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的思考

2020-12-28 02:06王洪坤
絲路視野 2020年30期
關鍵詞:融合

王洪坤

摘 要:雕塑教學不等同于雕塑教育,雕塑專業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雕塑教育的角度去理解雕塑教學。我們應該辨析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的內涵和區別,建立對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的認識。在教學中優化課程體系,提升專業水平,并能夠清醒認識到社會審美需求,增進公眾對雕塑藝術的理解,通過雕塑教育促進全民藝術教育的普及,將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進行融合,是雕塑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雕塑教學 雕塑教育 融合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雕塑教育是一項非常龐大而復雜的課題,它不僅指學校內的專業教育。很多人會把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混為一談,認為雕塑教學就是雕塑教育。本文從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的內涵與區別進入思考,試圖厘清二者的關系,進而探討雕塑教學和雕塑教育的融合問題。

一、明晰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的內涵與區別

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認為美的教育可以塑造人性,讓人成為完整的人。在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成立開學儀式上談到“愛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提倡“這不只是一所培養藝術家的專業院校,它默認目之所及的人與世界都有更‘美的可能,生來便肩負‘美育社會的使命,并要以此開啟人心、完成人格”。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生活與藝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人們聽音樂、看電影、閱讀小說、欣賞繪畫,衣食住行等日常都跟藝術息息相關,人們在生活中增進了對“美”的感知力。雕塑是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因其材料的持久性,在促進美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環境中的雕塑每天都在人們的視野中,為提升人對“美”的感知力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雕塑教育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雕塑教育是專業教育,即雕塑教學,由各個專業藝術院校的雕塑專業完成,是對培養專業的雕塑藝術家或雕塑藝術人才所進行的教育活動,是在專業院校及培訓學習中完成的雕塑教學,是針對雕塑專業知識、創作思維、設計意識、雕塑技藝等方面的教學培訓。雕塑教學有歷史傳承,有專業的師資隊伍,有完善縝密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體系,有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詳盡的教學大綱、教材,有相對固定的教學場所和教學設施。教學對象主要針對雕塑專業在校學生和雕塑領域從業人員,教學目的是培養專門的雕塑人才。但雕塑教學不是雕塑教育的全部內容。廣義的雕塑教育是社會普及美育的一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僅指培養專業的雕塑藝術工作者。廣義的雕塑教育是以強調普及雕塑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雕塑作品的欣賞和評價,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從而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進而塑造“完整的人”。

雕塑教學有明確的目標和方法,是針對特定人群進行的專業教育或培訓,雕塑教學過程是有計劃地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情況展開的。而對作為廣義雕塑教育的目標和方法則缺乏充分認識,甚至是被忽略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二者所面對的對象有很大區別,方式方法完全不同。雕塑教學按照專業培養的模式展開,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廣義的雕塑教育問題的關注遠遠不夠,很多時候形成專業內的自嗨,形成狹窄的圈子,和社會公眾審美需求沒產生任何關聯;另一方面,因缺少相應的評價機制,社會公眾對雕塑作品的認識又很難反饋并影響到作品的創作者,很多人缺乏對雕塑藝術的基本認知,沒有從雕塑作品中獲得任何體驗,認為和自己沒有關系,也就導致了專業的雕塑作品和社會公眾審美之間存在巨大的交流障礙,好像有一條看不見的鴻溝。

二、增強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的連接關系

(一)雕塑教學內容需要適當調整

我國自古以來缺少雕塑理論體系,歷史上學習雕塑都是“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重實踐而輕理論的狀況延續至今。我國開始正規的學院雕塑教學不到百年時間,初期的教學模式也是從歐洲、蘇聯等國家引進而來,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總體來說仍屬于象牙塔式的學院教育,跟社會公眾并不產生密切聯系。近二十多年來,公共藝術的理念開始為雕塑工作者接受并引入教學和實踐中,雕塑領域開始關注“公共性”“參與性”“互動性”等問題,從而產生了“公共雕塑”“城市雕塑”等以研究雕塑與公共環境為主的專業方向,開始拉近了雕塑教學與社會受眾之間的關系。但目前雕塑教學中仍有很多復雜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調整,如:重實踐而輕理論總結,創作理念脫離生活來源,缺乏對空間環境的深入研究,對雕塑、環境、視覺心理的關系研究不足,缺乏與公眾交流等。這些專業性的問題需要從事雕塑教學的專業教師在教學中足夠的重視,并能夠給學生正確的引導。雕塑教學的內容應隨時代發展而調整,順應時代、引領時代是專業教學的擔當和責任。芝加哥藝術學院等美國高校學院對雕塑藝術教育自2000年對沿用超過百年的傳統美術課程進行了偏向于當代藝術的革新。而當代藝術的創作源泉來自社會生活,來自社會生活親密接觸,需要深入公眾之中了解社會審美需求,真正地為社會創造藝術。中國美術學院新任院長高世明提出建立“以鄉土為學院,深扎中國大地”的“鄉土學院”網絡,聯通學院與鄉土,“以中國豐富而復雜的鄉土社會為大課堂,來培養深入理解中國社會、深度參與中國進程的藝術人才”,“讓學生們可以細致地觀察到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國社會進程的微觀脈絡”。我們應該圍繞“無墻的學院”這一理念調整雕塑教學內容與方向。

(二)擴展雕塑藝術的受眾群體

1967年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以“社會雕塑”為核心思想進行的藝術實踐,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吧鐣袼堋笔且环N“發展社會性的藝術觀念”,相對于傳統的精英藝術而言,波伊斯的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他認為:一切行為,包括教育、哲學、政治,以及表演、宣講、傳道等都與“擴展的藝術概念”緊密相連。公共空間、在地性、劇場性、非物質性,舞臺性、互動性、沉浸式、身體性、表演性、體驗性、多元媒體等詞匯是當代藝術的重要詞匯。公眾被邀請參與到藝術中,并獲得深刻體驗。在互動中公眾也成為藝術的“創作者”,共同參與“藝術作品”生產,參與者“人人都是藝術家”。博伊斯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社會雕塑”,博伊斯“社會雕塑”的前提是在無序狀態中存在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或物來改變混亂狀態,就會產生合作互利的“社會溫暖”。他曾創作了一件行為藝術作品:制作了一把鐵鏟,鐵鏟由兩個把共同連接一個鏟頭,在使用時必須由兩個人團結合作共同使用,在此,作為工具的“鐵鏟”成了人與人團結協作的象征物。他甚至想用它挖開柏林墻來表達對東德和西德的和平團結的愿望。博伊斯的“社會雕塑”思想啟發我們處理雕塑創作和受眾群體之間的關系,在雕塑教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增強“社會雕塑”意識,用所學知識來“雕塑社會”,讓更多的人了解雕塑、欣賞雕塑、參與雕塑,擴大雕塑藝術的社會影響,擴展參與到雕塑創作中的受眾群體。

(三)增強雕塑教育氛圍

現代的學院應該是“無墻的學院”,打破與社會的邊界,盡力營造公眾了解、欣賞、學習藝術的氛圍。雕塑作為藝術領域的重要門類,在增強與社會的關系中有優越的條件。雕塑的類型豐富,材料廣泛,形式多樣。無論是歷史遺存還是新的創造,無論是架上雕塑還是公共空間中的雕塑,都與社會生活關系密切。加強全民雕塑教育,普及全民對雕塑藝術的認識水平,是提升國民的美育水平的重要手段。街頭、廣場、公園、重要節日活動場所等環境中的雕塑作品都可以作為雕塑教材,以開放的姿態面向公眾。近年來,雕塑領域非?;钴S,以各級雕塑學術機構、藝術院校為主組織的雕塑大賽、征集活動、雕塑公園、展覽活動、藝術推廣頻繁,取得了一定的社會關注和反響。政府機構、地產、商業等領域建設了數量眾多的公共雕塑作品,在美化環境、豐富社會公眾生活、提升公眾藝術審美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優秀的雕塑作品具有教科書功能。雕塑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會引導公民的思想認識,從心理上升騰起美的感悟。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其他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因此,有思想、有靈魂、有較高審美的雕塑作品,讓欣賞者在欣賞之中超越作品本身,這正是雕塑教育所需要的結果。

雕塑以形體、材料語言呈現在環境中,通過特定的雕塑內容和形式向所有觀賞它的人們傳遞信息。特別是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雕塑作品表示出更高的期望和欣賞,對于美的要求越來越高。雕塑創作者只有不斷提高雕塑作品的創作水平,深入了解這個時代人們精神生活需要,與時俱進,才能真正通過雕塑作品對觀眾產生影響,達到雕塑教育的目的,從而實現公民審美意識和精神層面的提升。

三、雕塑教學與雕塑教育融合

雕塑教育意味著不僅是進行雕塑專業的人才培養,還應該是雕塑藝術介入公共生活、助力雕塑知識的啟蒙與普及、提升公民的雕塑素養和鑒賞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的全民性雕塑教育。因此,對于雕塑教學來說,雕塑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培育雕塑專業學生服務社會、有益于時代的責任意識。通過雕塑教學引導雕塑作品的創作方向。雕塑作品應當關注社會生活不使作品脫離公眾,不要只想著作品進美術館或者被收藏,應該與多數人建立關系,要有關心世界、全人類的胸懷。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融入社區互動,在教學、創作和社會生活中尋找平衡點,增進學生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入了解和體驗,在思考創作時不應是脫離生活的閉門造車,應在鮮活的生活中尋找創作來源,關注各個階層的人群生活狀態,關注公眾的精神生活和審美需求,以真誠的態度讓藝術回歸社會生活。另一面則可以用適當的題材引導公眾參與作品的創作及實現過程,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通過公眾的參與拓寬雕塑教育邊界。因此,將學院的專業雕塑教學與面向社會公眾的雕塑教育有機融合,需要有寬闊的雕塑教育視野。雕塑藝術工作者要不斷提升歷史和人文綜合修養,使雕塑作品富有思想和人文內涵,通過公共空間中的雕塑建設來引導公眾共同參與創作活動,不僅把雕塑帶給社會,參與社會發展進程,而且從社會生活中獲得鮮活的營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雕塑教學和社會公眾的雕塑教育融合的最終目的,達到全民雕塑教育素養提升。

猜你喜歡
融合
美勞與共融合綻放
“五學”融合:實現學習遷移
融合創新 協同發展
剛柔并濟
多彩融合
信息技術與高中政治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與反思——以《價格變動的影響》“融合課”為例
公益廣告
破次元
閱讀理解
融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