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規范,制訂科學的語言政策規劃,指導相關調查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了解我國語言國情,提升國家語言能力。

為此,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網上圖書館檢索整理了1949—2017年包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一手調查數據的文獻,提取文獻中反映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國情數據,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國情數據與調查的民族、地點、語言、群體和時間等關聯,形成反映不同地域、語言、群體和時間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數據庫。本文基于數據庫中的國情數據及其屬性信息,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總結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經驗,進一步提出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建議。

一、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四個時期

1949 年以前,我國缺少系統的、全國性的語言國情調查。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開展過幾次大規模的全國語言文字狀況調查。戴慶廈、張天偉、瞿靄堂、黃行等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幾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國情調查的基本情況。雖然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調查工作重點和目標不同,但它們在了解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和把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為更好地了解相關調查的歷時發展脈絡,依據年度數據量將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各階段數據量如表1所示:

(一) 摸底期(1949—1979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語言調查的主要任務是摸清境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基本情況和描寫少數民族語言的本體結構。1956年底,全國組織了7 個工作隊,分赴17個省區,調查了42個民族使用的50多種語言,描寫了59種少數民族語言的基本情況。此后,國內陸續補充調查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截至1966年,共調查64種少數民族語言,積累了1600多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的資料[1]。雖然這次調查沒有提供具體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數據,但基本摸清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分布區域和少數民族使用語言文字的整體情況,為下一階段調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 豐收期(1980—1999年)

20 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這次調查制定了科學、具體的調研計劃,設計了統一的調查問卷,以“戶”為單位選擇調查對象。調查組分赴全國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和113個自治縣,調查了63種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人口數量、使用范圍和方言差別,各民族兼用和轉用語言情況,新舊文字使用情況,掌握漢語的人口,本族語言使用的功能和范圍,涉及教學、媒體、出版、電影、翻譯、文藝、行政和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這次調查大體摸清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的基本情況,是我們掌握當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生態活力和普通話推廣情況最早的一手調查數據,這些數據可以作為初始參考點觀察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歷時演變。然而,此次調查不同語言文字的調查程度和范圍有所差別,個別調查點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采用文字描述,未呈現客觀數據。

表1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數據量統計表

(三) 全面發展期(2000—2009年)

進入新世紀,我國出現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項目。此次調查“作為國情調查的一部分,對中國的語言狀況進行一次分背景的摸底式調查。目的是了解中國的語言狀況、尤其是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情況,分析我國的語言使用特征、規律及趨勢”[2]。此項目調查了65種少數民族語言和34種民族文字。這次調查積累的經驗和數據對此后的調查研究具有指導作用,但對數據的后續分析不夠深入,且調查機構發布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數據均為整體數據,雖結合社會變量作了差異分析,卻未單獨分析各地區不同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沒有提供具體的以調查點為基礎的數據。如使用本民族語言的人數比例沒有具體的調查點和樣本信息,不清楚調查對象的位置、年齡、性別、居住地、職業或受教育程度等,無法準確了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

這一時期出現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專項調查課題。如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課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國情調查研究”,通過田野調查獲得某一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第一手材料。

(四) 多樣發展期(2010—2017年)

這一時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逐步增多,各級各類調查課題大量涌現。本文統計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和國家語委科研項目中相關調查課題的數量。兩大科研基金都有完備的、可供檢索的數據庫,前者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和代表性,其數據庫包含了1994—2017年立項的課題;后者作為語言學研究的專項基金項目,更加關注語言現狀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其數據庫包含了2001—2017 年立項的課題。筆者以“語言使用”“語言生態”“語言調查”“語言生活”“社會語言學”“瀕危語言保護”“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檢索詞在兩大數據庫中檢索,以研究內容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和民族地區語言生活為標準,篩選出84組相關調查課題,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3項,國家語委科研項目31項。

圖1 兩大科研基金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課題年度立項情況

圖1顯示,2010—2017年課題數量占總量的77.4%,課題立項數量自2011年有明顯增長,2011年4 月,國家語委發布“十二五”規劃,指出要加強語言國情研究?!秶艺Z委“十二五”科研規劃2011 年度項目指南》將“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研”作為重點項目招標。

二、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基本經驗

(一) 調查范圍廣,兼顧到全國不同少數民族群體

民族分布上,現有調查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少數民族,其中蒙古、哈尼、彝、苗、藏、土家、布依、達斡爾、維吾爾和傣等人口數量較多民族的調查數據量位列前十,占數據總量的57.6%;地域分布上,現有調查點幾乎覆蓋了國內所有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雜居區,云南、新疆、內蒙古、貴州、四川、廣西和湖南等調查數據占總量的81.5%,其中云南的數據最多,占總量的35.5%;城鄉分布上,農村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調查研究的重點地區,現有調查中92.2%的調查點位于鄉村,7.8%的調查點位于城市(城鎮);居住形態上,71.9%的調查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26.6%的調查點為少數民族散居區,1.5%的調查點為少數民族雜居區;群體分布上,學生、教師和公務員等民族群體的數據占總量的16.0%,其中少數民族學生的調查最多,占專項調查數據總量的72.0%。

(二) 建設了一支以高??蒲腥藛T為主體的調查人才隊伍

高校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研究的主要實施機構,數據庫中收錄的485位調查員主要來自于高校。從數據庫中的文獻類型看,現有35.2%的調查文獻屬于學校的學位論文。

(三) 形成一批以特定群體或特定語言文字為主要調查內容的新興研究熱點

隨著城市少數民族移民的不斷增加,其在城市生活中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和本民族語言文字傳承發展問題成為城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重要內容?,F有調查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區域中心,如少數民族移民目的地城市。

此外,跨境語言調查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凸顯,跨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也成為新的語言調查熱點。如今,國內已經對泰國、哈薩克斯坦、蒙古、老撾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10 多個跨境少數民族開展了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

三、我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技術操作的關鍵問題

(一) 語言文字能力判定標準

語言能力是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目前,國內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能力的考察還沒有統一的量化標準,不同調查員判定標準有所不同。

1. 語言能力判定標準

現有調查通常以少數民族使用語言的熟練程度表示語言能力。語言熟練程度又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等不同劃分標準。其中“四分法”比較常見,將掌握語言的熟練程度劃分為“熟練、一般、略懂和不會”四個等級,或采用“熟練、一般、不太好、不會”或“熟練、一般、不太好、能聽懂但不會”等說法?!叭址ā倍嘁娪谠缙诘恼Z言調查,將語言熟練程度劃分為“熟練、略懂、不會”三個等級?!拔宸址ā蓖ǔ⒄Z言能力劃分為“很熟練、熟練、一般熟練、會一點、不會”或“非常流利、比較流利、會說簡單的(一般)、能聽懂不會說、聽不懂”等不同熟練等級?!傲址ā笔乾F有調查中最詳細的一種語言能力劃分方法,以《語言田野調查實錄》系列調查為例,調查員將語言“聽”的能力劃分為“完全能聽懂、大部分能聽懂、基本能聽懂、能聽懂簡單的日常用語、基本聽不懂、完全聽不懂”6個等級;“說”的能力劃分為“能熟練交談、沒有障礙,能熟練交談、個別時候有障礙,基本能交談,會說簡單的日常用語,基本不會說,完全不會說”6個等級。

2. 文字能力判定標準

文字能力的判定標準比較少,這與現有文字調查較少有關。20世紀80年代的調查曾考查了少數民族掌握文字的情況,以“脫盲、半文盲、文盲”區分出不同等級,現有調查考查少數民族文字能力時,通常將文字的“讀”“寫”能力分開考查,并以讀寫文字內容的多少劃出不同的能力等級。

(二) 調查對象的年齡

1. 調查對象的年齡范圍

不同類型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選擇調查對象的年齡范圍存在差異,分析調查數據時劃分的年齡段也不同。社會語言學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通常要求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語言聽說能力和閱讀理解文字能力,選擇調查對象時需要設置一定的年齡限制,以確保獲得真實可靠的國情數據。但是,現有調查中調查對象的起止年齡范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調查中調查對象的最低年齡和最高年齡均差別較大,這與人們對成熟語言能力的認知和調查對象的年齡結構有關?,F有調查中調查對象的年齡起點大體有兩種選擇標準,一種以入學年齡為起點標準,即以6歲或7歲為最低年齡限制,認為這一年齡以上的人具備比較成熟的語言聽說能力;另一種以15歲或16 歲為年齡起點選擇調查對象,認為15歲以下的兒童語言能力和語言認知尚未完全成熟[3]。此外,調查對象的年齡還受調查點實際人口結構的限制。如果調查點某一年齡段的人口較少,為保證足夠的樣本數量,調查員通常會適當擴大年齡范圍。

2. 調查樣本年齡段的劃分

不同年齡段的語言能力存在差異,可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劃分年齡段[4]。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代際差異分析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趨勢和了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情況?,F有調查在分析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代際差異時將調查對象分出老年、中年和青年三個年齡段,起始年齡較低的調查還會劃分出少年組年齡段。雖然學界對老中青三代年齡群體的劃分基本達成共識,但每個年齡段之間沒有明確的年齡界限,需要綜合考慮調查內容、調查對象的結構類型、調查地實際情況等因素。如,調查少數民族公務員群體,需要根據國家機關公務人員的年齡結構特點和調查單位的實際情況劃分不同年齡段。整體來看,影響調查對象年齡段選擇與劃分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

(1) 樣本量的大小

通常來說,樣本量較大的調查劃分年齡段更加細致,也多會作代際差異分析。樣本量較小的個案調查因具體到各年齡段的樣本有限,多無法作代際差異分析。據統計,現有調查中34.5%的調查點作代際差異分析,這些調查中,67.1%的調查樣本量在100人以上。

(2) 人口結構的變化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普遍延長,人們對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認識發生變化,各群體之間的年齡界限越來越模糊。如,一名50歲的調查對象在幾十年前可能被歸為老年群體,在現在可能被歸為中年群體。而且,“老中青”的概念往往是相對的,需要視當次調查樣本的具體情況而定。

(三) 樣本數量

語言使用情況調查是一個定量到定性研究的過程?,F有調查普遍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得國情數據。但是,不同調查的樣本量差異較大,關于每次調查的樣本數量多少還沒有統一的規定。

表2 現有調查樣本量分布及占比情況

表2顯示樣本量為31~150人的調查數據最多,占數據總量的55.9%,這既保證了樣本分析的科學性,又便于調查的組織開展。

四、新時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

新時期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既要“宏觀把握”又要“微觀入手”[5]。

(一) 制訂統一、持續的調查規劃

我國民族眾多,語言使用情況復雜,目前還未形成統一、定期、大規模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普查機制,一些科研院校和機構組織的短期個案調查仍是了解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主要途徑。為此,應當設立專門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機構,負責制訂科學、統一、可持續的調查規劃,保障調查工作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具體包括調查時間、對哪些地區和民族進行調查、如何開展調查以及調查成果的形式、調查隊伍的建設和調查數據的管理等方面內容。

(二) 建立科學、全面的調查規范標準

應制訂科學、全面、統一的調查規范標準,指導相關調查工作的有效開展,保證調查數據真實可靠地反映少數民族的語言生活和語言能力。統一的調查規范標準可以保證調查數據格式一致,避免因調查員不同造成的數據可比性差,便于比較分析同一地區不同民族或者同一民族不同時期和地區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同時,我國少數民族居住環境復雜,不同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程度差別較大,少數民族語言活力差異明顯,影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的因素復雜。因此,相關調查規范的建立既要保證規范標準的全面性和通用性,也要考慮個別性,兼顧不同地區、民族和語言的差異。

(三) 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

應充分調動多方力量,有計劃地開展不同規模的調查。具體包括將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納入我國人口普查,形成10年一次的大規模周期性調查;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進行短周期的調查,如可以嘗試在兩次人口普查的間隙,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5年一次的專項調查,及時跟蹤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的變化。在少數民族遷移目的地開展城市少數民族移民專項調查,充分發揮民族院校和地方高校的人才優勢和區位優勢,開展個案調查研究,如我國邊疆地區高校和研究機構可以開展跨境少數民族和瀕危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研究。此外,還可以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專項調查,提升少數民族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四) 建設全面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數據庫,形成動態的語言國情監測體系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數據是我國語言國情數據的一部分,現有調查數據分布零散,未有相關機構對其變化進行系統的監測和管理。采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發在線語言地圖等數據庫,實現對相關數據的有效管理與開發利用,利于及時跟蹤和監測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變化,形成動態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和語言國情監測體系,為相關調查工作的開展和語言文字政策規劃的制訂提供參考。

五、結語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全球化、城鎮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環境發生變化,少數民族語言生活出現新的特點。在總結現有調查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有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及時把握我國語言國情變化,提高各民族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傳承優秀民族語言文化的能力,保障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和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是新時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內容。

猜你喜歡
語言文字少數民族情況
語言文字運用專項練習
語言文字運用題的變與不變
小題精練(四) 語言文字運用
小題精練(三) 語言文字運用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脫發 養“老金”
一周融資融劵情況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特殊情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