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國家認同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

2020-12-18 04:19尹金萍
知與行 2020年4期
關鍵詞:理論邏輯

[摘 要]民族國家認同問題的產生有其現實的時代背景,不同文化傳統的現代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客觀上需要追求本民族國家自身的存在與利益;而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政治與文化多元碰撞融合的現代發展趨勢,又要求在打破民族國家的內在利益和內在價值體系基礎上形成認同。這就導致在多民族國家內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沖突增多、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溝通合作產生障礙。在多民族國家中,民族共同體與國家共同體之間的張力促生了民族國家認同理論研究的空間和價值,同時也為民族國家認同實踐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民族國家認同具有深刻的本質內涵和理論邏輯,蘊含著民族共同體認同與國家共同體認同的雙向動態建構過程。在民族國家共同體認同的實踐建構中,主要從人類共同利益的存在論基礎、人類共同文化基因的傳統根基和人類共同的價值論基礎三個維度予以建構。

[關鍵詞]多民族國家認同;理論邏輯;共同價值

[中圖分類號]D633;D0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20)04-0005-07

傳統社會中很多國家都是由單一民族共同體組成的,民族認同建立在民族內部血緣、固定地域和共同成長文化背景中,民族內部認同成為自然且易形成的一種狀態。此時的民族與國家認同也具有同一性,即對民族的認同蘊含著對國家的認同。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多元民族在同一個國家共同體中存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存在多元差異。由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不一致性而引發的各種矛盾沖突,是幾乎所有多民族國家都存在的問題[1]。這種現象不僅在傳統社會多民族國家中存在,在現代社會因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差異引發的矛盾沖突也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無論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轉變都產生了消極影響。這一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決定其是不可規避的現代社會問題。深入研究和探討民族國家認同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既是現代政治哲學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問題,更是現代社會發展和民族國家認同實踐的客觀必然要求。

一、民族國家認同的理論邏輯分析

民族國家認同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內在理論邏輯,民族和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生活的歷史積淀和共同的文化價值信念基礎,為民族認同的可能性提供了內在認同的現實基礎與理論根基。伴隨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民族國家認同具備了現實性和可能性,民族國家認同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交互性共在與辯證性發展的邏輯基礎上。對民族認同的本質和可能性進行分析、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內在動態性關聯進行闡釋,才能真正理解民族國家認同的內在理論邏輯。

(一)民族認同的本質闡釋

“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說來,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民族認同的概念與民族概念密切相關,不同學者分別從對本民族信念和身份的認同、對其他民族的態度和情感的認同、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對本民族責任的認同等方面來界定民族認同的概念。本文對民族認同的界定主要是借鑒和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思想精華,以認同倫理思想為理論依據,立足于多元文化融合視域,以民族內部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知和深化融合為前提進行界定。民族認同是指每個民族內部和不同民族之間,在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在血緣、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對本民族內部成員和群體的認知和融合狀態,以及與不同民族成員和群體之間所形成的認知和融合狀態。民族認同的內涵主要包含彼此關聯且具有差異性的三層含義:第一,強化概念本身建立的理論基礎是認同倫理學,認同的內在機制以及跨民族理論交叉研究成為民族認同形成的邏輯前提;第二,強化民族認同是一種動態趨勢,民族認同是伴隨社會歷史發展而成為可能和現實的,動態的發展趨勢是民族認同的顯著特征和發展方向;第三,強化民族認同的雙向交融特征(多層次性),既有個體對民族群體內部的認同趨勢,還有不同民族之間的認同趨勢,此外還適用于群體對個體的雙向互動趨勢。

(二)民族認同的可能性分析

民族共同體是特定區域、特定民族或種族、特定語言文化、特定價值信仰、特定風俗習慣等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群組成的共同體。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有著自身民族內部的認知和認同,同時也構筑了對其他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思維和認同模式?!罢J同由自我界定,但又是自我與他人交往的產物,任何層面上的認同(個人的、部族的、種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與“其他”——其他的人、部族、種族或文明——的關系中來界定?!盵3]在民族共同體的自我與他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交往模式。不同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民族認同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客觀性和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得以形成的基礎是民族文化,民族共同體的實質就是文化共同體。文化是具有張力的歷史性存在,民族共同體中文化張力的穩定維度使不同民族共同體延續了自身的獨特文化特質,與之相伴隨的是文化共同體的自我保護傾向導致的文化排他性;但同時文化的多元交融和發展維度的張力,為民族共同體開拓文化視域,與其他民族共同體在文化中彼此認知、交融和認同創造了條件,從而形成了民族共同體之間的認同。這就意味著無論是民族內部自身的認同還是與其他民族的認同本身就是蘊含著對立、斗爭和排斥的認同。

(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內涵分析

民族認同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具有自然性和相對穩定性。比較而言,國家認同一般具有優先性、持續性和穩固性,民族認同主要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天然的內生性。民族認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也是民族認同發展的四個不同階段:一是以血緣性為基礎的認同到地域性發展的認同;二是從單純的生物性認同到歷史文化性認同;三是從時間性認同到廣泛空間性認同;四是從自然本性認同到社會政治性認同。伴隨社會歷史發展,民族認同的動態發展過程呈現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趨同的發展態勢。國家認同是建立在政治、經濟基礎上的,以階級和區域性為特征的群體認同,一般是在多元的民族共在的公共領域內形成的認同,外在影響因素更為廣泛。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是現代多民族國家穩定發展的關鍵問題,每個個體既具有民族成員身份,也具有國家公民身份,實際上,無論是民族認同還是國家認同都是探尋人存在的一種歸屬感。這兩種不同的角色與其依托的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的關系密切,個體所形成的不同層面的認同構成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方向。同時個體對民族、國家的認同,與國家、民族對個體的認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關系和發展動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既具有差異性,同時也具有共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矛盾沖突論和替代論來僵化、簡單地理解,二者是一種共生共存的動態發展關系。

二、民族國家認同的文化路徑探索

理解民族國家認同就要深入分析民族國家認同的內在理論邏輯。那么,何為民族國家認同?一般而言,“民族國家認同指的是國民對本民族和本國家的語言、文化、傳統、邊界、制度、價值、利益和身份的一種自覺的認可和接受”[4]。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發展,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常態化。對傳統界限感的突破和新的交流傳媒的發展,在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搭建了更為廣闊的溝通橋梁,為民族認同尤其是民族國家的認同奠定了一定的外在條件和現實基礎。民族國家認同包含對民族和國家的雙重認同,并建立在二者的共通與交融基礎之上,這種交融源于多元文化的內在互構和價值基礎的認同。

(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雙向文化建構

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彼此交融共存的,既存在著互相促進的因素,同時也存在著彼此差異分離的狀態。民族認同不僅可以助力國家認同的形成和發展,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可能成為摧毀國家認同的矛盾因素。處理兩者關系的關鍵在于處理好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彼此建構的問題。而二者關系的建構應主要從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主體、認同的內容、認同的方式等維度著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主體都是生存于文化背景中的主體人,對主體人文化背景的尊重、共融,并將其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主流之中,能夠使國家認同更為鞏固。同樣,將民族內部認同的發展過程融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去考量,既能保留傳承民族元文化的個體性特征,同時也能接納包容國家共同體中的文化與傳統。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在彼此建構的過程中會出現民族同化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共同體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尤其是文化制度下,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溝通變得更加緊密,如不同民族的通婚、國家發展、社會風俗習慣和國家信念核心價值等。在現代社會,伴隨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家和民族的交融程度越來越深,民族同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民族同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國家認同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這種同化是文明發展的自然趨勢,是在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差異性基礎上實現的一個過程,不能演化為被政治力或者暴力強制的民族侵略和抹殺民族歷史逆向倒退性行為。

(二)民族國家認同的文化價值承載

現代民族國家認同的本質是文化價值認同。民族國家認同的深層次文化因素是民族共同體內部思想文化因素,包括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這些文化因素在共同體內又通過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種實踐活動表現出來。通過文化內在因素的歷史性積淀和外在因素的時代性展現,民族成員在彼此認知和交往模式形成的過程中,其內在的歸屬感和民族的尊嚴感得以確認和升華,從而形成了更具有個體性特征和穩定性特征的民族以及民族共同體,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共同體認同成為維系民族穩定沿襲的基礎和關鍵。文化價值認同揭示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走向集體或者整體的動態過程。文化價值認同還包含著另外一個維度,就是從整體性向個體性發展的維度,這個是雙向共在、互動制約的環節。文化價值認同展現的是主體人的發展軌跡和人的豐富而辯證的生命形態和文化形態及類型的交融。這種交融在現代傳媒作用下可以更加便捷地跨越時間、空間和地理環境等限制,在世界和人群的每個角落匯集、碰撞和交融,這在客觀上成為推動多元文化價值認同的外部動力。

多元的文化價值塑造了不同個體多元的語言傳統、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等,文化背景支撐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政治實踐運行在不同主體自由凸顯的社會成為個體獨立的選擇和傾向。不同主體的政治認同在差異性的選擇中困境重重。構建個體對政治的認同關鍵在于個體對公共政治的文化價值的認同,這種認同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來實現:一種是建立在同質文化,即具有絕對真理性和排他性的文化價值基礎上的文化價值;另一種是建立在異質文化、多元文化共同共融基礎上的文化價值。前者在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上更容易形成認同,但是在形成認同的同時容易把個體的價值和自由湮沒和吞噬,后者既能尊重個體的自由和價值,同時又能在政治價值的視域中形成和認同共同的價值。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和文化基礎上的文化價值認同依賴于人的類本質的共通性。這在客觀上要求不同民族和不同民族國家在文化價值視域中構建共同價值。

(三)民族國家認同的多元共同體基礎

現代的民族國家絕大部分都是由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共同體,不同民族對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認同是民族國家文化價值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多民族的歷史發展、文化特色和文化價值追求的共向特征以及這種共向性的意識培養和方向引領,對于民族與國家的雙向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價值中,能夠對不同民族的身份兼容差異、達成共識的根基就是對存在于其中的多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價值,也就是民族國家共同體文化價值的認同。民族國家中的多個民族在共同的生存空間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一般都會形成穩固的民族認同,并在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意識中,共同熔鑄國家認同;同時國家認同具有強烈的建構性特征,國家認同建立的文化基礎是文化共向性,而這勢必會在國家認同中,保持和傳承自身民族和文化的獨特性。從國家整體大民族認同角度來說,會從政治治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尊重不同民族的差異性和文化多元性。

人類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政治與文化多元發展中聯系得越來越緊密。不同民族國家在共同面對自然環保、疾病疫情、金融危機等全球性挑戰中日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明了“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同時,這一思想被莊嚴地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全球的溝通與交往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單一民族國家或者多民族國家的范圍,呈現出全球政治和全球社會的傾向。在這一歷史和政治發展背景下,出現的悖論就是全球化的政治是否削弱或者終結了民族國家。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全球化的政治并不是建立在福山等西方政治學理論代言人所倡導的民族國家終結論基礎上的,也不會推行以西方為標準的人權和民主標準,更不會同化和摒棄世界多民族國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實價值信念的豐富和多元性。全球的民族國家認同中,文化因素也越來越重要。多民族國家認同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物質的和可感知的制度等層面,文化和人文發展因素是全球政治生活中的內在價值支撐。

三、民族國家認同的現實構建探索

對民族國家認同的研究應綜合考慮其社會歷史發展的背景和現時代的時代條件。傳統社會在現代性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消解,諸多傳統文化也伴隨社會發展而逐漸淡化出大眾文化視野。依托于傳統社會與傳統文化的民族國家的傳統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要想保持持續的政治穩定就需要得到公民的認同,這是維系國家發展的保障。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如何在多民族國家內部和多民族國家之間建構起民族國家認同,成為當代社會發展和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民族國家認同需要建立在共同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建立于共同的文化價值信念根基之上。

(一)構建民族國家認同的存在論基礎

民族國家內部認同和民族國家之間認同的根基是人的現實存在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利益,構建民族國家就其哲學意蘊來說就是對“現實的人”的存在狀態的深切關注。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不同的民族國家作為區域性的共同體,都具有其自身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客觀的經濟基礎和現實物質利益。要清晰地界分現代社會中的民族國家共同體及其獨特的時代性特征,整體上是不同于馬克思理論中的“自由人聯合體”,只能在市場經濟發展和資本邏輯的時代背景下,探尋和構建作為民族國家認同根基的人類共同利益基礎?!肮餐娌皇莾H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盵5]雖然客觀上,不同的民族國家具有不同的利益,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社會,無論在經濟政治領域,還是文化環保等領域都形成了彼此依賴的共同命運,這就決定了認同具有人類共同的利益基礎。人類的共同利益表現在多個方面,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整體來看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質利益基礎上。也就是說民族國家共同體的形成,雖然相對于傳統封閉狀態的民族區域共同體是一種歷史的超越,但不可否認,其建立的現實基礎仍然是物質利益共同體“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獨立之中”[6]。在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社會,基于人類存在的共同生存利益,客觀上更需要不同民族國家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在多元民族和國際差異中強化平等合作與認同。

(二)構建民族國家認同的共同文化根基

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源于人類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華與根基,民族國家共同體歷經文化歷史變遷與發展,內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傳統和思想精髓?!叭藗冏约簞撛熳约旱臍v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盵7]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國家共同體思想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著中國人對人類存在的整體關注,蘊含著人對自身作為族群存在和作為類存在的情懷?!拔锔穸笾?,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盵8]中國的儒家文化將道德修為與國家社會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體現出對民族國家共同體認同的一種文化價值?!按蟮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公?!盵9]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一種超越國家界限、民族界限和種族界限對人類的共同存在狀態的理想向往。這種文化根基一直沿襲發展至今天,并影響著人們對民族國家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向往?!爸袊藲v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當前,戰亂和貧困依然困擾著部分國家和地區,疾病和災害也時時侵襲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盵10]

(三)構建民族國家認同的價值論基礎

現代社會多元民族國家認同的實質是文化價值認同,生存于不同區域的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不同制度體制國家、不同民族種族國家都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在這里強調的共同價值不同于強勢霸權主義以意識形態形式推廣于世界的單一價值,更不是現代自由主義所倡導的抽空傳統價值根基的現代抽象價值理念。共同價值是基于人的存在論視域,建立在對以類的方式存在的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的文化關切。共同價值是建立在對現代多元文化差異平等尊重前提下的,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共同認同的、并具有共享意義的價值信念。人類共同價值具有其獨特的普遍性特質,這種普遍性不同于“放之天下皆真理”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倡議和推廣的普世價值,普世價值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強勢的前提下,其建立的基石是不平等的價值歧視,普世價值的推行產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多元價值沖突,不同的民族國家文明的相互否定,勢必導致文化霸權主義的出現。共同價值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價值,是對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倡導的普世價值的一種超越和揚棄。具有普遍性特質的共同價值成為構建民族國家共同體及其認同的內在支撐和內在靈魂,民族國家共同體是人類共同價值的現實載體。共同價值是對人類存在的文化向度的普遍關切,以人存在的價值、價值的共通性作為起點和價值追求的目標。對此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時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备鱾€不同的國家共同體和區域共同體,要基于全人類共同的價值,突破全球化進程中東西方多元價值差異的藩籬,形成深度的價值認同積極建構民族國家共同體及其認同。

四、結語

在當代全球政治背景下民族國家認同和超越于民族國家的人類民族命運共同體認同的前提和可能性路徑需要從文化共通性中探尋。文化價值的認同已經深層次浸入到多民族國家之間的交往實踐的多個層面,主要體現在: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所依托的生存環境、生產設備和交通設施等都被文化所滲入,區別于傳統社會的相對自然狀態的社會生存環境,這些文化的浸入使得不同民族國家和不同民族之間有了很多共性生存的時代性特征;全球政治背景下的現代制度,包括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制度的建立,都依托在人類發展到現時代的多元文化信息、文化符號等構成的制度體系。文化已然浸入其中,不同的文化結構更是成為構造文化認同,尤其是全球政治背景下的民族國家認同的必要因素;不同的文化符號和文化信息已經通過全球性的教育資源共享、網絡信息和新聞傳媒的普及滲透到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宗教信仰和知識體系之中。對民族國家認同的理論邏輯、文化路徑和實踐構建的探索與研究,為民族國家認同實踐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基,同時也是實踐探索的強有力支撐和價值指引。

[參 考 文 獻]

[1] 都永浩.民族認同與公民、國家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6):1-10.

[2]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91-92.

[3]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0.

[4] 俞可平.論全球化與國家主權[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4-21.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6-197.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8]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M]//朱杰人.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

[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禮云[M]//[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1414.

[10]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7-01-01(01).

〔責任編輯:田丹婷〕

[收稿日期]2020-06-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西方實踐哲學傳統與馬克思實踐哲學重建研究”(14AX003);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專項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研究”(18ZXD418);國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項目“清末民初東北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接觸發展研究”(2019-GMB-056)

[作者簡介]尹金萍(1976—),女,廣西梧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博士后,從事政治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理論邏輯
群眾路線: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統一
論財產權思想史中的蒲魯東與馬克思
重新整合經濟生活教材內容的思考
談歷史虛無主義在認知上的幾點謬誤
五倫五德思辨
推拉理論視角下農業共營制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淺談供給側改革
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