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探析

2020-12-28 01:54駱玉梅林楊孟凡玲烏鳳君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紅山文化意義價值

駱玉梅?林楊?孟凡玲?烏鳳君

摘要:紅山文化是史前新石器時代著名的考古學文化之一,距今6500—5000年。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后遺址、魏家窩鋪遺址和遼寧省牛河梁遺址組成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遺項目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遺產預備名單》。在赤峰市、朝陽市兩地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多種措施,積極推動紅山文化遺址申遺工作進程。本文擬通過結合前人對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對申遺的三處紅山文化遺址文化價值和特征進行深入的剖析,研究紅山文化遺址申遺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紅山文化;申遺;價值;意義

一、紅山文化遺址基本情況

(一)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在東北亞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文化主體分布在蒙東、遼西地區。這一文化歷經1500年的繁衍生息,以獨特的智慧和豐富創造力,構建了雄踞遼西的古國文明,代表了早期草原文明的發展高峰。龍形玉器表現出的龍形象,是當時先民富有想象力的共同創造,經千年演變,構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明象征,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綿延生命力的有力見證。以壇廟冢為表征的超大型祭祀體系及以玉器為標識的社會分層結構,是原始社會步入文明殿堂的標志,遼西大地率先閃耀出文明曙光。紅山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創造的燦爛藝術成就和豐富文明成果,已經成為中華文明構成要素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踐行者,是人類文化遺產中最耀眼的瑰寶之一。

1、紅山文化的發現和研究

紅山后遺址最早發現于1908年,日本人鳥居龍藏、瑞典人安特生、法國人桑志華、德日進先后在赤峰地區發現了大量紅山文化遺跡。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赤峰開展田野調查,是首位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對紅山文化進行調查研究。1935年,日本人濱田耕作、水野清一等在赤峰紅山后遺址進行發掘,搜集很多考古實物資料,后出版了《赤峰紅山后》發掘報告;20世紀中葉,中國考古學家對紅山文化研究深入,1954年尹達先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提出“紅山文化”為這一文化命名;20世紀60-70年代,紅山文化遺址陸續發掘,極大的豐富紅山文化內涵,1971年,翁牛特旗賽沁他拉村民發現“C”型墨綠色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也是至今發現個體最大的玉龍。20世紀80年代東山嘴、牛河梁遺址的發掘,揭開了紅山文化禮天祭祀的完整體系,使得紅山文化研究的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興隆溝第二地點、草帽山第二地點、牛河梁第十六地點、魏家窩鋪、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等遺址的發現,紅山文化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2、分布區域

紅山文化發源于內蒙古東南部至遼寧西部一帶,分布范圍在東越醫巫閭山到達遼寧北部邊界,西越燕山山脈直達張家口地區的桑干河上游,北越西拉木倫河并向內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凌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這一地帶屬連接東北平原和中原地區的咽喉之地,東濱渤海,西接蒙古高原,地處歐亞草原通道東端,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化。

3、發展分期

紅山文化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別代表了紅山文化形成、發展、繁榮三個發展階段。紅山文化早期年代在距今6500~6000年,遺存有興隆洼、小東山遺址;中期年代在距今6000~5500年,遺存主要有魏家窩鋪、紅山后、蜘蛛山、水泉、南臺子、白音長汗等遺址;晚期年代在距今5500~5000年,遺存主要有牛河梁、興隆溝、東山嘴、胡頭溝、那斯臺、半拉山等遺址。

4、文化類型

根據文化內涵及分布區域的差異,紅山文化可劃分為魏家窩鋪、牛河梁—興隆溝、那斯臺三種類型,各類型間既有各自特征,又有密切聯系。其中,魏家窩鋪遺址是目前經過科學發掘的面積最大的一處聚落遺址,處于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西南部,與中原地區存在較為密切的文化交流關系;而牛河梁—興隆溝類型出土的器物和壇、廟、冢等大型的祭祀場所,揭示了紅山文化發現、發展、興盛、演變的全過程。

(二)重要遺址點描述

1、紅山后遺址

紅山后遺址是紅山文化遺址中最早調查和發掘的,是紅山文化命名地,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山后遺址面積廣闊、約10平方千米,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的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

2、魏家窩鋪聚落遺址

魏家窩鋪遺址是一處保存完好、規模較大、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5500年,處在紅山文化中期。

2009年-2012年,內蒙古考古隊與吉林大學組成了聯合考古隊,對魏家窩鋪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累計發掘面積15320平方米,確認房址114處,灰坑219處,壕溝3條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角器、蚌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遺物。

該遺址2010-2011年度連續兩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屬于紅山文化晚期遺存,距今5500年~5000年,于1981年發現,核心區面積883.14公頃。牛河梁遺址以女神廟、山臺為中心,祭壇和積石冢環繞四周,作為一處獨立居住地以外的規模宏大的史前宗教場所。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4年被列入全國重點大遺址名錄。2008年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2013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牛河梁紅山文化以壇、廟、冢等遺址聞名,出土的珍貴玉器和祭祀場所,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

二、紅山文化遺址申遺之路

(一)紅山文化遺址保護和管理

赤峰市現有紅山文化遺址七百多處,重要的紅山文化遺址有8處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相關文物保護部門進行管理。主要包括三種類型遺址:一是最早發掘的,具有學術史價值的遺址:紅山遺址群、沙鍋屯遺址。二是遺產內涵豐富的大型聚落遺址:白音長汗遺址、興隆溝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三是代表性的祭祀遺址:牛河梁遺址、東山嘴遺址、草帽山遺址。

(二)建立法規體系

《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群保護條例》《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將有效規范和保護紅山文化遺址,使“紅山文化遺址申遺”法律法規方面邁出一大步,對于永久保護好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三)學術研究

紅山文化的發現至今已逾百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梁思永、尹達、蘇秉琦、張忠培、嚴文明、郭大順等考古學家為代表的幾代學人風雨兼程、披沙揀金,在紅山文化的命名、文化序列和社會結構的探索以及國家文明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方面傾盡心血,為重建中國史前史、構建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演變及東北地區古代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探索,創造了輝煌業績,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做出了卓越貢獻。

(四)紅山文化宣傳

建設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紅山文化博物館作為宣傳紅山文化的平臺、發行《紅山文化玉器》特種郵票、召開紅山文化高峰論壇、《探索·發現》《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如果國寶會說話——紅山玉龍》在央視不同頻道播出,國家博物館推出《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對紅山文化的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引起了社會公眾對紅山文化的高度關注。

(五)聯合申遺動態

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紅山文化研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旨在傳承與弘揚輝煌燦爛的中華五千年文明成果。

一是兩地政府將紅山后遺址、魏家窩鋪遺址、牛河梁遺址組成聯合申遺項目上報國家文物局,后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二是兩地政府簽訂《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

三是委托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紅山文化遺址申遺的文本編寫工作。

四是組織國際專家組召開紅山文化遺址申遺價值研討會,國內外專家學者就紅山文化遺址的價值進行了探討,并對其申遺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紅山文化遺址的文化價值

(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標準的闡述特點

紅山文化遺址符合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標準:“能為延續至今或業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奔t山文化遺址屬于考古遺址類,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有力見證,人類從狩獵采集向農業耕種的轉變,農耕文明的產生,人類社會組織方式的復雜化、規模的擴展,城市雛形的產生等文明的標志。

(二)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中的意義

紅山文化遺址由紅山后、魏家窩鋪及牛河梁三處考古遺址及其周邊自然環境構成申遺項目。紅山文化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細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陶器以“之”字紋和彩陶為主,筒型器為特色、玉器制作發達。出現了大型中心性聚落和壇、廟、冢為一體的大型祭祀和墓葬中心,由此成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結構中重要一環,也對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三)紅山文化玉器與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標志

紅山文化玉器題材豐富,依據造型和使用功能不同,將玉器分為動物造型類、生產工具類、裝飾品類、人物類、特殊類。

紅山文化對于精神信仰的突出追求,對女神崇拜中具有獨到祖先崇拜雛形,以及對于玉器的使用,使其在世界新石器考古學文化中具有鮮明的獨特性。

紅山文化已蘊含了諸多文明因子。中華文明中的許多元素如崇龍尚玉、敬天崇祖等均源于紅山文化,使之成為中華禮制文明的重要源頭。

(四)紅山文化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體系價值

紅山文化的石構遺存在東北亞地區石構遺存中年代較早,開啟該地區積石冢、積石墓、石棺墓等石構遺存的先河。

紅山文化祭壇是當時先民追求至高精神境界的物化載體。祭壇為石砌建筑,呈組群布局,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南北縱線為軸安置主要建筑,注重中心建筑與兩側建筑對稱,反映了紅山先民在建筑規劃布局方面的極高造詣。祭壇形制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將“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融入到建筑之中,蔚為壯觀。紅山文化的壇、冢、廟相結合的建筑形式,代表了目前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明的最高水平。

(五)三處遺址的特征

1、紅山文化遺址展現出處于中國北方地區農牧過渡地帶文明獨特的生業狀態和古國階段的社會發展水平。

2、魏家窩鋪遺址顯示出當時聚落生活以農業耕種為主,狩獵采集并存,同時聚落已有相當的規模,出現階級分化。

3、牛河梁遺址集中展示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的發展,出現了高于氏族之上的組織形式:一是由遺址具有的宏大規模和墓葬構成系統表現出的高度組織化;二是建造技術與玉器、陶器制作技術表現出的社會分工細化以及加工技術的發展;三是墓葬格局構成、形制、隨葬物品表現出的強烈社會結構分化。

四、紅山文化遺址申遺意義

(一)紅山文化遺址保護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宗旨是保護遺產的突出的普遍價值及真實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不是結果,而是保護活動的開始。紅山文化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三處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兩地政府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和保護規劃啟動對遺址點實施保護和利用的綜合整治工程。

(二)紅山文化遺址利用

1、遺產展示和宣傳

一是充分展示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提供最大的信息傳遞可能與觀賞空間。

二是遵照遺產價值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保護和展示紅山聚落遺址和魏家窩鋪聚落遺址的文化景觀,以及視域空間等遺產價值載體,充分闡釋遺址文化景觀的歷史文化內油和景觀審美意向,推動了赤峰市旅游業的發展。

三是注重學術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宣傳,開展紅山文化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將紅山文化研究繼續深化,充分對紅山文化內涵和價值進行研討,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四是網絡媒體宣傳,通過融媒體及時將遺址的保護和科研成果在網絡上發布,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分享這些成果,使游客參與性更強。

五是出版物宣傳,重視遺產價值的學術研究,不斷挖掘、整理、提煉紅山聚落遺址和魏家窩鋪聚落遺址的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價值。

2、開展文旅融合

提煉紅山文化元素進行文創產品開發、依托紅山文化旅游節推出紅山文化文創品牌。講好“紅山文化故事”,傳播好“紅山文化聲音”;立足紅山文化文博資源優勢,突出赤峰地區本地特色,科學合理規劃文博資源與旅游資源,打造紅山文化旅游名片。

參考文獻:

[1]《紅山文化研究》劉國祥,科學出版社,2015年。

[2]《紅山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席永杰,《紅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

[3]《淺析《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群保護條例》立法工作》林楊、趙愛民、駱玉梅、路景天《才智》2017年。

[4]《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彭躍輝、文物出版社,2015.12。

猜你喜歡
紅山文化意義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