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 譜 識 腔
——曲譜研習與曲唱審美

2020-12-30 06:44張麗真
曲學 2020年0期
關鍵詞:九宮曲譜唱法

張麗真

清曲承傳的底蘊是,曲家口授,流傳曲風。今世曲家難求,曲社求道,建立曲風,須先確立唱法。唱法見于典籍、亦可尋索于曲譜。本文就曲社拍曲所用曲譜及其所附的唱法指引,探索實踐,從而嘗試鞏固唱法、確立方向作簡述。

一、 曲譜應用

曲譜不單是一個提供唱腔工尺的工具,亦是一個可以讓習唱者了解一種曲唱風格的音樂資料。不同的曲譜,承載著訂譜者的曲唱審美。

昆曲唱法,雖有很多論著可讀,然付諸實踐,只有隨師研習,一字一腔,精研于規范,鉆探于口法,細磨于曲情,以臻成曲;“口傳心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當下曲界興盛,但真正能得曲家親炙的,寥寥可數,很多曲社、曲友習曲,只能靠一些名家曲唱錄音和手上的曲譜,以作依據。

有些人認為手中有譜,就能唱,在理論上可以說得通;在藝術上并無實質意義,蓋因一譜有一譜的唱法,一曲有一曲的構思,非是唱準板眼工尺,就能成“曲”,好比寫字,每個字筆畫結構齊備,也不等于是書法作品。

這里所說的,正解釋了一些曲友的疑問: 手中拿著曲譜,耳中聽著曲家、表演家的錄音,為什么會發覺很多地方對不上?是唱曲者錯了?是譜曲者錯了?聽不明,看不白,那就只好按感覺,在兩者的差異中自行選取依從?!@是唱之無法、無師可從的癥結所在。

當下大部分曲社面對的困難,是沒有曲家指導,在這樣艱難的景況下,就只能勉自求進。曲社拍曲,若能有方向,求道之途會比較容易。要確立方向,第一步就是要考慮用譜的選擇。按譜行腔,這是基本,依腔傳情,這是求道。沿用一本曲譜,若能深研細揣,發之于口,日久就能形成一種唱腔風格,這也是曲社長遠發展的路向指標。

《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第一冊“例言”頁17

香港和韻曲社拍曲,劇曲用俞振飛編訂的《粟廬曲譜》和王正來編訂的《曲苑綴英》;散曲除《曲苑綴英》外,也用《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1)《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王正來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郁一閣曲譜》(2)《郁一閣曲譜》,王正來訂譜之散曲集。等。當中,用得最多是《粟廬曲譜》,主要是這曲譜附有《習曲要解》,其中對工尺符號、十六種唱腔均有詳盡解釋。這些內容,對于習曲者來說,是重要而必需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很多曲家、表演藝術家的曲唱錄音中,體會“俞家唱”的韻味,以作習曲的重要參考資料。至于《曲苑綴英》,大部分曲譜后面所附的唱法講解,也給習唱者提供了不少唱法上的指引。作者王正來早歲受業于曲家宋衡之,及后拜昆曲大師俞振飛門下,深得俞家唱法精粹,所以在該譜《凡例》和《習曲要旨》中詳述的各種唱腔口法,大致上和《粟廬曲譜》中的《習曲要解》相同。上述兩譜所載有關唱腔口法的應用,可說是完全相通,并無差別,因此,研習這兩譜的唱法,就可以嘗試整理出清晰具體的曲唱方式。至于用以研習散曲的《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是王正來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里面所載的四千多支南北曲,在逐曲訂定小眼及添潤行腔后譯出的簡譜。他在該書《例言》中說:“本書的譯譜,旨在盡量忠實完整地體現《九宮大成》時代昆腔譜唱南北詞曲的原貌。譯譜的方法,按照吾國古代樂府聲辭融合的特征,用依字行腔絡繹法進行,盡可能發掘出原工尺譜寶貴的內涵。譯譜的步驟,首先將《九宮大成》全書各曲每字標圈四聲陰陽(北曲無入聲,分別派葉平、上、去三聲)。第二步,對原工尺譜進行增點小眼(頭、末眼);于南曲,則略加潤色——如上聲之嚯腔,去聲之豁腔,入聲之斷腔,平聲之掇、疊、擻諸腔;北曲行腔多頓挫閃賺,除對出口腔依字聲略加潤色外,多增小腔,多點側小眼,成昆曲演唱工尺譜,然后再將演唱工尺譜譯成簡譜?!贝送?,他又在每個曲牌下注釋,或解構格律,或附述來源,是研習散曲的最佳材料。

二、 唱法實踐

識譜,不單在將工尺板眼唱順,依字問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如疊腔之用于平聲字、嚯腔之用于上聲字、豁腔之用于去聲字等,又各種潤腔唱法如擻、撮、啜、滑、墊等。上述唱法規范,在《粟廬曲譜》的《習曲要解》中均有細釋舉例。在《曲苑綴英》中,曲字均標出四聲,俾唱者能即時對照字聲與唱腔腔格,既助掌握規范,又知如何澤潤過渡。此外,《曲苑綴英》每曲后的《唱法講解》,除述字聲腔格外,又提及行腔中氣息的變化,以求唱出曲情。而《振飛曲譜》的《習曲要解》,除收錄《粟廬曲譜》的《習曲要解》外,加入“字、音、氣、節”唱曲藝術中四項技術的闡述,均是習曲者必須學習的基礎知識。習曲者可自行延伸研讀其他有關典籍,再細聽前輩曲家的錄音,以茲印證,參照摹仿,長期下來,能逐漸建立一套完整的唱法,對以后的曲唱,有極大裨益。

當一套唱法概念形成后,就能在依譜演唱時,對曲字行腔既含規范又添潤飾的音樂旋律,了然于胸,唱得踏實。要達到所謂“出字重,行腔婉”、“死腔活作”,依字問腔的過程,是第一要務。對曲字行腔有了清晰的理解后,就可以進而透過對曲意的體會,追求更高層次的藝術效果,務求聲情相融,氣韻生動。

既有唱法,習曲者便可以嘗試應用于所有曲唱上。以嘗試解讀演繹《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中唐寅散套《春景》首曲[步步嬌](3)此譜為王正來按《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本曲曲譜增點小眼并添潤腔的工尺譜;所譯簡譜載于《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第二冊卷二,頁32。為例,整理出下列的要點,務求行腔不會平直干澀,充分展現曲情:

[步步嬌]仙呂宮 小工調 羽調式

全七句: 七、五、五、四、四、五、七

加贈一板三眼曲,十三板,首四字散唱,第五字起板。

第五句作五字,通篇押“蕭豪”韻。

王正來手抄工尺譜,載于《郁一閣曲譜》

句:

一: “樓閣重重”四字散唱

“樓閣”二字散起連唱,“閣”入聲,唱斷腔

“重”撮口出字,陰出陽收,“東”、“風”陰平,兩字均須重出口

二: “只”入聲,唱斷腔

“玉”入聲,唱斷腔

“砌”陰去聲,“仩”后輕豁,“六”后落腮

“蘭”陽平,唱完上行工尺始換氣接下腔

“芽”陽平,齊齒出字,“四”、“尺”中間小寫的“上”是墊腔,虛唱

三: “垂”陽平聲,撮口出字,陰出陽收

“楊”陽平聲,一口氣唱完工尺,中眼“尺”下落腮

“金”陰平聲,須重出口,并于第一個工尺后偷氣接下腔

“消”陰平聲,齊齒出字,重出口

四: “綠”入聲,唱斷腔

“映”陰去聲,“伬”后輕豁,“五”后換氣接下腔

“河”小寫的“伬”是墊腔,虛唱,“仜”后落腮,最后“五”是帶腔連下字

“橋”陽平聲,齊齒出口,陰出陽收,側中眼偷氣接下腔

五: “燕”陰去聲,齊齒出口,“尺”后輕豁

“剛”陰平聲,重出口,出字后偷氣接下腔連下字

“來”陽平聲,一口氣唱完上行工尺連下字

“到”陰去聲,“工”后輕豁,“尺”后落腮

六: “心”陰平聲,重出口,出字后偷氣,虛唱“尺”連下字

“事”陽去聲,“工”后輕豁,“尺”后落腮

“眉”陽平聲,氣口下虛唱“五”帶擻腔

“梢”陰平聲,重出口

*“眉梢”二字撤慢,以加強情緒,后返回原速

七: “恨”陽去聲,“五”后輕豁

“人”、“歸”二字連唱接下字

“不”入聲,唱斷腔

“春”陰平聲,重出口,并于第一個工尺完結后換氣,再接下腔

“歸”陰平聲,重出口,中眼“上”落腮

三、 建構審美

曲之美聽,表是聲情,里是規范,兩者不可缺一。

曲音之美,與我國兩種古典藝術: 古琴音樂和書法,最為類似。三者雖然是不同形態的藝術,他們的共通點,就是線條性的美。

古琴音樂的韻,以右手彈撥實音、按音、泛音構成,而左手的各種吟揉綽注等技法,營造琴音的虛實、徐疾、頓挫、剛柔,意韻豐盈的樂音線條,是樂音之美。

至于書法,不同的書體、不同的筆法,展現出的體格面貌,也就是變化多端的線條組合。筆法中的方圓、藏露、中側、提按、轉折、取勢、呼應等,都是線條的運動,是筆墨之美。

昆曲是文人歌唱藝術,以體現文人氣質為目標。所謂文人氣質,就是“書卷氣”。在俞家唱法中,要求腔融于字、字展于情,曲字成篇,有起承有轉合,猶如一篇靈動鮮活,氣息飽滿、格局完整的書法作品,是肉聲之美。

在實踐上,強調用牙箝的運動,營造行腔氣息輕重虛實的變化,應用“落腮”口法,唱出疊腔、啜腔、擻腔、嚯腔等,輔以四呼五音的應用,仿如把發音器官、部位,變成一管毛筆,氣飽似濃墨、氣虛似牽絲,把一段段的工尺,變成有輕有重、有徐有疾,高下顛落、抑揚頓挫、活潑生動的肉聲線條,唱出無窮的韻味。這些線條形像、聲音,正是文人藝術追求韻味的審美。

有了審美的基礎,研習曲唱時,便知方向,能對自己有要求,對他唱有辨識,這是我們在沒有前輩曲家提攜指引下,曲社的拍曲能維持活力和延續性之所在。

猜你喜歡
九宮曲譜唱法
曲譜
“中國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趙倩作品賞析
淺談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
中華心意六合拳之九宮陣說
夏日之戀
論科學的發聲方法
《最美職工 職工最美》 曲譜
淺談流行唱法的演唱特點及特殊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