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探究

2020-12-14 07:19馮紅琴
錦繡·上旬刊 2020年10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思政育人

摘要:高職公共英語課程肩負立德樹人的使命,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高職公共英語思政教育,必須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明確課程的育人目標,充實課程的思政內容,優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

一、課程思政的背景

在2016 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他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管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2017年12月教育部制訂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以上充分表明,“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思政課程。因此高校各課程和教師應立足“大思政”理念,開展各類知識體系教育和思政教育。

二、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必然性

高職公共英語是各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通識教育公共必修課,它服務于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專業培養目標,服務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需要,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凸顯其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高職公共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是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服務,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課程,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方面具有支撐和促進作用。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承載著語言知識技能傳授與立德樹人的雙重任務, 化雨潤物,潛移無聲。因此,英語教師應寓德于課、寓德于教,緊密貼合教學內容和流程,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供多元的教學素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思政育人自然融入單元教學。

三、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途徑

1. 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英語教師應提高英語課程思政意識,樹立課程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其他課程的教師也責無旁貸。高職公共英語教師應認真思考如何從單一的語言教學轉變為全人育人,實現語言與育人的同向同行目標。結合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在傳授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有機融入英語教學,使英語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英語教師應提高英語課程思政能力。教師在充分理解課程思政內涵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立德樹人”理念具象化,避免雞湯課堂。 這不僅僅是在英語課上提及某句話或某個詞或看某個視頻,而應思考“立德樹人”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么,課上如何體現,可將育人思想隱性地融入故事中和話題討論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從而實現育人的目的。

2. 明確課程的育人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的走向, 各個教學環節和活動設計都服務于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工具性與育人性的有機達成。高職公共英語總體教學目標一是以應用為目的,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聽說、寫譯能力,使其在畢業后的社會交往、工作、學習中能夠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二是以素質教育為本,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以適應將來各方面發展的需求,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教學目標包含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高職公共英語的素質目標是: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升文化自信,做好中國文化的宣傳者,能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高職公共英語的素質目標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要求,更多地以隱性教學的方式實現。

3. 充實課程的思政內容

教學內容為語言學習提供素材,是課程育人的媒介。語言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 對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必然包含了價值的傳導和滲透。傳統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內容設置偏西化,中國文化輸出內容相對較少。因此,要實現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需要充實課程的思政內容。

1)緊貼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緊扣單元教學內容,圍繞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流程,以思政視角全新切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價值、人文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人文修養,促進語言教學與鑄魄育人的有機融合。

2)緊扣時代脈搏,深挖時事中的思政元素

精心選取治國理政時代金句,聚焦時代發展、國際形勢,提供中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刻理解新時期使命格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比如,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背景下,將中國的抗疫故事和抗疫英雄事跡以及國外的疫情應對融入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疫情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引入生活中鮮活的例子,推動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3)傳承中華文化精髓,深挖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要素,展示中華傳統名言警句中的中國智慧,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并通過跨文化對比剖析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增強文化自信。要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外輸出中華文化的能力,首先要多接觸體現豐富中國文化內涵的教學內容。呂必松指出“所謂‘語言交際文化, 就是這種隱含在語言系統中的反應出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是非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等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素,這種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之中?!辈⒄J為:“語言中的這類文化因素對語言和語言交際有規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覺察,只用通過對不同民族的語言和語言交際的對比研究才能揭示出來?!币虼?,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深入挖掘和補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同時可以圍繞某一主題展開中西文化比較和討論,強調學生學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用英語準確地描述和解釋中國文化,從而讓對方增進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學會在中國“入鄉隨俗”,在語言和非語言行為方面,尊重中國的文化;與此同時,學生在中外文化的比較中堅定了文化自信。

4. 優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多元化的教學材料方便易得。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立體化教學資源,將優質的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的思政教學素材,巧妙融入教學環節,滿足個性化教學需要,助力高校高效開展英語課程育人實踐。同時可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線上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突破教學的時空限制,將英語課程思政潤物無聲地貫穿于教室內外和課前、課中、課后。但是,教師在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設計教學活動時,切忌流于形式為思政而思政。比如,教師在課上前幾分鐘或最后幾分鐘視頻引述習總書記的講話內容,或者圖文并茂地呈現中國古代名言警句,思政痕跡明顯,難以實現理想的思政效果。教材是教學最重要的材料,英語教師在利用多元教學材料的同時,要注重教學材料、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的自然巧妙融合,英語課上的思政教育設計應該采用靈活多元的教學方法,避免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案例分享、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總結評析等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育人效果更佳。

結語

高職公共英語承擔了英語知識能力培養和立德樹人的功能。廣大英語教師不僅要學識育人,更要以德育人,提高自身的育人修養。英語課程思政應基于語言材料,提煉思政教學目標,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思政教學目標有機地融合到外語教學中,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飛,力明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教學模式的構建[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01):55-58.

[2] 王春香. 課程思政化視閾下英語教師思政素養提高的路徑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6):149-150.

作者簡介:馮紅琴, 女, 副教授,(1975-),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學英語教學。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思政育人
課程思政邁向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及實踐路徑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基于OBE理念的綜合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機制研究
寓莊于諧:高中思政課堂教學語言活力之彰顯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悅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樂綻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