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研究

2021-01-02 19:37包有或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思政課思政大學生

蔡 慧 包有或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指出“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1]。講好中國故事,對于高校而言實質上就是做好育人工作,這與高校思政課的使命高度契合。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保?]可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思政課的題中之義和應盡之責。

一、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

首先,抓好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思想基礎,是高校思政課的首要職責。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钡恍┪鞣桨l達國家肆意抹黑中國,影響廣大青年學生的認知,這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帶來了挑戰。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大學生身處復雜的國內外大環境,思想行為深受影響,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著嚴峻考驗。思政課只有講好中國故事,用鮮活的事實說話,堅持客觀、辯證地向大學生展現中國社會的全景,才能引導大學生形成對國家形象的全面認知,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格局研判形勢,正確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定緊跟黨走的政治信仰和行動自覺。

其次,涵養家國情懷,培養勇于擔當的有為青年,是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保?]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使命,是未來國家建設的先鋒力量和中流砥柱,不僅要有過硬本領,而且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中國故事蘊含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賦予大學生戰勝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動力,無疑是培植大學生家國情懷、激發其擔當意識、堅定其奮斗之志的厚實根基。思政課只有講好中國故事,發揮中國故事鑄魂育人的功能,才能引導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品德修養,在與祖國人民同頻共振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力奮斗。

再次,提升教學效果,凝聚價值共識,是高校思政課的關鍵環節。高校思政課因其知識性、政治性等學科品質,多以嚴謹規范的理論話語呈現,與大學生的話語風格形成反差,這使得大學生對思政課缺乏興趣。要想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不容忽視的兩個方面。講好中國故事,直指教學內容和方法,把握好這兩個方面,對于破解思政課的瓶頸問題大有裨益。中國故事蘊含著寶貴的育人資源,本身就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庫。講好中國故事,在輸出故事內容的同時也宣揚了價值主張,符合大學生的認知需求,是思政課教學中切實有效的教學方式。思政課只有講好中國故事,才能實現從課程教學體系到學生知識體系的自然銜接,使學生在認同教育中完成從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自覺轉化。近年來,上海各高校探索開設“大國方略”等數十門“中國系列”思想政治類選修課程[4],就是旨在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接受度和認可度。

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現狀

為了更加精準地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學講好中國故事的現狀,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課堂觀摩的方法對思政課展開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到當前高校思政課能積極踐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努力探索把中國故事融入教學,以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實踐中還存在著題材內容缺乏精度、講述方式缺乏效度、教師話語素養有待提升等方面的問題。

(一)中國故事題材內容缺乏精度

中國故事題材豐富,但是當前思政課選取的部分中國故事不能有效承載教學任務,也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旨趣意向,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關注度不夠,題材缺乏多元性,直接影響中國故事的親和力。調查與訪談顯示,有的教師偏向取材官方文件、官方媒體上的宏大故事,雖弘揚了主旋律,但是主題崇高,疏離了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的教師偏向取材中國歷史故事,但缺少今昔對比,沒有切入大學生關切的當代熱點;有的教師偏向取材偉人、名人故事,缺乏對普通人的關注,無法引起大學生的共鳴;有的教師偏向取材勵志故事、正面案例,刻意回避負面案例,雖宣傳了正能量,卻忽視了問題導向,降低了思政課的公信力。大學生群體更喜歡身邊人、身邊事,既期待故事內容能聚焦正在發生的鮮活實踐,也期待故事內容能更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

(二)中國故事講述方式缺乏效度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注意表達的視角和范式,但是當前思政課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比較粗糙,更多只是“講述”,沒有“講好”,這直接影響中國故事的傳播。不少思政課教師缺乏對中國故事的理性認識,有的教師認為故事會弱化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真理性,極少引用故事,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語簡單帶過,使課堂單調乏味。有的教師則過度依賴故事,使課堂變成了故事會,即使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也沒有提升到理論層面進行解析,往往不能滿足大學生強烈的求知需求。不少思政課教師缺乏對故事的合理設計和運用,只是再述文本信息或者稍加改動,并沒有對故事進行“加工”“雕琢”,也沒有總結故事包含的思想內涵,弱化了故事的意蘊張力,不能做到以事明理、情理交融,往往造成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脫節。

(三)教師話語素養有待提升

大多數思政課教師都能意識到有責任有義務把中國故事講好,但是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有些思政課教師仍然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認為自己擁有絕對的教學話語權,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弱化。調查與訪談結果顯示,有的教師習慣運用權威式、控制式話語將故事講授給學生,教學模式仍是“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有的教師雖然設置了學生參與環節,但是沒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個人觀點的權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出現問而不答的局面;有的教師從自身認知出發講故事,忽視學生的知識基礎,話語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使得課堂氛圍缺少溫度。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更需要被理解和尊重,他們渴望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使用交互式、商討式、引導式的教學話語,與他們進行平等對話,使他們也能參與到故事教學中,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用。

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的具體路徑

(一)精心做好中國故事的素材選擇

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遴選中國故事的根本價值遵循。弘揚主旋律,宣揚正能量,是思政課遴選中國故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榜R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保?]思政課選取的中國故事首先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服從和服務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故事要以這一思想為主線,著力展現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流和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堅定“四個自信”,保證思政課不偏離正確的方向,符合立德樹人的要求。

第二,契合教學主旨,具體講好三類中國故事。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中國故事還應緊緊圍繞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服務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講好歷史文化傳統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一是講好歷史文化傳統故事。文化傳統最具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歷史文化傳統故事,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思政課可以講大禹治水、孔融讓梨、愚公移山、仲由負米等歷史事件,展現中華傳統道德之美;可以講屈原、文天祥、岳飛、林則徐等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再現歷史人物精神之美。只有講好歷史文化傳統故事,才能引導學生置身歷史背景,探尋中國自信的源泉,真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準確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精神脈絡,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自信。二是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有著鮮明的特征和豐富的內涵。思政課應著重講好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與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發展新機遇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經歷百年風雨征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中國“定盤星”的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為世界提供“中國之治”的故事。只有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才能使學生解碼“中國奇跡”,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優勢。三是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在實現中國夢的每一個緊要關頭,億萬中國人民敢于做夢、勇于追夢,創造了美好家園。民族危亡之時,革命先烈舍身忘我,開拓新路;百廢待興之時,勞動模范艱苦奮斗、矢志奉獻;改革開放之時,先鋒者勇于創新、敢闖敢試;新時代,廣大基層奮斗者敢于擔當、攻堅克難。一個個鮮活的中國人,激勵著一代代青年人追夢、圓夢。只有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才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偉大的復興夢從何而來,開啟個人的逐夢之旅。思政課可以講袁隆平、屠呦呦等科技精英的故事,袁庚、羅陽等改革先鋒的故事,焦裕祿、廖俊波等優秀縣委書記的故事,鐘南山、張伯禮等抗疫英雄的故事,黃文秀等脫貧攻堅青年奮進者的故事,為實現中國夢聚集正能量。

(二)創新中國故事呈現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保?]要融合思政課傳統優勢同現代信息技術,以有新意、有活力的方式呈現中國故事。

第一,依托音頻、視頻、動漫、AR、VR、AI等新媒體新技術,開展體驗式故事講述。2020 年播出的大型史詩紀錄片《中國》采用影像講述歷史故事,通過場景模擬、角色出演、情景再現等演繹形式,將跨越千年歷史長河的華夏文明,繪聲繪色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實現了文化認同。高校思政課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以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形式呈現故事人物和情節,營造沉浸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強烈的體驗感和代入感中產生共鳴。比如,在講述長征時,整合利用《長征》《故事里的中國》等影像資料生動再現這段歷史,同時借助VR 設備,讓學生參觀虛擬仿真革命紀念館,體驗紅軍戰士崇高的理想信仰,強化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

第二,依托學習通、騰訊課堂、翻轉課堂等互聯網學習平臺,開展互動式故事講述。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播出后好評如潮,在“嗶哩嗶哩”網站播放量超過3000 萬,其中30 歲以下的年輕受眾高達60%,這就是依托互聯網平臺講述中國故事的良好實踐。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建設自己的教學云課堂,嵌入各種形式的故事資料,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學生可以自主收集與教學相關的故事或者身邊熱點故事,利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上傳討論區,提高參與度。師生在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專題辯論、熱點評說、經典誦讀等形式,對中國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學科理論進行分享、研討,形成良性互動、有效對話。

第三,依托社會大課堂,開展實踐式故事講述。實踐中的故事最具說服力,也最受學生歡迎。高校思政課要充分利用名人故居、革命舊址、教育基地等地方文化資源、紅色資源開展現場教學,將故事講述的空間延伸至課外。通過參觀革命舊址、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通過調研新農村建設、講述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的故事,通過走訪前沿城市、講好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巨變的故事,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聆聽中國故事,切身體驗中國精彩的故事。同時,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推動學生由故事的學習者向宣傳者轉變,培養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青年。比如,圍繞戰“疫”主題,標定“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這一中心,引導學生自由選題,或進行“抗疫小知識”社區宣講服務,或進行“抗疫先鋒人物”校園宣傳,或投身抗疫志愿者活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三)提升教師話語素養

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以“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7]為指引,用功、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指引大學生成長成才。

第一,用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場合講述了很多溫暖人心的故事。思政教師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和使命,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學習典范,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全面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深入了解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和歷史血脈,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提高理論素養,做好講故事之人。

第二,用心。思政課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全面洞察學生所思、所想、所盼,密切關注新時代實踐指向的新問題,以學生之問為起點、以教學主旨為中心軸,精心構思故事主題,處理好故事和道理、歷史和現實、正面和反面、宏觀和微觀之間的辯證關系,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講出中國故事的知識性、價值性,有的放矢解答學生之惑,彰顯話語的力量。

第三,用情。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應當強化道德品質,提高道德素養,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在育人水平上下功夫。只有滿懷教育激情,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引發學生的共情共鳴,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猜你喜歡
思政課思政大學生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大學交互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應用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