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肌邊緣切開術矯正共同性內斜視后雙眼視覺分析

2020-12-28 07:03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5000晁小蕊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0年10期
關鍵詞:共同性直肌斜視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5000)晁小蕊

斜視作為眼科常見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發病率約3%~5%,不僅影響患者外觀及視力水平,而且不利于患者的心理狀態,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學習[1]。其中共同性內斜視是斜視常見類型,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進行矯正,但是傳統的直肌后徙縮短術效果有限,存在一定弊端,現發現直肌邊緣切開術應用在斜視治療中效果更好。故對直肌邊緣切開術矯正共同性內斜視后效果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醫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共同性內斜視患者隨機分成甲組25例,乙組25例,其中甲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3~20歲,平均(6.92±1.24)歲,乙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18歲,平均(6.97±1.21)歲,兩組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所進行的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颊邔ρ芯恐橥?。

1.2 方法 術前檢查兩組患者雙眼視覺,確定眼位及斜視度。所有患者在進行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后開始手術,在下穹隆結膜皺襞交接處做約5.0mm弧形切口,分離暴露肌肉后,利用斜視鉤固定肌肉,剪開節制韌帶、肌間膜,暴露肌肉。乙組開始實施直肌后徙縮短術。甲組給予直肌邊緣切開術,切開兩側內直肌,從自肌附著點兩端開始偏約10度向中央剪開約3.0mm肌腱,保留部分中央肌腱,間隔約3.0mm處交錯剪開約2/3肌肉。兩組術后以交替遮蓋法檢查眼位,涂抹抗生素眼膏,包扎。術后效果不佳者給予二次手術。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記錄兩組術后6個月雙眼視覺Ⅰ級、Ⅱ級與Ⅲ級功能;記錄兩組出現腫脹結節、切口瘢痕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數據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以率(%)和(±s)表示,實施x2和t檢驗,兩組以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視覺三級功能 甲組Ⅰ級功能(7例)、Ⅱ級功能(9例)分別較乙組Ⅰ級功能(9例)、Ⅱ級功能(10例)低,Ⅲ級功能(9例)較乙組(6例)高,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甲組并發癥發生率4%(結膜囊腫1例)較乙組24%(結膜囊腫3例、結膜切口瘢痕3例)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斜視使得患者雙眼視功能紊亂,異常視網膜對應及單眼抑制,致使患者喪失立體視功能,需要進行斜視矯正手術促進患者雙眼單視功能建立,恢復雙眼立體視功能,越早進行手術效果越好,尤其是年齡較小的患者早期進行手術效果更明顯[2]。臨床上眾多類型治療共同內斜視手術方式中,常規直肌后徙縮短術通過直肌后徙實施眼位矯正,幫助患者獲得不同程度的雙眼單視功能,但是術后容易鞏膜穿孔,增加鞏膜縫合、感染風險,同時,有研究表明,直肌后徙縮短術增加下瞼退縮的風險[3][4]。臨床發現直肌邊緣切開術應用在共同性內斜視患者中效果較好,較好地改善患者的斜視程度,糾正斜視度,且術后出現的并發癥較少。本研究將直肌邊緣切開術應用在共同性內斜視患者中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雙眼視覺三級功能無差異,表明通過直肌邊緣切開術也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患者的結膜囊腫、結膜切口瘢痕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將直肌邊緣切開術應用在斜視患者中,具有省時、安全、有效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點,對患者的雙眼視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

綜上所述,直肌邊緣切開術有效改善共同性內斜視患者的雙眼視覺功能,同時,術后并發癥出現較少,較為安全,但是由于研究時間、樣本較小,僅為臨床研究斜視提供資料,因此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共同性直肌斜視
經臍單孔腹腔鏡下腹直肌子宮懸吊術在治療盆腔臟器脫垂的臨床研究
兩種術式對小兒集合不足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視覺功能影響
發現斜視后應該如何治療,你知道嗎?
中國寫意繪畫與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對比研究
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試論《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共同性
論共同侵權行為
直肌返折術治療水平斜視60例臨床研究
斜視手術后如何防復發
孩子“心不在焉”可能是斜睨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