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高中地理新課標的研學旅行野外設計

2020-12-23 04:19徐皓韓華玲
教育教學論壇 2020年47期
關鍵詞:四明山研學旅行核心素養

徐皓 韓華玲

[摘 要]近年來,研學旅行成為中小學教學過程中的新熱點。2018年,新課標明確要求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其中高中地理的野外實踐力與研學旅行十分契合。本研究通過調研并系統梳理了高中地理教學自然部分的相關知識,以寧波四明山為例,較為系統的調查了四明山南區的研學旅行資源,并通過仔細研讀普通高中地理新課標,設計出了較為系統且具有較強實踐性、針對性的四明山區研學旅行課程方案。

[關鍵詞]研學旅行;核心素養;四明山

[基金項目]2017年寧波大學校級教研項目“高中地理教學改革與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的改進研究”(jyxmxyb1773)

[作者簡介]徐 皓(1985—),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寧波大學地理與空間信息技術系講師,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及地理師范教學與研究;韓華玲(1984—),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地理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7-0-03[收稿日期] 2020-05-13

一、現狀及問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求學的優良傳統。讀萬卷書所獲得的知識,要通過行萬里路在親身實踐中加以檢驗和應用的。而行萬里路的實踐和體驗,則要在讀萬卷書的知識指導下進行的。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偏重“讀萬卷書”,而缺少“行萬里路”。研學旅行的提出,就是要統一“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求學過程,是我國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

研學旅行始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下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浙江省教育廳等12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中,確定了研學旅行要圍繞“紅色”“生態”“文化”“活力”的主題,并細化了研學旅行在各個年級段所進行的時間,明確規定了學校需每學年組織安排1—2次研學旅行活動,每學年合計安排初中4—6天、高中6—8天,此外研學旅行的評價結果還將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1-2]。

同時,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課標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養與研學旅行大為契合。而結合過去幾年浙江地區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成果來看,研學旅行的開展確實有效地促進了核心素養中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3-5]。

然而當前地理研學旅行在學校實踐中仍存在著眾多的問題,距離教育部規劃的研學旅行的理想模式仍有較大的差距。除去各個學科性研學旅行共同存在的安全、經費以及協調問題外,地理研學旅行還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只旅不學、只旅不研、學而不研、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由旅行社、景區主導,另一方面,與當前缺少具有可實踐性、較強專業性指導性的研學旅行線路有著極大的關系[6-7]。

二、四明山概況

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位于浙東南火山噴發帶寧波—仙居噴發亞帶上,為仙霞嶺北支山脈,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嶺。四明山的南區(經緯度范圍

29°39′18″N—29°44′20″N;121°06′54″E—12118′50″E),

北起黃泥漿崗,南止奉化董村鄉,西迄余姚四明山鎮(黎州),東達奉化溪口鎮一帶,屬奉化江主流剡江流域。

受季風氣候降水量多、降水強度大等內外營力雙重作用的影響,地勢起伏跌宕,切割強烈,地形破碎,水系發達。四明山南麓,崖壁相對高差達700m以上,山地則廣泛分布著經準平原化的地面,但由于后期破壞,遺跡分布較零星;而外圍平原因長期下沉,堆積了百米以上的第四紀沉積物,最終則形成調研區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這一特征。境內山地廣泛分布數級剝蝕面,形成層狀地形;而沿河兩岸,則發育了多級階地。各種地形較為齊全,是野外研學旅行較理想的地點。

三、高中地理新課標解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簡稱“新課標”)中關于地理課程與培育學生在地理課程中的學習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課程要在提供學生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基本地理能力,四明山研學旅行通過使學生感受四明山的地質發展史以及真實自然地理情況分析,從現實角度鞏固發展了學生關于自然地理的專業素養,完善了高中地理課程體系中關于科學性、實踐性的內容。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指培養學生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

研學旅行這一學習方式將真實情景作為學生的地理第二課堂,有助于學生完成新課標對高中學生在地理課程方面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培養發展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由此,小組結合了四明山區相關地理知識,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提出了四明山研學旅行學習目標:

1.閱讀遙感地圖,描述鄞江鎮水文特征,結合講解,理解它山堰的水利作用。

2.觀察剡江上下游水文特征差異,對比分析,嘗試填寫剡江水文特征表格。

3.通過野外觀察,描述常見地貌的形態特征,準確辨認沖積扇、斷層崖等地貌,并說出沖積扇、斷層崖等地貌的形成過程。

4.結合四明山區地質演化資料,觀察四明山區夷平面、平頂山、階地等地貌,運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塑造等知識,嘗試分析其形成過程。

5.觀察土壤自然剖面,了解四明山區土壤類型,理解其形成過程中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

6.記錄四明山區不同海拔植被、土壤類型,繪制示意圖,理解垂直分異規律。

7.了解地質錘的使用方法并嘗試使用,同時結合相關資料識別四明山區主要巖石。

8.運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地域分異規律,解釋四明山區內地理事物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9.觀察村落布局形態,嘗試填寫區域等高線圖,并結合等高線圖,說出村落內部的空間特征,理解聚落空間的合理規劃。

10.總結研學過程中所見所感,撰寫實習日記。

11.梳理研學過程所學知識,小組合作嘗試撰寫實習報告。

四、研學方案設計

以下是相關的課程設計及活動要求:

第一天行程:鄞江鎮(它山堰)—溪口鎮—剡江

以鄞江鎮為起點,在鄞江鎮,學生活動有:①觀察光溪橋的形態特征,了解鄞江鎮地表形態變遷;②結合地圖并觀察樟溪水文特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③觀察并記錄它山堰、回沙閘等水利設施形態特征;④結合教師講解,深入認識它山堰;⑤參觀鄞江陳列館,了解其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底蘊。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②必修一“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③必修一“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本活動體現了: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在溪口鎮和剡江,學生活動有:①觀察河漫灘形態及思考其形成原因;②結合教師講解,繪制二元沉積結構示意圖;③深入理解人為因素對土壤發育和性狀的作用;④觀察橡皮壩的形態并判斷類型;⑤觀察洪沖積扇形態,思考并回答成因;⑥思考分析剡江上下游的水文特征并完成表格;⑦參觀水文站。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與因地制宜”;②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③必修一“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④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⑤影響土壤發育的主要因素;⑥不同自然因素對土壤發育和性狀的作用”;⑦必修一“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本活動體現了: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

第二天行程:溪口鎮—徐鳧巖—三隱潭—千丈巖—溪口鎮

第二天從溪口出發,首先到達徐鳧巖,學生活動有:①加深對夷平面的理解并掌握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②小組學習實踐地質錘的使用方法,觀察并判斷巖石的類型;③仔細觀察并深化對夷平面的認識;④深化河谷形態特征了解;⑤了解節理和斷層的區別。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地殼的物質循環”;②必修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③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④必修一“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本活動體現了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

在三隱潭和千丈巖,學生活動有:①小組動手挖土壤剖面,仔細觀察記錄。并進行討論研究,思考土壤的形成過程;②觀察并判斷地貌類型,分析成因;③觀察棋盤式節理,并猜測其成因;④思考并判斷夷平面的具體位置;⑤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山霧的成因。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影響土壤發育的主要因素”;②必修一“不同因素對土壤發育和性狀”;③必修一“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④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⑤必修一“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⑥必修一“熱力環流原理及圖示”。本活動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

第三天行程:三接嶺—四明山地質公園—羊額嶺

第三天從三接嶺出發,在三接嶺學生活動有:①思考影響山間公路修建的自然因素;②小組合作描述所見的典型地貌的特征、夷平面形成原因和形態特征;③回答村莊選址與夷平面上的優勢。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②必修一“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③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本活動體現了: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

在四明山地質公園,學生活動有:①更加深入的理解夷平面的形成過程;②觀察記錄沿途巖石形態特征;③觀察風化作用的表現。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②必修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③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本活動體現了: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

在羊額嶺,學生活動主要是:觀察體會分水嶺的形態特征,繪畫示意圖(要求包含等高線、水系、圖例等地圖要素)。對應相應的新課標知識是:①必修一“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②必修一“水循環的過程與主要環節”。本活動體現了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

五、結束語

通過調研,系統梳理了高中地理教學自然部分的相關知識,并通過深入四明山南區,較為全面調查了四明山南區的研學旅行資源,從中篩選出了10處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能夠充分體現地理研學旅行地域特色、結合高中地理自然部分教學知識的研學旅行景觀。通過仔細研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在了解高中地理自然部分教學需求及重難點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體心理情況,設計出為期3天的四明山區自然地理研學旅行路線,設計了教學方案、課后作業等相關內容。形成了具有較強實踐性、針對性的四明山區研學旅行課程方案。

參考文獻

[1]雷鳴.研學旅行 大有可為[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0): 1.

[2]陳光春.論研學旅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 (19):40.

[3]王民,黃勁松,蔚東英.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標準研究(連載四·完)“地理實踐力”水平劃分標準與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7):19-22.

[4]池曉昶.基于地理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研究[J].高考,2019(3):112-112.

[5]丁運超.地理核心素養與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7(3):20.

[6]于書娟,王媛,毋慧君.我國研學旅行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7,704(19):17-19.

[7]夏可軍.研學旅行中值得關注的問題[J].中國民族教育,2017 (3):48-4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trip has become a new hotspo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8,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learly requires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all disciplines, among which the field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studying trip. This research has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pa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aking Ningbo Siming Mountain as an example,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studying trip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Siming Mountain, and designed a more systematic, practical and targeted Siming Mountain area studying trip course program through careful study of the new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general high schools.

Key words: studying trip; key competencies; Siming Mountain

猜你喜歡
四明山研學旅行核心素養
四明山的春溪
四明山“四大神”
我是快樂的小驢友
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研究
對“文化之旅”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
寧波市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現狀、問題及導向研究
研學旅行研究進展與啟示
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