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詩言志”說的歷史發展流變探析中國古典詩學的政教化傳統

2020-12-21 13:00楊萌迪
視界觀·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情感

楊萌迪

摘要:“詩言志”說是中國古代文論的開山綱領,對于后世文學理論影響深遠。本文試圖通過厘清詩言志理論的發展脈絡來探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政教因素,詩言志說從最開始的興起一直到最后地發展演變,其內涵不斷地融入到了詩教這樣一個儒家的傳統思想,“詩言志”說本質上是中國古代政教思想的一部分。志是詩的經典理論特征,中國古代文論具有強烈的政教論的色彩。

關鍵詞:詩言志;政教;情感;文以載道

一、詩言志說的歷史發展脈絡

1.《尚書》詩言志的本義

最早提出詩言志的是《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雹龠@段話真實地記述了原始文藝的存在狀態,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文藝起源的重要歷史資料:在文藝發展初期,詩歌、音樂、舞蹈緊密結合。古人認識到詩的本質,詩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現,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凸出詩的教育作用。

2.“情志統一”說:詩言志的確解

《毛詩序》繼承先秦詩言志的觀點,提出詩歌的特征就是言志、抒情的統一。情是自我的情感,志是志意懷抱。感性受刺激,會發言成詩,詩歌抒發這種感情,表達胸中志意。詩是志所到達的地方,在心里不表達出來就是志,用語言表達出來便成了詩,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時,就會拉長聲音歌詠。詩、歌、舞緊密相連,詩是“志之所之”。情志說對后來文學批評影響很大,后世對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3.文以載道:對詩言志進行發展的詩學理念

清代的袁枚,提出文以載道等于詩以言志?!拔囊暂d道”是對“詩言志”的繼承發展,詩從先秦至漢代始終圍繞政教,中國文學具有政教化的特征。儒家提倡“詩言志”和“文以載道”,著重文藝的教化功能,其批評標準是思無邪。文以載道所載的道在不同時期的含義不同,詩言志與文以載道雖然有區別,但我們可以從中歸納出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獨特線索,就是中國文學藝術在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不離政教化傳統。

二、詩言志說與儒家詩教傳統的融合

1.“制禮作樂”與先秦“詩言志”說的政治轉向

詩言志是先秦時的一個重要的文學批評觀念,我們只有先探究一個理論出現的具體歷史時期才能對這一理論的本義有更確切的把握。這一觀念局限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理論的產生依托于所處社會的自然和人文背景?!霸娧灾尽笔苋寮宜枷胂到y的影響。在中庸的思想背景下,志應該理解為道德意識。在詩言志形成的歷史文化條件中,禮的參與是重要背景。周代制禮作樂,禮典儀式使樂具有了神圣的政治功能。詩、樂作為禮典儀式的主體元素,開始行使政治使命,于是“詩言志”的內涵整體指向政治?!爸尽钡耐庋右膊粩嘞蛘晤I域擴展,它不僅能表達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而且能表達民族、國家的意志。

2.“詩樂分家”與詩言志說的歷史演變

朱自清先生將先秦“詩言志”演變過程概括為“獻詩言志”“賦詩言志”“教詩明志”“作詩言志”。獻詩陳志就是用詩諷諫,公卿大夫們將詩歌用于政教,借獻詩對統治者加以頌揚和諷刺。賦詩言志指外交場合賦《詩經》表示個人政治意向。春秋時禮崩樂壞,賦詩言志成為外交場合表達政治志向的工具,多用于宴餉。

教詩明志是由上而下的統治階級教導民眾,在上者推行詩教。詩樂分家以后,和樂存在的詩其存在的意義是陳詩觀風,緣情詩的價值在于表現民俗以風其上,重義不重聲。詩作為道德載體,引人向善。因此詩言志關系人心、世風的善惡問題。

作詩言志從國家到了個人層面,個人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詩言志的本旨經歷三次引申。第一次不離政教;第二次是陸機的《文賦》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第三次引申是清代的袁枚,提出文以載道等于詩以言志,以文學為工具,將道表現出來。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講自己愿意講的話,言志的意義被擴展至詩以外的整個中國文學。

三、志:詩的經典理論特征

1.志的理論內涵

從詩言志這一詩論產生時起,志就成為詩歌的經典理論特征,詩言志討論的重點在志的內涵。首先,《論語》把言志解釋為發抒懷抱。其次,志還指向道德意志?!霸娧灾尽边@一詩歌本體論展現的是中國古典詩學的政教化傳統。詩言志是流行于先秦時期的詩歌理念,以春秋戰國作為研究背景,是對特定時期“詩言志”內涵的歷史描述。先秦時代詩歌只是工具,用于外交,到了漢代,詩歌與政治關系更加密切,詩歌、文學藝術與政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詩言志論展示出來的核心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政教化傳統。

2.志作為情的源頭

除了志的理論內涵,“詩言志”也解釋了文藝發生過程,展示出中國古典詩歌情感理論的脈絡?!霸娧灾尽闭撘婚_始就是關于情感問題的理論,“言志”“緣情”是詩歌本質論的兩個方面?!爸尽笔乔楦械谋磉_,孔穎達“情志合一”論使“言志”與“緣情”相統一。當“志”指意和情的結合時,包含了人的思想感情。

志作為詩歌的特征,不論其內涵外延如何擴大,始終不離政治影響。中西的文學本體論有本質差異:志是詩的經典理論特征,中國古代文論具有強烈的政教論的色彩,中國詩歌政教化是普遍現象;而西方文論則重視情感說,西方詩歌表達個人情感的理論不適用于中國。因此東方偏重于在具體文學經驗的基礎上解釋文學創作的產生,而西方則傾向于將文藝的產生歸結為抽象的日神精神和酒神元素,解釋為詩人在一種癲狂的狀態下進行文學創作。文學產生論的心理機制不同,所反映出來的中西詩學思想就有很大偏差。

注釋:

①孔穎達.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91:131.

參考文獻:

[1]洪樹華.近百年來“詩言志”闡釋的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輯刊2002(5):157.

[2]鐘錦.《尚書》“詩言志”本意之探索[J].西北大學學報2013(3):161

[3]錢志熙.先秦“詩言志”說的綿延及其不同層面的含義[J].文藝理論研究2017(5):17.

[4]高華平.詩言志續辨——結合新近出土楚簡的探討[J].文學評論2008(1):48

猜你喜歡
情感
體會審美的情感等
情感
臺上
情感體驗
基于情感特征的用戶聚類分析
沖動購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真摯的情感,動人的細節
讓孩子把情感畫出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