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構建研究

2020-12-23 04:53李鵬程
西部論叢 2020年16期

李鵬程

摘 要:以《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為軸心,構建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形成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的課程優勢,創新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學生評價機制,提高教學效果,在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專業的需求,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豐富歷史學專業教學內容。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構建原則;構建機制

《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是高校歷史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上承《中國古代史》,下啟《中國當代史》,在整個歷史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如何整合中國近現代史課程資源,形成搭配合理的課程群,發揮優勢一直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積累,結合“學科思政”的新理念,以《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為主線,輔以中國近現代專門史和專題研究,結合學生實際,打造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提升了中國近現代史教學的效果,形成靈活便捷易于操作的學生評價機制,既滿足了專業學習的需要,又發揮“學科思政”的優勢,是一種創新性的探索。

一、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構建的原則

課程群建設是信息化時代課程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學科優勢,打造課程特色品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整合中國近現代史課程資源的同時,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滿足學生更多的專業需求,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在進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構建的過程中,應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實際,有的放矢,有序進行。

1.專業性原則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構建必須堅持專業性原則?!吨袊贰泛汀吨袊F代史》是歷史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在進行課程群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符合歷史學專業教學的實際,專注其專業性,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專業需求,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程群建設就應該圍繞《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而展開,其他課程的設置和開展以服務于這兩門專業課程為宗旨,是這兩門課程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就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形成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整體認知和完整知識結構,系統梳理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脈絡,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線索,探索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規律,加深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在系統完整掌握中國近現代史知識節點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形成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正確認知,提升學生學術水平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思政性原則

中國近現代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教材,構建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必須圍繞著“課程思政”,利用好中國近現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材料,既體現課程特點,有凸顯思政效果。認真梳理中國近現代史中所蘊涵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專業深化與思想提高并進,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想站位,自覺將自身的學習、工作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大學生在價值觀形成并趨于穩定的過程中,老師要因勢利導、答疑解惑,參與其人生的選擇,成為他們人生中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者。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是歷史和人民選擇,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必須贏得廣大的知識青年,為黨注入新生力量和旺盛的戰斗力。因此,構建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就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如何做好人、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這不僅是課程建設的需要,更是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把理論知識、政治信念傳輸給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核心價值觀武裝新時代的大學生,占領大學課堂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陣地,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3.延伸性原則

這里的延伸,不是課堂的向外延伸,而是課程體系的內在關聯的延伸。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創建,專業上內容的拓展是題中應有之義,以《中國近現代專門史》和《中國近現代專題研究》為主線進行課程的設計和展開,拓展專業知識的寬度和深度,滿足歷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需求,加深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其專業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發揮中國近現代史的專業優勢,結合本地豐富的革命史資源,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通識課程,并根據不同院系的專業特點,繼續拓展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形成具有不同院系特點的中國近現代史課程,如結合音樂教育的特點,利用沂蒙地區獨具特色的紅色歌曲,開設相應的課程,結合美術專業特點形成山東根據地美術教育課程,根據體育專業特點進行紅色運動會的研究和教育,還有,利用山東根據地劇團活動資料、政權建設資料、法制建設資料、文化藝術史資料、紅色教育資料、新聞報刊史資料等,對應相應的院系設計特色中國近現代史課程。這樣,中國近現代史課程不斷向外延伸,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群,不僅針對歷史學專業學生專業的提高,也相應地豐富了其他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在其中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學效果就會相應提高。

4.創新性原則

創新是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構建的靈魂。對于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構建,其創新性體現在多方面。首先是課程結構體系的創新,課程群并不僅僅是三兩門課程的組合,而是以中國近現代史為核心,結合本地優勢資源,根據不同院系的具體情況開設一系列的相關課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藝術、教育等多個門類和學科,使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涵蓋更廣泛,內容更加詳實,既單獨成為一門課程,又有內在的必然聯系,整個課程群體系完備,內涵豐富。其次是課程評價體系的創新,不再用單一的考試或考查來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實行“N+1”的考核評價機制,全方位考察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是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授人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理念,幫助其在中國近現代史相關課程的學習中,感悟歷史,領悟真知,真正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看待中國近現代史的演進與發展,發現歷史性的規律,從歷史發展中汲取力量,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歷史站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進。

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結構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構建是一個實踐基礎上的探索過程,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和修正,使課程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和科學,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提高其實效性,突出其特色性,最終形成一批優質課程。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改革,而更應該是課程群理念下的教學教育實踐,實現了對教與學關系的關切,使二者有效銜接,學生在提高專業素養的同時,也進行了“四史”教育,具有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革命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培養目標更加明確。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構建應該有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以實現對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形成優質課程,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對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就是課程群構建的過程。對課程群的構建首先明確的就是課程群的結構和分類。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主要有主體課程、專業相關課程、通識課程和發散性課程四個部分組成。

1.主體課程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主體課程就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我們習慣上把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稱為中國近代史,也就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而過去歷史學專業的《中國近代史》課程就是采用的這一習慣劃分。而在理論上中國近代史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歷史時時期,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歷史階段,目前的《中國近代史》課程所講授的已經是理論上的中國近代史了。

而中國近現代史,就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的180年的歷史。就其課程內容而言,可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新時代,而現行教材幾經修訂也更加明了清晰,知識點有明確的邏輯結構,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應該讓學生明了的是,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而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帶領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書寫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中國社會將在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后,分兩步走用三十年的時間全面實現現代化,把中國社會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將通過共建共享的發展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新進展。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譜寫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壯麗的篇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為世界實現和平發展繁榮進步、為人類社會探索更好的社會制度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此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有了一條與西方不同但又極其可靠而現實的途徑。

2.專業相關課程

專業相關課程包含很多內容,必須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和需求,開設不同的課程。具體的步驟就是開設《中國近現代專門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專題》兩門課程,包括政治制度研究、軍事斗爭研究、經濟發展研究、思想研究、文化研究、外交研究等,舊民主主義革命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過渡時期的歷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改革開放時期史和新時代發展史等?!吨袊F代專門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專題》內容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寬泛,要想對每一個專題和每一門專門史進行面面俱到的講授困難較大,這就要求改革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由學生自己選擇具體的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選擇建立興趣學習小組,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討論,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疑難問題和爭論問題,由各學習小組匯總到教師,再由教師有針對性進行解答,統一認識。通過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其知識結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

3.通識課程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的精神,結合本地紅色資源優勢,開設《沂蒙文化與沂蒙精神》通識必修課。這是一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沂蒙精神、沂蒙紅色文化的學習、思考、理解和領悟,全面引導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崇尚榮譽責任、健全人格品德,增強愛國意識、集體意識、創業意識、奉獻意識,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專業理論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自覺成為具有“能吃苦、善創新、敢擔當、樂奉獻”臨大特質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讓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通識課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題,以沂蒙精神這一“紅魂”為主線,著重突出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重點闡述沂蒙精神的歷史淵源與時代價值、主要特征與主要內涵、沂蒙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學習觀、事業觀的關系。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沂蒙紅色文化、沂蒙精神概說、沂蒙精神內涵闡釋、沂蒙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等專題內容。

本著理論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上,結合發展實際及時引入新的研究成果,突出重點,抓住難點,把握熱點;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下功夫,更好地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同時加強集體備課,運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把沂蒙文化與沂蒙精神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開設同時課程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對沂蒙紅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有個系統的了解和認識,了解紅色精神的內涵、特性及其各種存在形式,沂蒙精神的歷史淵源與時代價值、主要特征與主要內涵、沂蒙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關系。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沂蒙紅色文化、沂蒙精神概說、沂蒙精神內涵闡釋、沂蒙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等方面內容。同時使同學們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學會并運用相關理論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和政治意識。

本課程理論性和實用性較強,應注意課堂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確保學生學以致用。講課時即要講清楚理論要點,又要多舉例,有針對性地補充教材上沒有的實用性的新內容。要組織一些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并布置一些書面練習,使學生達到較高的理論水平并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

4.發散性課程

發散性課程是指與中國近現代歷史相聯系的相關課程。其課程的設置依據是中國近現代歷史,根據不同院系的專業特點,結合本地近現代資源優勢,打造適合專業學習特點、提升專業技能、凸顯學科思政功能、豐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特色課程。初步的設想是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組成課程開發小組,結合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建設,以專門史或專題的形式,融入課程群的整體規劃,這既是專業課程的拓展,也是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形成特色鮮明、深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程,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興趣,端正專業思想,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和視角,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養成和提高。發散性課程的設置,體現了教師專業知識的寬泛和學科獨有特色,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正確專業態度,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專業的深度和廣度,對培養復合型人才意義重大,而且也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的科研態度和研究方向,對建設特色專業大有裨益。

在臨沂,中國近現代史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紅色文化資源更是具有特色和優勢,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課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既是課程建設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因此,臨沂大學各院系都可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特色精品課程,彰顯我們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例如,沂蒙紅色歌曲、革命劇團、文藝作品、報刊雜志等資源,對于音樂學院、文學院、傳媒學院而言,大有文章可做,可開設《沂蒙紅色歌曲研究》、《沂蒙解放區的劇團與劇演》、《沂蒙紅色文學探究》、《山東革命根據地報刊探源》等課程;馬克思主義學院可以開設《山東革命根據地黨員干部教育體系的構架和作用》、《沂蒙根據地各級黨校研究》、《根據地的群眾路線》等課程,充分挖掘山東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教育學院可以開設《根據地教育研究》等課程,突出戰時教育的特點和作用,的唄是戰時高等教育對于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啟迪和影響;戰時宣傳畫、美術作品等都可以為美術學院開設《根據地美術史》及相關課程提供豐富的資料和思路;還諸如《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根據地社會生活》、《“識字班”》、《根據地的槍炮制造研究》、《北海銀行》、《根據地的整風運動》、《“減租減息”》、《根據地的法制建設》等等,都可以結合相關專業特點進行課程建設,豐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做好沂蒙紅紅色文化這篇大文章。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群的構建,必須配合學業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采取靈活方便有效的評價方法,以建立在多元價值觀基礎上的第四代評價理論為指導,提倡充分尊重學生學業評價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價值訴求,主張在評價過程中通過交流、協商減少不同價值標準間的分歧,縮短不同觀點間的差異,達成評價標準的共識,最終形成評價報告,并在循環中不斷改進、完善,以期對學生學業發展做出客觀、全面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 陸一瓊.基于課程群視角的社會學方法類課程群建設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9).

[2] 黃良芳: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群建設研究[J].營銷界,2019(43).

[3] 李斌.新聞傳播理論課程群建設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1).

[4] 馮彩莉:青海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群建設策略[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

[5] 渠長根:以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 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群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0(6).

[6] 馮尚春,王迎春.高校課程群建設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延伸課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