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地域文化對傳統建盞的影響

2020-12-28 01:54朱信叢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建窯含鐵建盞

朱信叢

摘要:建盞在我國陶瓷歷史上獨樹一幟,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同時也是中國陶瓷史上唯一被專用茶器,要了解建盞首先要從中國的茶文化說起,正是獨具地域特色的福建茶文化衍生了在釉色及造型方面與其他窯口生產的瓷器大相徑庭的黑瓷藝術精品--建盞。本文從獨具人文精神的福建茶文化、特殊的瓷土釉料以及技術精湛的燒制技藝等多個維度來探究地域文化對傳統建盞的影響,從而讓廣大讀者對建盞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與認識。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盞;茶文化

唐朝末年,建窯不過是閩北地區燒制黑釉瓷的普通窯口,后來結合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地域文化不斷改革創新,最終發展成獨具地域特色的建窯建盞。兩宋時期,斗茶之風風靡全國,斗茶文化推動了茶葉經濟及周邊產品的發展,建窯燒制的黑釉盞正是順應斗茶風氣而出的專用茶具。建盞在當時遠銷海外,受到了日本人的追捧,甚至被奉為日本國寶。建盞厚重的胎體,星空般神秘的釉色,樸實無華的造型都與宋朝時期福建的茶文化、地理特色與燒制技藝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一、福建茶文化對傳統建盞的影響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神農百草經》里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闭f明最早的茶被當作藥物而存在。而在中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中福建的茶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古至今,茶在福建就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如今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建家家戶戶設有茶室,男女老少皆會飲茶,建盞作為飲茶工具,必然會被如此濃厚的茶文化所影響。

遠在宋朝時期,福建就已形成大規模的制茶產業鏈。建茶因產與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在眾多的茶葉產地中,福建所產的茶論其質量和數量都名列前茅。北宋時期,進貢皇室的“龍鳳團茶”便是建茶眾多種類之一。因其茶餅上有龍鳳圖案,故被成為“龍鳳團茶”?!褒堷P團茶”主要產于建安縣北苑鳳凰山,因“取象于龍鳳,以別庶飲”而名冠天下。其制作工藝繁雜,因而極其珍貴,即便是皇帝賞賜心腹大臣,也要幾人共分一茶餅,一代文壇宗師歐陽修在朝為官二十余年也僅得賜得團茶一餅,顯而易見建茶在當時的地位之高。

建茶的廣泛流傳,建盞也隨之風靡全國。兩宋時期,全國各地多個窯口都燒制黑釉盞,但都不如建盞黑釉瓷著名。建盞是福建建陽水吉鎮一帶燒制的黑釉盞,其胎釉含鐵量高,胎色灰黑,以釉色如星空般絢爛而聞名于世。建窯黑釉按釉色可分為:兔毫盞、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建窯的黑釉瓷曾一度跟隨建茶作為貢品,受到宮廷皇室貴族們青睞,并且流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建窯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建窯出土的黑釉盞均口大底小,形似漏斗,腹底部及足部露胎,且胎體厚重,器身內外均有漆黑釉色,釉面呈現黃褐色或銀灰色兔毫狀或滴珠狀花紋。有敞口和斂口兩種類型。這種器型天生就是為斗茶而生,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

斗茶始于唐代福建建安一帶,興盛于武夷山茶區。唐人馮贄《記事珠》中提到“建人謂斗茶為茗戰”。最初的斗茶文化只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間,北宋中期后風靡全國,上到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樂此不彼。茶葉像鹽巴一樣,被人們當作生活的必需品,大概“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俗語就是這么來的吧。對于斗茶宋徽宗最是情有獨鐘,并在其著作《大觀茶論》中提到“盞色貴青黑,玉豪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彩色也”。斗茶是茶具、茶葉以及點茶技藝拙劣的比試。宋代斗茶是用“點茶法”取代了前朝的“煮茶法”,斗茶大致可分為灸茶、碾茶、羅篩、候湯、熁盞、點茶、品評這幾個環節。烘干的茶葉被研磨成粉狀,再將研制好的茶粉壓制成茶餅,斗茶時,茶餅用沸水浸漬去除多余的油脂后再用微火炙烤干燥,用銀質或鐵質茶碾研磨成粉,并用茶篩將粉末篩的更加細膩,將篩細的粉末放入茶盞并加入少許熱水攪拌至糊狀,繼續加入熱水并攪拌,直到湯花出現為止。能夠精準完成這些繁雜的制茶過程需要上等的茶葉、合適的茶具、嫻熟的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生動的描寫了當時的斗茶情景,“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心翠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期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倍凡璧膭儇撘褱?、湯花的成色為判斷標準。宋人崇尚鮮白湯色,茶湯的顏色純白為最佳,青白、灰白、黃白次之,湯花泛起后以鮮白為上,水痕出現晚者為上。鮮白色的湯花與黑褐色的建盞釉色形成鮮明對比,黑白兩色相互襯托,使茶湯的色澤更加鮮亮,在斗茶時能更好地品鑒高下,因而與建茶相配的黑釉建盞成為最為合適的斗茶器具。亦如蔡襄《茶錄》所言:“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苯ūK體積多為中小型,容量適宜,把握舒適;口大足小的器型更易于茶末的沉淀與傾倒,同時還能呈現出更多的湯花;口薄底、厚胎體厚重便于保持溫度,同時重心較低攪拌起來更加穩固;盞內臨口處因束口而形成一圈凸棱,這是建盞所特有的標志,是點茶注水的標準線。這條注水線不僅能夠阻隔茶水溢出,內陷的淺槽更貼合嘴唇,既方便品鑒,又符合人體工程學。

斗茶文化推動了品茶器具的生產,黑釉建盞也因貢茶而順勢成為貢瓷。并且建盞宛如宇宙星空般絢爛的釉面,也是一種視覺審美上的享受。在宋代茶不僅成為生活中必需品,更是文人雅士的修身之道和精神寫照。大量的關于茶葉、茶具、飲茶風俗文化的詩詞著作皆出自這個年代,最著名的當屬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另外還有蔡襄的《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以及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等等??梢娊ūK為茶而生,與建茶一起被進貢,與建茶同興盛,共衰落。

二、瓷土及釉料對傳統建盞的影響

建窯遺址在今福建建陽區水吉鎮,窯口分布范圍北至蘆花坪,南至源頭坑,東至大路后門山,西至庵尾山。建窯所用泥料全部是就地取材,胎土泥取自建陽北部山區,這一帶多是偏酸性的紅粘土,土壤的含鐵量較高達7%~10%,這種泥料燒制出來的建盞胚體一般呈現黑褐色或者黑灰色,這是含鐵量高的表現,因而被稱之為“鐵胎”。建盞的泥料主要來自紅泥和黃泥,紅泥胎土含鐵量,黃泥提胎土耐溫性。紅泥雖然含鐵量高,但是可塑性并不好,高溫環境下容易變形,宋代時期,燒制匠人在泥料里摻雜石英,摻雜石英會導致建盞粗糙多孔,正是含鐵量高且厚重多孔的胎壁,讓建盞又了相比其他茶盞更佳的保溫隔熱效果。宋人喜歡慢飲,注重觀賞的飲茶,建盞正好可以滿足,厚重多孔含鐵量高的建盞,隔熱保溫,既能保證湯花經久不散,又便于把玩,迎合了斗茶比試過程的實際需求。

考古專家分通過析建窯遺址上的殘片得出:建盞的釉方構成基本為釉石、草木灰、瓷石、石灰石及其他相近的礦物料。建陽水吉地區的土壤相對其他地區含鐵量高出了7%左右,植被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中鐵元素也相對較高,正是含鐵量較高的釉礦加上含有鐵元素較高的草木灰,造就了建盞獨具特色的釉面。古代建窯匠人將最平淡無奇的泥料,做成獨具風韻的建盞坯體,再經過窯火的高溫燒制與氧化還原,形成自然的結晶斑紋。這樣燒制出來的建盞釉面透亮,且不容易脫釉,不僅美觀,還堅固耐用。

如果不選用建陽當地的含鐵量較高的紅粘土做胚體的泥料,必然燒制不出“鐵胎”的,若不是鐵胎的盞,當然就不能稱之為建盞。

三、燒制技藝對傳統建盞的影響

建盞燒制過程中,胎土和釉水的比例、燒制的火候與窯爐氣氛都是至關重要的。傳統的燒制工藝需要經過選礦、粉碎、陳腐、煉泥、揉泥、拉胚、修胚、晾干、素燒、上釉、烘干、裝窯、燒制、冷卻、出窯等將近二十多和環節。被取回來的粘土是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匠人按比例調配成適合燒制的泥料和釉水。建盞的燒制講究火候、氣氛,氣氛這個詞極其微妙,看不見、摸不到但是直接決定了燒制建盞的成敗。建盞的釉水對氣溫非常敏感,一度的偏差,品相就能差別千里,這就導致建窯建盞成品率極低。只有反復燒制,不斷的總結失敗經驗,才能更加準確的掌握燒制的溫度與氛圍。

據史料記載,龍窯是宋代建窯建盞領先于其他黑瓷的重要技術核心。龍窯傍山而建、因地制宜,在不斷的實踐改進中,建造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龍窯之妙,首先在于其結構。龍窯傍山而建,窯身倚靠山體形成坡度,能夠依靠自然抽力控制入窯的空氣與火焰。窯室前緩后陡,窯身前直后彎,窯室還可以利用擋火墻分隔成若干個獨立的開間,從而改善窯爐內部溫度不均衡的問題。此外裝窯布局的疏密也至關重要。這些框架結構,能夠有效地調節燒成時的火焰的流速與運動軌跡,既能利用煙氣來預熱坯體,又能逐步提高火焰溫度和調節、保持火候,有效地控制還原氣氛,從而保證了產品的燒成質量。

建陽山區,松樹較多,由于該地區土壤比其他地區含鐵量高,在這樣的土壤環境中生長的松樹吸收的營養成分中自然鐵元素較多。過去燒瓷,松木就是主要的原材料。松材揮發分多,灰分熔點高,著火溫度低,燃燒速度快,火焰長,適宜于還原焰和快速燒成。同時含鐵量較高的釉礦加上含有鐵元素較高的草木灰,造就了建盞獨具特色的釉面。

建盞自古就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其釉面的玄妙、秀麗,素來就受到人們的追捧與贊揚。因建盞泥料、釉水材料中含有較高比例的鐵元素,這就使之具備了燒制黑色釉面的良好基礎。在建盞的燒制過程中,胎體內的豐富的鐵元素成分熔入釉中帶至釉面,在不同的溫度和還原氛圍下,呈現出不同的釉面結晶效果,形成了黑色釉、鷓鴣斑釉、兔毫釉以及雜色釉等多種多樣的釉面斑紋、色彩。建窯的燒制過程溫度要求在1300度以上,窯爐中采用還原焰,燒制過程更是要持續三至五天,期間需要不眠不休的投柴,投柴的方式、速度、天氣狀況,進空氣的量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成色變化。燒制達到一定溫度時釉面熔融,將產生微小的氣泡浮于釉面之上,此時若火候與氣氛恰到好處,則還原析出的三氧化二鐵將以此為中心聚集、結晶。燒制溫度在1305°C前后則呈現出“油滴”的釉面結晶效果,而燒制溫度在1325°C以上時會產生“兔毫”的釉面結晶效果。若是窯溫太低或火焰氣氛不穩定,則可能出現其他雜色釉。因此,對于每一種燒成的釉面斑紋和色澤,都需要不斷、反復的實驗燒制,只有不斷的優化,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可見準確掌握胎土和釉水的比例、燒制溫度、氣氛和燒制方式,才能燒制出建盞精品。

四、結語

地域性是瓷器最基本的特征,譬如龍泉的青瓷、宜興的紫砂,亦或是福建的建盞,不同的地域盛產不同品質與類型的瓷器。建窯建盞之所以能在兩宋時期迎來巔峰時期并非偶然,而是把握住建茶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并結合福建特色地域文化、地理特征,在燒制技藝上更是不斷創新,形成了溫潤樸拙、端莊渾厚的造型與渾然天成、神秘莫測的釉面。因其“鐵胎”以及多彩絢爛的黑斑釉,在宋代被視為“斗茶”的最佳代表,從而讓建窯華麗變身,從普通的民間窯口轉變為為宋代八大名窯之一;讓建盞享譽全國,甚至遠銷海外。

參考文獻:

[1]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趙佶、日月洲(注).大觀茶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3]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胡小軍.宋代分茶、斗茶技藝與建窯黑釉瓷茶盞研究[J].茶葉科學,2010(06).

猜你喜歡
建窯含鐵建盞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的傳承與發展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含鐵塵泥中的As、Sb
建盞的新發現
宋代建盞的科學研究
建盞之初探
從文化內涵解讀建盞之美
高含鐵大比重土質對泥漿配比的影響
基于NAIRS和PCA-SVM算法快速鑒別4種含鐵礦物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