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異型Ph染色體慢粒急髓變1例病例報告

2020-12-28 02:28韓澤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年6期
關鍵詞:血常規白細胞粒細胞

韓澤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 血液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67歲,因乏力、腹脹、腹痛8月于2019年8月5日入院。該患者入院前8月無誘因出現乏力、腹脹,伴有頭暈、心悸,常有嗜睡癥狀,自覺間斷發熱,未測體溫。自覺消瘦明顯。入院查體:T37.8℃,BP98/66mmhg,神志清楚,問答準確,重度貧血貌,瞼結膜蒼白,周身皮膚未見明顯出血點及瘀斑,胸骨壓痛陽性,頸部、腋下、腹股溝區淺表淋巴結未觸及明顯腫大。咽無充血,雙肺呼吸音粗,偶聞及散在的干濕啰音,心率92次/分,律齊,腹軟,上腹部壓痛陽性,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肋下未觸及,巨脾,達盆腔。雙下肢輕度浮腫。血常規:白細胞:453.96×109/L,紅細胞:1.49×1012/L,血紅蛋白:55g/L,血小板:272×109/L。胸部平片:雙肺慢支炎改變合并雙下肺炎癥,心影増大,考慮間質肺水腫。腹部彩超(2019-8-9):肝大,門靜脈增寬;巨脾(21.6cm×13.5cm×6.2cm),膽囊 胰腺未見異常。骨髓形態學(2019-8-7):(一)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2.増生極度活躍、G=97.60%,E=0.408,G/E=24.3.粒系增生明顯,以中幼粒以下階段為主,嗜酸、嗜堿粒細胞易見。4.紅系增生減低,僅見到一個晚幼紅,成熟紅細胞輕度大小不一。5.淋巴、單核細胞形態大致正常。6.全片共見320個巨核,以顆粒巨核為主,成熟型巨核血小板形成好,血小板不少,散在、成簇。(二)血片1.白細胞明顯增多,分類可見個階段粒細胞。2.成熟紅細胞輕度大小不等,計數100個白細胞可見4個有核紅細胞。3.血小板不少,散在可見。融合基因BCR-ABLP210定量檢測為:92.9450%。染色體(2019-8-22):46,XX,t(2:22)(p23:q11)[20]。入院后明確診斷1、慢性粒細胞白血?。ㄗ儺愋蚉h染色體 慢性期);2、肺部感染。入院后給予羥基脲0.5/次,每日三次口服降細胞治療,診斷明確后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400mg/日聯合羥基脲0.5/次,每日三次口服治療,同時予水化、堿化、抗感染、糾正貧血治療。8月15日血常規示白細胞:11.2×109/L,血紅蛋白:82g/L,血小板:116×109/L。8月17日患者感腹痛加重,急查血淀粉酶397U/L,脂肪酶220.4U/L,考慮急性胰腺炎,予生長抑素持續靜脈泵入治療,同時予解痙、止痛對癥治療后,患者腹痛未見明顯緩解。2019-8-20完善腸系膜血管造影檢查,診斷腸系膜栓塞,后予腸系膜上動脈置管,并予以鹽酸器粟堿注射液以及肝素治療,癥狀漸好轉,2019年9月11日血常規:白細胞:8.2×109/L,紅細胞:2.4×1012/L,血紅蛋白:72g/L,血小板:218×109/L。病情好轉出院,院外規律口服甲磺酸伊馬替尼0.4g/日治療,門診隨診,每2周復查一次血常規。

2019-10-31患者因周身乏力、腹脹,加重伴惡心嘔吐3天再次入院。血常規:白細胞:97.66×109/L,血紅蛋白:74g/L,血小板:55×109/L,血涂片:S:25%,L:8%,M:1%,幼稚細胞:60%。血生化示:尿素16.06mmol/L,尿酸 1496umol/L,肌酐247.5umol/L,乳酸脫氫酶6478U/L,α-羥丁酸脫氫酶11336U/L,谷丙轉氨酶91U/L,谷草轉氨酶67U/L,NT-proBNP7569.07pg/mL。10月31日骨髓形態學檢查: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2.增生明顯活躍;3.粒系增生明顯減低,各階段形態大致正常;4.紅系缺如,成熟紅細胞輕度大小不一;5.淋巴細胞形態大致正常;6.單核系增生明顯,其中原+幼稚細胞占81.6%,該類細胞大小明顯不一,胞體偏大的細胞:胞體規整,胞漿量偏多,染灰藍色,無顆粒,空泡明顯,核染色質纖細,核仁明顯。胞體偏小的細胞:胞體規整,胞漿量略少,有偽足,部分有顆粒、空泡,核染色質疏松纖細,核有折疊、扭曲,核仁明顯或隱約。7.全片未見巨核細胞,全片血小板少。結合病史,考慮CML急變骨髓象,多考慮AML-M5。流式細胞學白血病免疫分型:在CD45/SSC點圖上設門分析原始向單核細胞延伸的分布區域可見異常細胞群體,約占有核細胞的67.7%,表達CD15、CD33、CD38、CD64,部分細胞表達CD7、CD36,少數細胞表達HLA-DR、CD13,不表達CD14。結論 急性髓系白血?。ˋML-M4或M5可能)。骨髓染色體核型分析示:47,XX,add(2)(p16),del(5)(q15q31),i(8)(q10),add(14)(q32),-16,-20,-22,+4mar[20],分析20個分裂相,顯示均存在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異常。BCR/ABL1融合基因ABL1激酶突變檢測是未見突變區域。結合上述檢查明確診斷慢粒急髓變(AML-M5),因考慮患者既往胰腺炎病史,此次入院有仍感腹痛,淀粉酶升高,故未予二代TKI類藥物治療,將甲磺酸伊馬替尼增量至600mg/日口服治療,同時積極水化、堿化治療。胸腹部CT(2019-10-31):1.考慮右肺下葉胸膜下炎癥;2.左肺上葉舌段及右肺中葉慢性炎癥;3.雙側少量胸腔積液,心包少量積液;4.升主動脈局限性增粗;5.甲狀腺增大,密度不均;6.中腹部見部分腸系膜呈漩渦狀改變,腸系膜扭轉不除外,建議增強檢查;7.腹腔內見多發結節狀軟組織密度影,考慮增大淋巴結;8.胰頭部顯示不清,周圍脂肪層欠清;9.脾臟體積增大,腹水。入院后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治療,生長抑素持續泵入治療胰腺炎。10月31日予外周血白細胞單采去除治療,給予阿糖胞苷50mg/次,每日二次皮下注射降低腫瘤負荷。11月1日患者出現少尿,積極利尿后效果欠佳,腎功能進一步惡化,出現急性腎衰竭,給予床旁血濾一次,腎功能無明顯好轉,仍無尿,并出現多臟器衰竭(腎功能、肝功能、心功能),家屬拒絕繼續行床旁血濾及白細胞單采去除術治療,于11月3日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2 討論

慢性粒細胞白血?。ê喎Q慢粒)是一類源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粒細胞系增殖而不喪失其分化能力。慢粒約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發病率約為(1.6~2)/10萬人。慢粒的致病病因比較復雜,較為公認的因素是電離輻射。慢粒起病緩慢,其自然病程包括無癥狀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4個階段,慢?;颊咴\斷時大多處于慢性期,診斷初期95%的患者會出現Ph染色體,即22號染色體長臂與9號染色體發生易位,t(9;22)(q34;q11)[1]。所有的慢?;颊叨紩蠦CR和ABL1基因重排?,F有的治療方法包括羥基脲、干擾素、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及造血干細胞移植等。近年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大的進步,TKI類藥物伊馬替尼代表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線治療的重大進展,此類藥物通過抑制P-Stat3活化來抑制P-Stat3依賴性存活途徑來促進細胞凋亡。慢粒急變的機制主要與白血病干/祖細胞BCR/ABL擴增性突變有關,并導致慢粒急變的遺傳不穩定性,出現Ph染色體外的染色體異常,最終導致細胞分化與凋亡相關信號通路的阻滯[2-3]。本病例患者老年人,病初染色體核型檢查示46,XX,t(2:22)(p23:q11)[20],為變異型Ph染色體,變異型Ph染色體見于5%的慢?;颊?,往往形成復雜易位(累及3條或以上染色體),除Y染色體以外其他染色體均可累及。在變異型Ph染色體中,22q-存在,但缺失的部分易位至9號染色體以外的染色體,或形成累及9、22、其他染色體的復雜遺傳物質互換[4]。該患者經TKI類藥物治療后2月余快速急髓變,且染色體出現重度突變伴Ph染色體消失,綜上考慮該患者快速急變與其染色體異常突變有關。因變異型Ph染色體慢粒白血病患者較少,研究偏少,該類患者是否應早期應用二代、三代TKI類藥物或進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猜你喜歡
血常規白細胞粒細胞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罕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兒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相關疾病研究
白細胞
血常規解讀
心力衰竭患者白細胞介素6、CRP表達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探討
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血常規指標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觀察
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病理狀態下的免疫調節作用
血常規檢驗前的準備工作
白細胞降到多少應停止放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