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術式對小兒集合不足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視覺功能影響

2022-02-25 02:54李秋慧黎昌江王兆堰黃夢運李小芳
臨床軍醫雜志 2022年2期
關鍵詞:術式斜視立體

李秋慧, 黎昌江, 王兆堰, 黃夢運, 洪 娟, 李小芳

瓊海市人民醫院 眼科,海南 瓊海 571400

間歇性外斜視(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是眼科常見斜視性疾病之一,介于外隱斜與恒定性外斜視間,好發于兒童期,在正常人群中發病率約為1%[1]。IXT病情進展迅速,對兒童雙眼視功能發育及外貌造成不利影響[2]。集合不足型IXT約占間歇性外斜視患兒總數的20%,患兒看遠和看近斜視度差距明顯,手術方案設計相對困難,整體手術效果欠佳[3]。目前,對于集合不足型IXT患兒手術治療多采用雙眼內直肌截除術和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但兩種術式何者更具優勢尚存爭議[4]。本研究旨在探討雙眼內直肌截除術和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對小兒集合不足型IXT患兒視覺功能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于瓊海市人民醫院治療的164例小兒集合不足型IXT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IXT診斷標準[5];(2)年齡3~15歲;(3)術前看近比看遠時斜視度≥15△;(4)看近斜視度為-30△~-58△,看遠斜視度為-15△~-40△;(5)單眼最佳矯正視力達到同齡兒童水平。排除標準:(1)全身系統性疾??;(2)其他眼部疾??;(3)既往眼部手術史;(4)臨床資料不全。根據治療方法將患兒分為A組(n=90)與B組(n=74)。A組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齡(7.57±1.06)歲。B組中,男性46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7.89±1.15)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案 全部患兒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術。A組患兒行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治療,具體步驟:仰臥位下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結膜下注射,顳下方穹窿結膜上做parks切口,勾起眼外直肌,分離眼節制韌帶和肌間膜分離。采用6-0可吸收縫合線對眼外直肌肌止端旁約2 mm處進行套環縫合,再離斷眼外直??;將預留縫線縫合于外直肌肌止端,在縫線上量出需要后徙的長度后打結,剪去多余的線尾,將外直肌懸吊于需要后徙的位置。在患兒鼻下方穹窿結膜上做切口,鉤起眼內直??;根據術前測得斜視度對眼內直肌進行截除及套環縫合,縫合前將縫線拉緊并固定于患兒眼內直肌肌止端;B組患兒行雙眼內直肌截除術治療,內直肌截除步驟同A組,為雙眼操作。散瞳驗光中,12~15歲患兒采用0.5%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年齡<12歲患兒采用1%阿托品眼用凝膠。近視患兒足矯配鏡,遠視患兒適度欠矯配鏡,弱視患兒行弱視訓練,保證最佳矯正視力達正常同齡兒童水平。

1.2.2 評價指標 (1)斜視度檢查采用三棱鏡交替遮蓋法,測量33 cm和6 m斜視度。(2)視功能檢查采用同視機,包括同時視、融合范圍及立體視。(3)近距離立體視覺檢查采用Titmus近立體視覺檢查圖,自然光線下在術前和術后12個月進行檢查,其中,立體視銳度>60″為異常[6]。(4)手術效果評估包括欠矯、正位、過矯。其中,欠矯為外斜視≥-10△;正位為外斜視<-10△,內斜視≥+6△[7]。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前后斜視度和眼位情況比較 A組術前、術后12個月的遠近斜視度差分別為16.0(15.0,22.0)、5.0(3.0,6.0),B組分別為16.0(15.0,20.0)、3.0(2.0,5.0)。B組術后12個月遠近斜視度差顯著少于A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術后1周正位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6及12個月眼位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眼位情況比較/例(百分率/%)

2.2 兩組手術前后雙眼視功能比較 兩組手術前后雙眼視功能分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雙眼視功能比較/例(百分率/%)

2.3 兩組手術前后近立體視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前后近立體視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近立體視情況比較/例(百分率/%)

3 討論

目前,集合不足型IXT可采用外科術式包括單眼外直肌后徙+內直肌截除術、單眼內直肌截除術、雙眼內直肌截除術等。主流觀點認為,該類IXT治療應以看近時所測得較大斜視度作為基礎對內直肌進行加強,提高整體手術療效[8-9]。本研究納入患兒均屬于中等程度斜視,更適合采用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和雙眼內直肌截除術,但兩種術式在整體療效及安全性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尚無明確定論。

雙眼內直肌截除術能夠對稱增強雙眼內直肌力量,從而調節看近時斜視度,更適用于因內直肌功能不足所致的外斜視;同時,對稱性手術更有助于促進雙眼共同性運動生理平衡恢復,理論上更具有治療合理性[10]。但近年來有研究報道,雙眼內直肌截除術療效個體間差異較大,遠期療效欠佳[11]。本研究結果發現,集合不足型IXT患兒接受雙眼內直肌截除術治療在早期易出現過矯,但術后3個月過矯程度明顯改善,絕大部分可恢復正位狀態;同時,隨時間延長眼位呈外斜漂移變化,但患兒術后12個月的正位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包括:眼外肌力量主要受神經支配及肌肉長度影響,而靜息眼位肌小節長度則能夠調節肌肉張力;單純內直肌截除術后短時間內因肌小節長度減少造成肌肉張力增加,而晚期肌小節長度恢復后肌肉張力下降,故患兒術后可見外斜回退傾向[12]?;A實驗研究也提示,直肌截除術后可見暫時性肌纖維增粗,數周后肌纖維直徑可恢復正常;同時,該術式僅造成雙眼內直肌張力增加,但未加強肌肉功能,術后無法增加集合力且導致眼球外轉受限,故術后看遠易出現過矯問題,也減輕了術后外斜回退程度[13-14]?;谝陨咸攸c,筆者團隊操作雙眼內直肌截除術時手術量設計較為充足,故術后僅出現輕度過矯,且遠期正位率較高,而外斜回退程度更輕。對于內直肌功能不足嚴重、看遠斜視度小及視功能良好患兒,采用雙眼內直肌截除術效果更佳。

本研究結果發現,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后患兒斜視度較雙眼內直肌截除術后明顯增加,這主要與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可實現對更大度數外斜視矯正有關。目前,臨床并不推薦行超常量雙眼內直肌切除,故對于外斜視度數較大者可通過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處理。本研究結果還發現,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后患兒短時間內存在較高正位率,但隨時間延長逐漸出現外斜回退問題,術后12個月欠矯率較術后1周明顯增加,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為,解剖方面外直肌后徙從上影響眼球向外發展,看遠/看近外直肌張力均明顯不足,導致術后短期內直肌張力增加而外直肌張力降低,故術后短期眼位相對滿意,但長時間后內直肌韁繩效應減弱,導致外斜回退率明顯增加[15]。故對于看遠斜視度較大、視功能較差或看近/看遠斜視度相差較小的集合不足型IXT患兒,推薦采用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

術后視功能改善也是IXT患兒手術療效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標。IXT手術治療最終目的是促進雙眼單視功能恢復,而這對于小兒IXT尤為重要。IXT患兒具有一定控制力和融合潛力,如早期發現、早期手術,更有助于促進雙眼視覺恢復,維持眼位穩定,從而避免或預防外斜視回退發生[16]。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手術前后雙眼視功能分級和近立體視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和雙眼內直肌截除均能夠改善集合不足型IXT視功能,促進近立體視恢復正常,且兩者整體療效接近。有研究報道,IXT術后雙眼視功能改善與發病年齡、術前眼位控制及雙眼視覺損傷程度有關[17]。雙內直肌截除術后因易出現過矯問題導致視功能恢復緩慢;而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后因早期眼位較好,理論上更有助于促進視功能恢復。但是,本研究屬于小樣本單中心報道,且納入患兒年齡較小,對同視機和立體圖檢查配合度相對較差,可能影響結論準確性,故上述兩種術式對于患兒視功能恢復的影響尚不確定。

綜上所述,雙眼內直肌截除術與單眼內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術對小兒集合不足型IXT患兒視覺功能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

猜你喜歡
術式斜視立體
發現斜視后應該如何治療,你知道嗎?
Pop—Up Books立體書來了
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術式及手術時機的選擇
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影響
斜視手術后如何防復發
69例宮頸肌瘤的手術途徑及術式研究
讓你眼花繚亂的3D立體趣圖
孩子“心不在焉”可能是斜睨眼
平面和立體等
立體年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