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中國山水畫意象色彩表達

2020-12-14 04:07孫鵬昆靳玉海
藝術研究 2020年5期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山川自然

孫鵬昆 靳玉海

摘 要:中國山水畫意境悠遠、博大精深,在畫面境界追求和個性表達上,色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水畫家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山川河流,對大自然氤氳景象有了深刻體悟與領會,再通過高度凝練的意象色彩予以表達,它是情深意切的情感傳達,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現了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本文通過對古代和現代經典山水畫作品的色彩分析,闡述中國山水畫意象色彩表達。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意象 色彩 自然 山川

中國山水畫意境悠遠、博大精深,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畫家在山水畫境界追求和個性表達上,色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山水畫的色彩運用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抒情達意,寄托胸懷,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意象色彩。中國山水畫的意象賦色,是以意設色,得其精神,不描摹其客觀之色,依據畫家對大自然氤氳景象,對自然界峰巒的深刻體悟與領會,通過高度凝練的意象色彩予以表達,它是發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情感傳達,是風雨明晦、煙云霧靄、四時變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和畫家主觀情思的交融互滲,是客體自然和主觀精神的融合。中國山水畫創作中,無論施以丹青之色,還是用水墨暈染,都是傳神寫意抒情的意象色彩,是畫家個人藝術修養體現和主觀情感的表達。

中國山水畫家在游走自然山川,體驗意象萬千的世界,用心靈感悟朝陽夕暮,峻嶺深巖,幽泉秀谷,林木蒼郁,煙嵐隱現,體悟自然造化神韻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山水色彩的觀察,總結出山水畫賦色之精髓。清代唐岱在《繪事發微》中也說:“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洗,冬山慘淡而如睡?!边@是畫家觀察自然后,使其悟化于心再進行提煉,畫家對自然山川的色彩不是真實的描繪,而是畫家心靈跡象的自然流露,是自我人格的真實再現。山水畫設色最大的特點是——依物象原有的顏色,與筆墨相結合,加以主觀意象的發揮。例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如圖1),巍峨的高山聳立于畫面的頂端,山勢雄偉,山頂樹木茂盛,葳蕤蔥蘢,山谷中瀑布飛流直下,瀉入深山之中,山下煙林掩映,奇石嶙峋雜樹叢生,老樹枝干粗壯,盤根錯節,顯然生于堅硬的巖石間已飽經風霜。亭臺樓閣隱約可見,一隊商旅在山腳下緩緩而來,驢背上馱著貨物。畫面色彩淡雅,筆力堅挺,主要用墨渲染,墨色凝重、渾厚,沉雄的筆墨塑造了峻拔雄廓壯美的山水意境。畫中的色彩不是描摹現實的自然界色彩,而是畫家觀察自然時,汲取自然之美,經過主觀的提煉和概括,注入情感,借物達意揮寫心象的意象色彩。

中國山水畫家通過體察自然,汲取靈感,用墨或色來傳達自己的審美態度與情感世界。在用色方面銳意創新,大膽創造,畫材選擇上使用植物顏料和礦物質顏料進行渲染,設色上不被自然界原有的表象色彩所束縛,在畫家真切感悟中深化為意象色彩流溢畫面。

中國的青綠山水畫主要使用礦物質顏料。青綠山水畫中的色彩運用,就是典型的意象色彩處理。自然界綠色中有草綠、翠綠、墨綠、淺綠、深綠,嫩綠等不同色相,豐富多彩,青綠山水畫中卻主要以石青、石綠色來渲染,它是畫家對眼睛所看到色彩的概括運用而非逼真寫實,從色彩的逼真度和設色的手法上看都傾向于主觀而非客觀。例如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圖2)畫中峰巒疊嶂,連綿不絕,山間高崖瀑布,奔流直下,營造出煙波浩渺,云蒸霧繞,氣象萬千的藝術境界。山中曲徑通幽處,有房舍屋宇隱現,屋旁綠柳青翠,紅花鮮艷,襯以長松修竹,景色秀麗之至。水榭樓臺、茅屋草舍以及簡易長橋雖是點綴,卻各依地勢而設,與山川湖泊交相輝映。人物刻畫微小,姿態生動鮮活。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蕩漾著幾艘漁船,為平靜的畫面增添幾分動感。構圖上畫家充分利用多點透視法繪制全卷,又施以青綠色使畫面層次分明,光彩奪目。全畫用筆精當,一筆一畫都恰到好處,先以細勁柔韌的筆致勾勒出山峰、石頭、樹木的輪廓,再敷以三青、三綠、赭石等色進行逐層渲染,渾樸醇厚而不失靈動之感。畫面色彩絢麗而清雅給人以靜穆、秀逸之氣,畫面意境幽雅而深邃。石青石綠顏色的鮮艷程度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實,在夸張的藝術效果中我們感受到了大好河山的壯麗美景,視覺是異常強烈的,畫中的主觀意象賦色鮮明。

古代青綠山水畫另一位畫家是唐代李思訓,作品《江帆樓閣圖》(如圖3),畫面描繪陽光明媚的春天里,絡繹不絕的游人外出踏春的情景。江岸山峰聳峙峻秀,樹木郁郁蔥蔥,山間桃紅柳綠春花燦漫,生機勃發,松竹小徑,不時有游人穿行其間。遠景碧波蕩漾,浩渺無垠,一條小船揚帆逆流而上,船中有四位身著唐衣的游人。近景有桃樹、松樹、竹子等植物,蒼翠欲滴、蔥蘢茂盛,碧殿朱廊在林間隱現。畫中游人有的佇立于岸邊,有的沿山上小路而來,有的騎馬,有的挑擔,有的提物,人們賞春暢懷一派歡樂的氣象。畫面構圖奇巧,通過精妙刻畫以山之一角的實處理,來反襯出江河的煙波浩瀚(虛處理),畫面施墨采用近實遠虛的方法,近處山石樹木用濃墨勾染,遠處用淡墨。畫面運用虛實、濃淡的處理手法,增強了畫面遠近虛實的空間關系。畫面設色大量使用石青、石綠色,樹木用雙勾填色方法,先用石綠點染,再用石青畫松針,金粉勾勒有些墨線轉折處,極富裝飾意味。畫面格局宏偉,顏色濃麗古雅,艷而不俗,堂皇富麗。畫面呈現金碧輝煌色彩與實際自然界真實色彩之間相差甚遠,畫中視覺色彩的再現飽含畫家的主觀情緒,體現了中國畫的意象色彩觀。

中國山水畫從最早的魏晉六朝到當今,歷經千百年的發展,呈現出“百家樣”。作品的風格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繪畫精髓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中西方繪畫理念,運用各種繪畫技巧和施色方法,使畫面色彩呈現出各具風格的新面貌。近代畫家張大千無論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畫,都樣樣精通,與齊白石并稱為“南張北齊”。他的山水畫作品創時代新風,潑彩、潑墨法并用,大氣磅礴,作品《長江萬里圖》(如圖4)是畫家的曠世之作,畫長近三十公尺,畫家以鳥瞰的構圖方式展現了從岷江索橋開始,經都江堰、索橋、導江玉壘、重慶、萬縣、三峽、宜昌、武漢三鎮、廬山、小孤山、黃山、蕪湖、南京、鎮江、金山寺、焦山、上海,至崇明島出海為止的景色。畫面布局疏密得當,虛實相間,千巖萬壑沿綿不絕。畫家將恢弘萬里、橫亙浩瀚的長江壯麗的美景濃縮于畫卷中,畫面整體氣勢宏偉、雄渾博大極具藝術感染力。

畫家先用毛筆勾勒出物象的輪廓,再用墨筆皴山畫樹,而后用青綠重彩渲染,同時運用潑彩、潑墨的技法,將濃淡墨、青綠色潑于紙上,任水、墨、色相互滲化融合。畫面呈現出蒼勁淋漓,異彩紛呈、變幻莫測的視覺效果,色彩有的繽紛迤邐,有的清雅飄逸。全畫渾厚撼人,奇偉瑰麗,觀之讓人有身臨其境,可在咫尺間遍覽千里河山的磅礴雄姿的感覺。畫家在飽覽祖國河山后,目識心記,將山水景色之美銘記于心,通過內在的悟化過程進行提煉,將自己對山河的熱愛之情幻化成意象的色彩,畫家在蘊情賦色時選用青綠色來描繪自然山川的勃勃生機,使畫面富有神采。它是畫家物我兩融,宣泄激情,心靈內化情感的表達,體現了畫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現代山水畫家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如圖5),畫中山巒起伏多姿,樹木茂盛,枝干勁挺,飛瀑流泉沿絕壁直下,觸水生煙,山下溪流潺潺,在樹林亂石間婉轉流淌。樹木掩映下房舍數間錯列有致。畫面構圖嚴謹,畫家先用濃淡墨層層皴染,筆墨渾厚沉著,筆力剛勁挺拔,墨氣明潤。再采用了積色法,用大量的朱砂、朱膘顏色對山峰和樹葉層層積染,熱烈濃重的紅色如火山噴涌出的巖漿,炙熱而真切,完美地體現出深秋時節的雄山勝境,再現毛澤東“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詩意境界。畫家運用墨與色,黑與紅強烈對比,使畫面氣氛熱烈,體現了畫家胸懷的廣闊,使人觀之震撼心魄,內心蕩漾。畫家寓情于景,落墨寫心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然山水間,表現了 “天人合一”的崇高宇宙境界。畫家筆下的河流山川,充滿了意象性。

中國山水畫家秉承傳統文人畫的思想,借古拓今,使意和象緊密結合在一起,寫時代之象,造時代之意。意象是理智與情感的融合,既入理又含情,是心靈的感觸,是情感的記錄。山水畫家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山川河流,縱觀萬物之變,有了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感受,創作中畫家將色彩寄托了襟懷,是主觀情感的跡化和宣泄,因此中國山水畫是寓情于色,以色暢意,以彩抒情的繪畫。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形神與筆墨[J].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12).

[2]王晶.中國名畫[M].萬卷出版公司,2007.

注:本文系2014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國畫意象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12542043。

猜你喜歡
中國山水畫山川自然
山川依舊 風味不改
退耕還林還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還林還草 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留白”在中國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探討
《自然》關注中國科技雄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