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地利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2020-12-18 04:19宋晶
知與行 2020年4期
關鍵詞:原動力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是當代中國道德規范的重要理論來源,同時也是維護道德生活的重要維度。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在“立德”方面延承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優秀的“德治”精神。但是,二者又不能一概而論,清楚地把握二者的對立性和統一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進而有效地利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雖然浩如淵海,但究其根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教化人。因此,圍繞教化人為宗旨進而完成立德樹人的重任是二者的精神樞紐。以此為樞紐可以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重要精神元素、道德訓誡、道德規范和道德修養方法輸送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在微觀層面生發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原動力。但在實現傳統倫理學思想創造性轉化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通過揚棄的方式保證轉化的進步性,尤其要辨析中國傳統倫理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體論上的差異,將傳統倫理學具體的道德修養模式“學”“思”“行”及其當代意義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結合,為創造性地轉化中國傳統倫理學服務,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方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原動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性;原動力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20)04-012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本蛡鹘y文化而言,其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尤其是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核心價值觀對中國文化影響極其深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擔著新時代鑄魂育人的重要任務,因此要清晰深入地把握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尤其是把握住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也就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綱領,有利于創造性地利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一、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切入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敝袊蝗狈炐愕膫鹘y文化,但要在思政課建設中應用就要找好契合點,這一契合點有三個根本維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具體來說,在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上,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各有不同,儒家提出了“圣人”“仁者”“君子”“大丈夫”等理想型人格,是從人與我的關系出發,強調個人對于他人乃至于社會的價值。例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則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天人合一”的人格觀念。在培養方法上也有諸多差異,儒家提出了“修身”“養心”“慎獨”,道家則強調以“虛靜”“坐忘”來修養自己的人格,法家則提出了“滌除玄覽”和“致虛極,守靜篤”等。在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更是大有不同,儒家強調儒者要修齊治平,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道家認為要輕物重生、全生避害,重視自然人的生命權;墨家強調兼愛非攻,代表小生產者的訴求。

(一)“立德樹人”的道德哲學基點

在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一一拿來不成體系,甚至有可能自相矛盾;擇其一種則損失了其他諸多優長,也容易使學科固守僵化;綜合幾種來利用實際上同樣存在以上兩種問題。道德哲學能夠提供一條解決該問題的路徑,就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提供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答案:培養有德性的人才;用先進的科學知識、高尚的思想精神和躬身的實際行動培養人;為中華民族培養人。

(二)以文化人的道德哲學旨歸

中國傳統倫理學最重要的價值是解決為何如此的問題。通過回答“我要成為何種人、如何成為這種人以及這種人的價值所在”來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微觀層次的原動力,以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中國傳統倫理學擅長解決的問題,但也有很多問題是中國倫理學不擅長解決的。例如,理性精神和科學精神等近現代以來才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就是中國傳統倫理學的短板。因此,只有提綱挈領式地把握、了解中國傳統倫理學的優長和短處,才能夠真正做到批判地繼承,進而實現創新性地繼承。反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雖然門類眾多,同一學說在不同時期也各有特點。但總體來說,同一門類的學說是圍繞著同一個普遍的、統一的思想核心進行延展的,如孔子在教育實踐中雖然因材施教,但在教育目的上卻有一個恒定的原則,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這個道理??鬃又蟮娜寮覍W者雖然推動了儒學的進一步發展,但基本的核心理念是沒有變化的:發展出了以“仁”為核心思想的一系列倫理原則為宗旨的倫理體系。無論是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四項原則,董仲舒提出的五常原則,宋代的“義理”之學,還是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都是圍繞“仁”這一核心進行的。從倫理學視角來看,儒家的“仁”是根本理念,忠恕之道是“仁”這一理念在處理人與己關系的具體運用,這也佐證了“道一以貫之”的說法。再看不同的學派門類之間雖然相互批判,但是這也促進了相互了解、借鑒和轉化。如佛教傳入中國后吸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吸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實際的政治管理中儒、墨、道、法融合運用的做法,都表明了各學派門類的思想雖有差異性,但在差異性中也有共同性,是能夠統一運用的。

總體來看,這種融合運用是在借鑒轉換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契合點連接在一起。今天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傳統倫理學的核心價值高度契合,二者旨歸都是教化人。以立德樹人作為問題的核心,中國傳統倫理學是能夠解決“學、思、行”(學即所學習的知識,思即啟發思想,行即實際行動)三個方面的重大問題的,是能夠提供解決這三方面問題的原始動力的。

二、充分利用“學、思、行”,為立德樹人提供原始動力

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以傳統倫理學“以文化人”的旨歸和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的旨歸為契合點,可以將傳統倫理學中的“學、思、行”充分利用起來,通過創造性地轉化可以極大地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鑄魂育人工作。

(一)高屋建瓴地利用傳統倫理思想中的“學”

就“學”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系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學習方法包括灌輸法、引導教育、啟發教育和實踐教育等。這些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與儒家最為契合,儒家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培養人的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有教無類、知行合一。宋代儒家的“義理之學”特別重視學習方法,專門就為學之方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學說,朱熹在《總論為學之方》中就詳細論述了為學的要領,今天看來仍有重要意義。朱熹認為《禮記·中庸》篇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做學問的普遍次序,一般意義上講“博學之”即是廣博地學習,朱熹強調的是學習的宏觀維度,朱熹認為:“為學須先立得個大腔當了,卻旋去里面修治壁落教綿密。今人多是未曾知得個大規模,先去修治得一間半房,所以不濟事?!盵1]131朱熹所說的“大腔”是指廣泛地學習儒家經典,不僅要了解經典中的內容,還要通過這些內容明晰治學的大原則,高屋建瓴地把握這些內容。就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而言則應該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把握和學習這些儒家經典,以此作為學習的宏觀維度。在這個宏觀維度下反觀儒家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其中有關“身心修養”“修己治人”“造福社會”等經典內容都能夠利用起來。例如,《論語·學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5336就是道德修養的基本范式,這一文化傳統可以作為忠于祖國、誠實守信和加強學習的歷史根源。以“身心修養”“修己治人”“造福社會”等基本理念作為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中國傳統倫理學能夠從理論基礎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力的支持。儒家傳統倫理思想還特別重視從日常生活中生發育人理念,如孝觀念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5347“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在學習方法上,儒家特別注重知行合一,這些都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文化動力。尤其在學習方法上,王陽明認為“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3]290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看來傳統倫理學的多數為學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能夠極大地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二)辨物居方地利用傳統倫理思想中的“思”

中國倫理學中關于“思”的理論有很多,有關于學習方法的、思考價值的、思考用途的。馬克思指出:“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睆乃急嬲軐W到實踐哲學,馬克思指出了當代哲學新的發展路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了基礎。在這一維度上,中國傳統倫理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反思對象,一方面我們不再以各家傳統倫理學的經典作為思考起點,另一方面我們要透過從古到今的歷史來把握今天的實踐活動。依據這一基本原則,許多經典的關于“思”的方法在今天仍行之有效。尤其是通過對知識、行為和人自身的思考,反思道德活動的得失、發展、變化以及運行規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價值。通過傳統文化提高人的道德思想素養,通過反思把握道德思想的歷史發展規律,利用其中仍然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來指導道德活動。因此,中國傳統倫理學是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的基點、反思的對象和生發新思想的源泉。

(三)整躬率物地利用傳統倫理思想中的“行”

中國傳統倫理學最重視“行”,這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同時二者又能夠在宏觀和微觀上形成互補。在對“行”的態度上,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有較為一致的態度,如儒家認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2]5458“君子行不貴茍難”。[2]329法家認為:“行義,勝之理?!钡兰艺J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边@些原典都認為在道德活動中“行”高于“言”或者知識,是判斷人的道德修養的首要因素,由此中國傳統文化也形成了躬行實踐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促進人格修養的專業,在微觀的日常生活領域和人倫關系范疇是可以通過吸收轉化傳統倫理文化的認識和規范來進行利用的,從而使人格修養落實到實際生活中,進而帶動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傮w來看,“學、思、行”是傳統倫理文化中較為成熟的部分,大到基本原則、小到生活習慣都有豐富的思想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樹人”工作提供了文化傳統、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審慎地甄別傳統倫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性差異

在利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同時,應該注意到二者本體論上的差異性。傳統倫理思想有自身發展的脈絡和特點,在利用時要審慎地甄別其來龍去脈,才能在宏觀上保證傳統倫理學思想在鑄魂育人中緊緊地圍繞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向度開展。

(一)傳統倫理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體論差異

孟子認為“性天同一”,董仲舒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觀點。后張載則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其本體論是整個儒家倫理學的基礎。荀子則認為天與人是有區別的,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并提出了“制天”“理物”,這是具有重要進步意義的倫理學觀點,但由于時代的原因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道家與儒家的觀點迥然不同,《老子》提出了“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在道家學說中“道”才是本體,天和人都居于其下,“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第一性的,天、地、人則是第二性的,是相對于道而言的。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的“一”即是“道”。在傳統倫理學中,無論是人性學說、道德原則、道德規范還是道德理想都是在這些本體論的基礎上的。因此,要客觀地看待傳統倫理學,認識其限于時代的局限性??傮w來看,傳統倫理思想都是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倫理學的本體。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基礎。馬克思“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道德修養也不例外,宏觀上也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它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道德活動也遵循這一基本的矛盾規律。因此,衍生了傳統倫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體論上的差異性。

(二)傳統倫理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論差異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性是由社會特性決定的,道德歸根結底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在這一基礎上的道德是具有階級屬性的,這與傳統倫理學的人性論有根本的差別。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提出:“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睙o論是“天人合一”“天人分際”還是“萬物為一”,“天”與“人”都不是直接聯系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屬性并不能作為道德的本體,無論是“性善論”“性惡論”“有善有惡論”還是“無善無惡論”都有自身時代的局限性。因此,馬克思說:“以這些抽象為前提的倫理生活,無非是這些東西的社會性?!倍鞲袼乖凇斗炊帕终摗分幸仓赋觯骸艾F代社會的三個階級即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各自有自己特殊的道,那么我們由此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歸根結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币虼?,在道德的根源性問題上傳統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這是我們在繼承和轉化傳統倫理學時要特別注意的本質性差別。因為傳統倫理學沒有客觀地認識人的道德屬性基礎,因此在道德活動與物質利益的關系中也存在許多偏頗的認識??傮w看來分為三種,一種認為道德活動和物質利益是對立的,如董仲舒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朱熹則進一步提出“利與義只是個公與私也……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趨利而避害,圣人則更不論厲害,唯看義當為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4]143一種認為道德活動與物質利益是統一的,墨家:“義,利也?!比~適認為:“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需語耳?!鼻f子的最為特殊,他提出“忘年忘義”“不就利、不違害”,完全忽視現實中道德活動與物質利益的關系。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出“群眾性利益”這一概念,區別了個人利益、群眾利益和國家利益,指出群眾利益應是道德活動的基礎,還要認識到物質利益與道德修養的差異性,從這些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把握道德活動的時代性,跳出傳統理論的歷史局限,預見未來道德發展的新趨勢。

四、清明在躬地利用傳統倫理思想,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建設

就傳統倫理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學”“思”“行”三個方面的價值,在道德本體論、人性論以及物質利益與道德修養三個方面的差異,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倫理學在宏觀視角上的差別以及在微觀領域的契合性。傳統倫理學可以在歷史性的反思、方法論和個人的道德修養上為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提供原動力。

(一)清晰地把握傳統倫理思想的反思性價值

首先,就道德本體論、人性論以及物質利益與道德修養三個方面的差異,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道德發展的規律和時代性,這給我們提供了歷史性的反思價值。一方面可以通過梳理中國傳統倫理學在這三個方面的發展線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進行對比,在教育中清晰地展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科學性、客觀性和進步性。例如,通過道德本體論從人性出發到人的社會性的進步和發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本身的屬性,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物質利益與道德修養關系的認識理論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群眾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礎。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還原傳統倫理學在歷史中發展和變化的內在機理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如通過考辨在宋代“利義之辯”和“禮欲之辯”異常激烈來反觀我國當今社會中有關道德的爭論,這樣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這些道德爭論的本質,同時為這些道德爭論提供更為貼合實際的理由,讓人們確立更好的道德規范以及做出更好的道德判斷。這些反思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然的歷史基礎,這種歷史基礎有深刻的文化力量,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行為實踐更好地連接在一起,從而更好地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靈活地運用傳統倫理思想的方法論價值

就 “學”“思”“行”三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契合的微觀領域而言,中國傳統倫理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價值。尤其在怎樣培養人上,傳統倫理學具有獨到的見解和方法,這些方法在今天依然有普遍的適用性。例如,儒家強調在道德修養上應該從自身的修養入手,《論語·憲問》中:“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薄洞髮W》中提出了系統的關于道德修養的路徑,以“誠意”作為“正心”的基礎,以“正心”作為修身的基礎,通過修身、齊家然后治國、平天下。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也指出,倫理學的重要價值是“正人心”。儒家還提出了“尊德性而道學問”的重要理論,這與當代“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王夫之提出的“行”先于“知”的觀念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實踐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傮w來說,中國傳統倫理學重視道德修養從自身修養開始,通過修身造福社會的精神和重視道德行為實踐的精神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三)科學地轉化傳統倫理思想的應用性價值

在日常生活領域中如何培養人的道德品格,中國傳統倫理學有豐富的理論和行動指導。例如,就傳統倫理學中最重要的“孝”而言,儒家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孝”是最根本的,“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孝敬父母上,孔子強調在平實處著手,提出了“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4953等許多孝敬父母的理念。這些觀念普通平實,卻指出了人們應該遵從的重要標準,在今天仍然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論語》中提出了許多關于日常生活中增益品格修養的規范,理論簡明,易于理解,便于著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有些可以通過轉化來應用,有些則直接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行為規范來應用,實質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內在要求。

羅國杰認為同西方相比,中國傳統倫理學特別重視人倫關系、精神境界和具有民族特點的“愛人”精神,這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在道德修養教育的發展歷史上,中國傳統倫理學必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不能以其不足而否定其全部,同時也不能以其閃光點代表其全部價值。在道德信念和風尚習慣的價值維度上客觀地看待傳統倫理學的積極作用和不足,最為重要的是對于傳統倫理思想核心精神的提煉、發展、轉化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仁”為帥的文化在今天已經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民族精神,這種轉化和傳承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涅槃,也為中國走向世界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將傳統文化的基因,尤其是傳統倫理思想的基因科學地利用好,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基因一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宋]朱熹.朱子語類[M].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宋]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 [宋]朱熹.朱子全書外編[M].朱杰人,等,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屈海燕〕

[收稿日期]2020-03-28

[作者簡介]宋晶(1979—),女,黑龍江賓縣人,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原動力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個喉嚨
充電盆栽
大黃蜂當上“背包客”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保持創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