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散校園暴力的“烏云”,實現美好校園生活

2020-12-23 07:17姜琦成
錦繡·中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校園暴力烏云影視

摘要:影視文化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電影《少年的你》上映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深刻地反映了校園暴力問題亟需解決。本文在剖析電影本身的基礎上,提出以“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為價值之維,探尋其解決路徑,以實現青春校園的美好生活。

關鍵詞:影視;校園暴力;問題;對策

一、電影《少年的你》在國內熱映,口碑與票房雙豐收

電影《少年的你》于2019年10月2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點燃了10月國慶節之后電影市場的“相對冷漠期”,并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輿論探討,成為了繼《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青春電影之后的又一“現象級”青春系列電影。截止目前電影《少年的你》累計票房達15.8億(來自糯米電影),電影評分達8.4(來自豆瓣電影),“口碑與票房雙豐收”可謂實至名歸。

二、電影《少年的你》何以成功且迅速成為“爆款”

(一)主演的選擇與角色塑造——電影成功的先導性因素

這部電影成功的先導性因素是主演的選擇以及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導演曾國祥坦言,《少年的你》選角一路坎坷,最終選擇周冬雨、易烊千璽為主演。隨著電影的熱度不斷攀升,人們對于易烊千璽的討論度、關注度是遠遠高于周冬雨的。的確,《少年的你》是 “頂級流量”易烊千璽的首部大熒幕作品,“流量標簽”+“電影處女作情懷”使得這部影片在未上映之前就引起了粉絲的宣傳與支持,而這部電影在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可后,就已經實現了從“流量”到“票房”的變現,從“粉絲電影”到“路人電影”的擴充,從熒幕“電影故事”到現實“社會痛思”的實際轉變。

同時必須要強調的是:其一,影視角色與演員自身本來就是相互成就的,也就是說不能僅僅歸結于易烊千璽演活了小北這一角色,更要說小北這一角色本身就是適合易烊千璽來詮釋的,小北的內心世界與易烊千璽早年間訓練時期的迷茫、失落、掙扎的心理特征有著相似的共通之處,同時具備“少年感”的形象更是助力小北“外表叛逆、內心柔弱”這一特質的塑造。

其二,周冬雨在《少年的你》中的表演絕不容忽視。如果將易烊千璽比喻為一鳴驚人初出茅廬的“黑馬”,那么周冬雨就是一直被觀眾所期待、所關注的“白馬”。陳念一出現在影片中,觀眾就會發現,她仍然是那個少女的模樣,但她已不是那個《山楂樹之戀》中美麗、純粹、多才多藝的靜秋,也不是那個《七月與安生》中活潑叛逆、敏感野性的安生,她就是“自帶期望值光環”的陳念。

(二)新穎的題材、飽滿的電影內容及情感價值共鳴——電影成功的核心因素

電影《少年的你》是一部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所謂的青春電影是指:以青少年的成長故事為主要電影內容,以“新一代年輕人青春化”的語態和視角闡述故事的電影題材。近年來,國產青春電影的創作方式日漸成熟,但主要創作視角聚焦于青春愛戀、人生成長、叛逆思維、友情的羈絆以及家庭關系等問題。而電影《少年的你》并沒有傳統地敘述五彩斑斕的青蔥歲月,而是沉痛地直面了青春中最灰暗的角落——校園欺凌問題。

電影開端是一個具有懸疑色彩的開場,女主角陳念的同校同學跳樓自殺,而陳念也被學校的暴力小團伙(以魏萊為首)盯上。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陳念不經意間救了小北;第二部分是男女主角關系的升溫發酵。陳念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想起了小北,于是小北每天護送陳念上學,在兩人來往的過程中,誕生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誓言。而他們之間的感情遞進在整個劇情的演進中成為了電影的隱匿環節,導演曾國祥并沒有明確指出小北與陳念之間的感情,作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導演不想因為二人的“小情小愛”導致電影“大主題”的偏離,小北與陳念之間的溫柔、朦朧、堅守包含了愛情,卻高于愛情;電影結局部分,小北一心想要為失手殺了魏萊的陳念頂罪,最終卻被警察察覺。多年以后,陳念成了一名培訓班老師,她放學后會陪著一名飽受欺凌的女同學回家,小北此時就在她身后保護著她。

可見,電影《少年的你》表達故事的結構形式并不復雜,真正吸引到觀眾的仍然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與內容。電影借助了精妙的鏡頭設計、凌厲的剪輯方式、巧妙的細節、充滿寓意的臺詞等一系列方法將原本并不出奇的故事情節升華至更高的臺階,引發了觀眾對電影主題的情感價值共鳴,觸發了社會大眾對校園暴力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兼具電影文化產品的藝術性和現實性。

三、驅散校園暴力的“烏云”,實現校園美好生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價值之維

電影《少年的你》以詩意一般的結局畫上了句號,兩個少年似乎都完成了自我的救贖,走出了校園暴力的陰霾??墒乾F實情況遠比影視作品殘酷嚴峻。根據2018年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15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的校園暴力案件共計1000余件。2016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6.51%,2017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3.37%。僅僅從案件數量來看,近三年以來校園暴力案件數量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仍然處于高位。同時,《報告》的統計是以已經審結的刑事判決文書為依據的,這就必須考慮到“幸存者偏差”的問題(大量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并沒有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由于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而選擇了沉默或者是案件根本無法到達刑事的地步)。此外《報告》給出了一些之前我們未曾關注到的問題:涉及到搶劫罪的校園暴力案件超八成被告人為未成年人;涉強奸罪和強迫賣淫罪的校園暴力案件呈現作案年輕化的趨勢;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發生校園暴力的概率遠低于其他地區;超半數校園暴力案件涉及故意傷害等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我們要堅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痹诿鎸π@暴力、欺凌問題上,我們也要堅持“法治”思維與“德治”思維并舉,既要“依法”解決校園暴力問題,又要“以德”化解校園暴力現象。

(一)“依法治國”:法治手段是解決校園暴力問題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

法治是現代文明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只有堅定法治思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社會才能穩定運行,校園才會和諧有序。

第一,加強和完善相關法律的制定,特別是要解決我國當前法律中對于未成年人過度保護這一現狀(例如,14歲以下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存在屢教不改的現象),加快出臺《反校園欺凌法》,明確校園暴力、校園欺凌等相關概念,細化定義類別,明確相應的懲罰措施,使之從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問題專項整治走向長效機制,從而發揮法律的強制作用、評價作用、導向作用、規范作用、懲治作用,讓法律成為校園中誰都無法侵犯的“紅線”。

第二,學校法規要伴隨著法律的完善而不斷更新、完善。學校方面要重視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問題的解決,貫徹“法治校園”方針,加強應對校園欺凌、校園問題的校規建設,建立校園安全防范機制,同時落實校園安全問題負責人制度,融合學校、學生、家長、社會等多方力量輔以社區、街道、派出所等其他力量形成合力、綜合整治,消滅“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于制度的籠子。

第三,學校要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對青少年的“立體化”法治教育,向青少年傳遞科學的法治觀念、重點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啟發青少年的法治思維,實現“法律知識(前提)、法治情感(內部催化劑)、法治信念(支撐和調節)、法治行為(外在表現)”系統內部結構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有序性,采取“法治”夏令營、“法治”主題班會或報告會、校園暴力案例討論活動等具有創新意義的活動以明確校園欺凌、校園暴力行為的本質,認清校園暴力的危害性,從法治思想層面抵制校園暴力行為,最后要將“反對校園暴力”的理論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學??梢圆欢ㄆ诮M織學生參觀少管所,邀請律師、法官、檢察官等相關法律專業人士與學生們接觸并探討實際問題。

(二)“以德治國”:德治手段是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重要方式和必要補充

如果將法治手段比喻為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一條底線”,那么運用德育手段將是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一塊基石”。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問題的“矛盾特殊性”表現在:一方面,不能以純粹的“性本惡”來囊括校園暴力問題的嚴重性和校園暴力行為的危害性,《報告》指出55.12%的暴力案件因瑣事引發,18.08%的校園暴力由滿足個人私欲而引起,4.8%是由愛情問題引起,2.93%是因為無故滋事。由此可見,校園暴力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事、瑣事、細枝末節之事的堆砌和演變,這說明要在校園暴力行為未發生之前,積極引導,也就是發揮德治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源頭是“小事”就可以忽略不計,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也告訴我們更要發揮道德的力量對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進行積極引導、教育、感化。

第一,解決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問題,各科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本,指引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教育是德育的“主陣地”,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們注重的都是對學生們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漠視對學生們價值觀的引導,又或者在德育的過程中犯形式主義的錯誤,潦草塞責、一筆帶過、草草了之,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正如影片《少年的你》中出現的兩位班主任,看似負責,實則喊口號。面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教師要以“抵制校園暴力、構建美好校園生活、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價值遵循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要聚焦于培養學生們的道德品質,更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在德育中突出法治內涵,在德育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德育”、“法育”、“心育”的結合,促進青少年人格的發展,抵御校園暴力的發生。

第二,要重視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提升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性環節”,“家庭是孩子們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則是孩子們成長發展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于校園暴力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過渡性的特點,心理的發展跟不上生理的發展,某些方面已經到達成年人的水平,某些方面可能還停留在少年時期,同時青少年的情緒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爆發性和兩極性,這也意味著僅僅依靠教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們要利用家庭這一“重要學?!睂⒆觽冞M行校外引導、監督、呵護。其一,家長要喚醒自身認知,意識到校園暴力問題的危害性,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與校園暴力有關的咨詢、信息;其二,家長要端正自身態度,反思自身行為有無存在暴力的現象,發揮“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榜樣作用,而非一味地說教和灌輸,堅決禁止家庭暴力行為的發生,更是要杜絕家庭暴力觀念的傳輸,盡可能以支持、鼓勵、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其三,家長要采取科學、妥善的教育方式,既不能施加暴力,又不能過分溺愛、一味妥協,堅持嚴格要求和呵護孩子相結合。

第三,解決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問題,還需要立足“社會德育”這一關鍵性環節?!吧鐣掠币环矫媸侵冈谝苿踊ヂ摼W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要發揮社會輿論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問題的間接監督作用,另一方面是指要營造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從而對青少年的行為進行有效的道德規勸。本文在第一段提到,小北與陳念是兩名看似沒有交集的少年,而實際上,二人的生活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共同點:父母的缺席,家庭關懷的缺失。家庭關懷的缺失導致陳念變成了受欺凌的對象,也讓陳念遇見了小北。在現實中,某些孩子確實由于種種原因,“先天”缺少父母的關心呵護,無法依靠家庭的力量來保護自己,那么鑒于這種情況我們更要建立保護校園、呵護學生的“社會屏障”,引起社會輿論對校園暴力欺凌現象的強烈關注,凝聚“譴責校園暴力”的社會共識,加強社會道德力量對學生們自身失范行為的約束作用和規范作用,依靠社會文化的力量幫助青少年避免受到校園暴力的威脅。國家要努力倡導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嚴于律己、互相幫助、向上向善”的社會正義之氣,大力弘揚“文明、和諧、友善”的社會文化氛圍,最終上升為個體的自我道德約束、自我道德教育以及自我道德反省,以減少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

結語:唯有推進“法安校園”與“德潤人心”的相輔相成,”才能徹底鏟除校園欺凌的文化土壤,才能實現學生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整治校園暴力問題,我們任重道遠,但我們已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李倩,張懷強.探析影視藝術教育作為高校公選課的重要價值及意義[J].劇影月報,2020(05):67-69.

[2]陸士楨,劉宇飛.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暴力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7(03):100-104.

[3]范琪.校園暴力問題的探究與法律思考[J].法制博覽,2015(35):221-222.

作者簡介:姜琦成(1996.02—),男,漢族,浙江溫嶺人,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校園暴力烏云影視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烏云
烏云和白云
四大網大影視公司核心業務
望云
青少年惡劣事件頻發引發對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研究
影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