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痙攣型腦癱患兒應用兒童懸吊訓練系統的效果分析

2020-12-23 09:39鄧海燕
中國實用醫藥 2020年31期
關鍵詞:運動功能

鄧海燕

【摘要】 目的 探討兒童懸吊訓練系統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平衡功能的療效及對血清神經生長因子(NGF)、內皮素(ET)的影響。方法 8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 觀察組進行兒童懸吊訓練聯合常規康復訓練, 療程6個月。比較兩組兒童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88)評分、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20 cm寬步道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以及NGF、ET水平。結果 訓練6個月后, 兩組患兒GMFM-88評分、BBS評分、MWS水平均高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GMFM-88評分(134.52±12.01)分、BBS評分(34.52±5.01)分、MWS(14.74±1.81)m/min均高于對照組的(112.69±11.35)分、(29.69±4.35)分、(11.63±1.70)m/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6個月后, 兩組患兒ADL評分較訓練前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ADL評分(45.29±5.36)分高于對照組的(40.16±4.1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769, P<0.05)。訓練6個月后, 兩組患兒NGF、ET水平均優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NGF(45.67±5.02)ng/L高于對照組的(39.89±4.45)ng/L, ET(354.61±43.25)pg/ml低于對照組的(418.45±52.27)pg/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進行兒童懸吊訓練可更好的提高痙攣型腦癱患兒的運動、平衡功能, 改善患兒日常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

【關鍵詞】 懸吊訓練;痙攣型腦癱;運動功能;平衡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1.034

兒童腦癱是由于胎兒、嬰幼兒發育過程中腦部損傷所致, 常伴有感知異常、交流障礙、癲癇、肌肉萎縮等癥狀[1]。其中痙攣型腦癱占兒童腦癱類型的60%~70%[2], 因高級神經中樞受損、外周神經活躍, 引起肌張力高反應性增高, 常引起運動功能、平衡功能障礙, 影響患兒日常生活[3]。常規康復訓練采用運動療法、推拿、物理療法等, 往往療效欠佳。兒童懸吊訓練為一種新興的康復訓練方法, 通過懸吊患兒身體, 使患兒在處于不穩定狀態中主動進行訓練, 可提高核心肌群肌力[4]。為更好提高痙攣型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平衡能力, 改善日常生活質量, 本研究選取8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旨在探討兒童懸吊訓練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科收治的8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男28例, 女12例;年齡3~11歲, 平均年齡(5.98±2.64)歲;其中四肢全癱6例, 一側偏癱34例。觀察組男27例, 女13例;年齡3~12歲, 平均年齡(6.16±2.67)歲;其中四肢全癱9例, 一側偏癱31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家屬知情同意, 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行常規康復訓練:保持正常姿勢運動, 糾正異常姿勢, 進行增強肌力訓練、協調平衡訓練、控制軀體訓練、控制步行訓練等, 還可進行肌肉按摩、推拿, 促進肌群收縮功能, 還可進行光波、磁力刺激肌肉收縮, 增加肌力。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兒童懸吊訓練:先進行弱鏈測試, 再按照測試結果, 進行針對性的開鏈、閉鏈訓練。①伸髖訓練:取仰臥位, 雙臂交叉抱于胸前, 將剛性懸吊帶放置于雙膝關節下方, 告知患兒進行伸髖、抬臀、伸膝動作。②腹部肌群力量訓練:患兒俯臥位, 前臂進行支撐, 將鋼行懸吊帶置于雙膝關節下方, 告知患者伸髖、伸膝, 保持身體平衡呈一條直線。③側屈肌群訓練:側臥位, 枕頭墊于頭部, 雙臂交叉抱于胸前, 將鋼性懸吊帶置于雙膝關節下方, 告知患兒進行伸髖、抬臀、伸膝動作, 盡量是骨盆保持直立位, 避免前、后傾。④旋轉骨盆訓練:仰臥位, 一側膝關節下方放置鋼性懸吊帶, 另一側下肢懸空, 在腹部或骨盆處放置寬帶彈力繩, 拉動彈力繩使骨盆離開地面, 告知患兒旋轉骨盆, 同時進行伸髖、抬臀、伸膝動作, 并保持雙腿稍分開。⑤屈膝屈髖訓練:俯臥位, 將吊繩固定雙下肢踝部并抬高, 雙上肢進行支撐, 身體保持平衡呈一直線, 告知患兒并示范屈膝、屈髖動作, 再將下肢伸展。⑥控制感覺運動訓練:雙足站立于懸吊鞋上, 雙手握住懸吊繩, 告知患者進行分腿、并腿動作。⑦控制步行訓練:患兒站立位, 雙手握住懸掛的多功能平行棒, 訓練師利用推拉多功能棒, 誘導患兒進行旋轉、重心轉移。在整個訓練過程中, 采取梯度訓練規則, 搖晃懸吊繩, 提高患兒平衡性訓練難度, 有利于促進患兒運動能力、平衡能力恢復。上述動作1次/d, 持續30 min/次, 每周完成5次訓練, 總療程6個月。若患兒出現嚴重肺炎、腹瀉等, 則停止訓練, 身體恢復后繼續進行。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所有患兒訓練前后采用GMFM-88評分、BBS評分進行評估, 評分越高說明患兒運動、平衡能力越好;MWS速度越快, 說明患者支配運動能力越好;ADL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比較兩組患兒血清NGF、ET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GMFM-88評分、BBS評分、MWS水平比較 訓練前, 兩組患兒GMFM-88評分、BBS評分、MW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6個月后, 兩組患兒GMFM-88評分、BBS評分、MWS水平均高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GMFM-88評分、BBS評分、MWS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ADL評分比較 訓練前, 觀察組患兒ADL評分(29.25±3.29)分與對照組的(28.95±3.31)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6個月后, 兩組患兒ADL評分較訓練前明顯升高, 且觀察組ADL評分(45.29±5.36)分高于對照組的(40.16±4.1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769, P<0.05)。

2. 3 兩組患兒血清NGF、ET水平比較 訓練前, 兩組患兒NGF、E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6個月后, 兩組患兒NGF、ET水平均優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NGF(45.67±5.02)ng/L高于對照組的(39.89±4.45)ng/L, ET(354.61±43.25)pg/ml低于對照組的(418.45±52.27)pg/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癱兒童的治療為長期而復雜的過程, 常需采取綜合康復療法共同發揮療效[5, 6]。常規康復訓練以運動療法為主, 輔以針灸、推拿等物流療法, 該訓練方法耗時耗力、訓練內容較為單一枯燥, 導致患兒難以堅持, 且對核心肌群肌力的提高、感覺運動的控制無法實行, 總體療效較差[7-9]。而懸吊訓練遵循階梯式訓練原則, 循序漸進, 能調動患兒積極性, 主動參與各項訓練, 并刺激各感覺器官, 能有效提高核心肌群力量, 提高平衡能力[10]。本研究選取8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組患兒進行常規康復訓練聯合兒童懸訓練, 通過與對照組比較其運動、平衡能力, 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情況, 以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訓練6個月后, 觀察組患兒GMFM-88評分、BBS評分、MWS水平、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兒童懸吊訓練聯合常規康復訓練可有效的提高患兒運動、平衡功能, 并改善患兒的日常生活。分析原因:懸吊訓練強調個體化、循序漸進原則, 重視生物力學、生理性閉鏈運動, 并強調主動運動觀念, 通過調節吊繩、平衡墊的狀態, 提高訓練難度, 提高患兒運動功能訓練效果[1]。懸吊訓練可有效的刺激核心肌群、中樞神經系統, 促進神經系統激活肌纖維參與的收縮力, 增強深部肌肉的活動, 可促進患兒平衡力、協調能力、姿勢控制力的恢復[4]。懸吊訓練通過提高患兒的運動、平衡能力, 從而有利于患兒進行更好的日常生活。

NGF為生長因子之一, 可直接作用于膽堿能神經元, 能促進神經元的發育、再生、神經突觸的重構等, 有研究提示將NGF注射入腦損傷的嬰兒腦室內, 可改善腦灌注, 促進腦損傷組織的修復, 改善患兒神經功能、智力及運動功能的發育[5]。ET屬于血管收縮生物肽, 在神經系統疾病中水平明顯升高, 與神經功能損傷呈明顯正相關, 對疾病的進展、預后的評估意義重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NGF水平高于對照組, E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對腦癱兒童進行積極的懸吊訓練可一定程度的改善患兒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 進行兒童懸吊訓練更好的提高痙攣型腦癱兒童的運動、平衡功能, 改善兒童日常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

參考文獻

[1] 李曉捷, 唐久來, 馬丙祥, 等. 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4, 29(19):1520.

[2] 李曉捷. 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技術.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7.

[3] 李曉捷, 邱洪斌, 姜志梅, 等. 中國十二省市小兒腦性癱瘓流行病學特征.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8, 33(5):378-383.

[4] Van Naarden Braun K, Doemberg N, Schieve L, et al. Birth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ediatrics, 2016, 137(1):1-9.

[5] 秦向前, 康貝貝, 明爽, 等. 改良的立位促通板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尖足的矯正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4, 37(4):48, 50.

[6] 吳亮, 王濤濤, 劉黎明, 等. 下肢機器人結合懸吊訓練對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療效觀察.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6):723-725.

[7] 王瑞紅, 康貝貝, 徐磊, 等. 多功能懸吊訓練系統對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8, 41(5):26-27.

[8] 康貝貝, 徐磊, 盧明甲, 等. 兒童懸吊訓練系統對腦癱兒童軀干控制及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7, 25(9):891-893.

[9] 范桃林, 楊艷文, 王春華, 等. 任務導向性訓練對學齡期腦癱兒童平衡和移動能力的影響.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9, 30(5):542-546.

[10] 康貝貝, 徐磊, 范艷萍, 等. 兒童懸吊運動訓練系統治療不隨意運動型腦性癱瘓的臨床研究.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8, 33(5):556-558.

[收稿日期:2020-01-07]

猜你喜歡
運動功能
協同護理干預措施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作業療法對偏癱型腦癱患兒上肢功能的影響
運動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神經智力及運動功能發育的影響分析
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在改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
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的影響
早期康復治療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研究
綜合性護理干預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影響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影響的臨床研究
針灸治療對腦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達的影響
病毒性腦炎患兒的早期康復護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