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強國”要始于“文化強市”
——關于北京“十四五”期間建筑傳承與創新的研究與思考

2020-12-15 07:00/
建筑 2020年23期
關鍵詞:文化強國遺產北京

文 / 金 磊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出要建成文化強國,使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筆者認為,建設“文化強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要始于“文化強市”的建設,只有一流的文化城市發展,才能為“文化強國”的目標奠定基礎。做好首都北京的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是建設“文化北京”的關鍵,也將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必要內容。

一、北京應在文化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從“十四五”時期國家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看,北京的確應在諸多方面筑牢發展根基,并在“文化強市”上創新思維,認真補齊“短板”,尤其要解決好老城與歷史建筑不可再拆的問題,推動北京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1

首都北京無論從那一方面都該為建設“文化強國”在文化治理與創新上提供“北京智慧”,無論從北京文化的稟賦特征與內在價值、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傳播途徑與方式諸方面,北京“十四五”文化規劃都要高屋建瓴、脈絡清楚,用改革之思大膽解讀新格局與新趨勢,重在通過挖掘并提升北京市民建筑審美與北京城市文化特質,在全國率先培育一個可永葆北京城市“生命印記”的市民社會,這是“文化強市”的姿態、胸襟與高度。它既是政府服務社會的睿智,更是讓全社會共襄發展的“紅利”。

2020年10月末,筆者的“文化北京城市與建筑傳承創新的思考與五點建言”參加了北京“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公眾參與活動。筆者從國際化視野與當代中國頂層設計的“十四五”規劃層面的“文化城市”建設角度,學習并借鑒了國外先進文化導向的城市傳承與更新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希望對“十四五”期間的“文化強市”規劃編制與建設有所幫助。

二、北京應做傳承與利用20世紀建筑遺產的榜樣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發布的《世界遺產名錄》看,各國20世紀經典建筑與世界當代設計大師的作品已經紛紛入選。截至2019年第43屆世遺大會統計,在總計1121個遺產項目中,文化遺產占869項,其中還有近百項屬20世紀遺產,已占總遺產及文化遺產比例的1/11和1/8,但遺憾的是中國作為世界遺產數量大國尚沒有20世紀遺產及著名建筑師入選。

2

目前,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已推介了共計4批396項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它們分布在全國30余個省市。其中,北京有“國慶十大工程”等88項作品入選,居全國之首。這些作品設計風格多樣,超越傳統建筑技法,成為古都北京的當代縮影及歷史的紐帶,它們構成的記憶載體,連同那些創造了它們的建筑師、工程師們一道,串起了北京百年建筑的經典城市篇章。北京20世紀建筑遺產的“閃光點”,還表現在新中國建成項目占80%的高比重上,這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首都建筑師的非凡貢獻。

筆者建議,北京在全國做出表率,成為傳承與利用20世紀建筑遺產的榜樣。從新中國成立到1999年,北京評選過三次“北京十大建筑”(2009年評選了第四批“北京十大建筑”),可以考慮按國際通用規則,整體申報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基礎上,筆者希望將中國杰出建筑師的作品系列納入國家“申遺”預備名單,如張镈大師(1911~1999年),他一生的百余作品中就有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北京飯店、北京友誼賓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友誼醫院、民族飯店、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樓等8項作品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名錄。

三、北京應率先在《建筑遺產保護法》立法上有所突破

已經修訂了多年的《文物保護法》是國家文物管理的保護大法,但由于其涵蓋面廣泛,不可能對全國有復雜分類的建筑遺產有明確保護要求與措施界定。面對全國建筑遺產保護與城鎮化發展的矛盾、面對國家(省市)文保單位授權的限制,關系國計民生與城市文脈的20世紀建筑遺產領域還存在法律保護的“空白”,所以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城市發展目標及文化法律制度諸方面來看,北京市用《立法法》的依據,率先研究《建筑遺產保護法》極為迫切與必要。

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一系列文件強調要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如要求“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和景觀風貌,不拆除歷史建筑、不拆傳統民居、不破壞地形地貌、不砍老樹”等。事實證明,一個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地標,不僅僅依托炫目奇特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簡單堆砌,而要看其是否流淌著活生生的歷史文脈,是否喚起人們共同的情感記憶。筆者建議,北京要率先在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上“立法”,不僅讓“建筑挖掘城市歷史資源合法化”,更為拓展并創建文化城區提供保障。具體舉措:建立建筑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建立城市更新改造對建筑遺產的先普查后征收制度;建立建筑遺產保護規劃設計管控機制(含國家、北京市的專家評審機制等);建立對傳統建筑構件及相關歷史檔案資料的回收利用機制;建立建筑遺產的預警、活化利用的系統化發展機制;建立建筑遺產保護與檢測結果向社會公開機制等。

四、利用“世界讀書日”“閱讀季”普及建筑文化

從城市文化建設上看,讀書或閱讀乃一切文化及啟蒙教育中最可貴的。北京每年的“讀書季”雖突破了傳統書業經營模式,打造復合式、一站式的閱讀文化平臺,但尚未解決讀什么的問題,尚沒有普惠公眾的建筑文化與城市文脈類圖書“菜單”(全國各城市也一樣)。如果讓中小學生從孩童時就從城市與建筑閱讀入手,他們會從一個城市、一個街區、一個學派乃至一個群體去認識城市建筑演化的進程,發現北京標志性建筑背后的豐富故事。

筆者建議,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與教委、出版管理方等牽頭在每年的讀書活動中,有意識、有目標地融入建筑文化的內容,具體做法:以建成且正在使用的公共圖書館(含高校)為載體,邀請建筑師為公眾講述圖書館建筑背后的故事;北京應支持2008~2010年已舉辦過三屆的“中國建筑圖書獎”評選活動,其意義不僅在于向業界及社會推薦建筑、城市、藝術類好書,還在于普及了建筑文化,解讀了對北京建筑有貢獻的建筑師與工程師乃至建筑作品。

五、重溫北京“人文奧運”理念并將其納入冬奧會文化理念建設中

2019年2月,《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以下簡稱《遺產戰略計劃》)發布?!哆z產戰略計劃》涵蓋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等7方面的35個重點領域。需要說明的是,在文化建設與城市發展上,并沒有體現奧運文化對城市發展影響的細節,在“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四大冬奧會理念上,也未體現“人文奧運”的2008年奧運會的可持續原則。無論從哪方面講,作為千年古都,文化城市的北京冬季奧運會都不應缺少人文情懷,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標志,是北京奧運遺產的可持續性表征。

筆者建議,在堅持“創造冬奧遺產,帶來發展動力”的同時,現行的一系列舉措,要力求體現奧林匹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至少應在自身創辦的理念上有傳承,如“人文奧運”理念不應丟失。作為“雙奧之城”,北京要一以貫之,傳承“人文奧運”遺產。以北京正籌建的“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為例,它是個絕好體現人文奧運遺產的文旅項目,努力挖掘百年京張鐵路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會編織好冬奧會的“人文奧運”品牌并向世界傳播中國奧運遺產。

六、北京應以望京中央美術學院為基,建設創意型國家級美術公園

創意文化是近30年國際的文化城市建設重點,它緣自1980年代出現的新社會群體和創意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北京擁有一定數量的城市中產階層和創意階層,即受過高等教育有藝術素養的各類從業者和創意文化產業群體,更有如中央美術學院這樣持有特別話語權的權威美術機構,使創意文化產業在城市經濟發展及地域文化營銷中扮演重要角色,將成為大趨勢,這包括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與工藝、非遺文化傳承、媒體傳播與藝術表現等。

西方國家在創意型文化策略上確有成功招數,如佛羅里達所推崇的文化城市創意理念是:“創意產業和有趣且獨特的場所往往是吸引市民與觀者的資本”。顯然,雖創意型文化策略側重文化效益,但其對啟動商業式策略作用不可小視。

筆者建議,從填補北京美術公園欠缺、全面布局北京的國家級美術創造與普及營地的角度出發,規劃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中心的望京國家美術公園建設,這不僅能夠服務北京,還能激勵京津冀大美術圈的藝術氛圍與創新性,同時,讓更多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在了解、認知、享受美術文化與建筑文化的同時,為北京的“都”與“城”注入蓬勃向上、不懈拼搏的活力,完成文化藝術與城市精神的雙向賦能。具體而言,在2022年前后,配合北京冬奧會完成第一期建設;讓反映創意思維的、有引導的文化北京、文化中國、文化世界的高水平涂鴉作品遍布周邊;將封閉的中央美術學院向社會開放,使之成為一處讓公眾可自由進出的美術“家園”。

以上是筆者對“文化北京”城市與建筑若干題目的認知與建言,它是站在新起點謀劃新征程的初步思索,希望能對“十四五”北京規劃編制及建設“文化強國”有所裨益。

猜你喜歡
文化強國遺產北京
遺產怎么分
北京,離幸福通勤還有多遠?
北京春暖花開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千萬遺產
“文化強國”戰略下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路徑
以文化人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遺產之謎
遺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