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信息化助力孤獨癥學生擴大性替代溝通康復個訓

2021-01-02 19:37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個案情景康復

楊 磊

(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廣東 珠海 519070)

近年來,許多特殊教育學校遵循“零拒絕”的招生原則,接納了大量伴有中重度溝通障礙的孤獨癥學生。這些不會與他人打交道的孤獨癥學生半數處于無口語狀態[1]。大量研究表明:語言溝通障礙和社會交往缺陷是孤獨癥兒童的核心障礙。因此,增強患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特別是溝通能力,是目前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治療的主要任務[2]。鑒于孤獨癥學生對擴大性替代溝通的特殊教育需求越來越迫切,有必要對孤獨癥學生在擴大性替代溝通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只有在溝通交往的核心障礙上有所改善,才能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生活。

21 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信息技術已逐漸走入特殊教育領域,多媒體、交互式白板、移動學習終端、讀屏軟件等已成為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的常用工具。信息技術也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信息化康復輔具和評估工具。在工作中,有必要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以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作為有效抓手和著力點,促進孤獨癥學生更好地學會基本的溝通技能,提高生活質量。

一、教學軟件介紹

“小雨滴”是一款專為孤獨癥兒童設計的輔助教育工具APP,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應用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Inway Design 及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

傳統的圖片替代輔助系統,需要教師制作大量個性化的卡片,再進行訓練和教育。教師在訓練前就要先經過搜選圖片、打印圖片、塑封圖片、剪裁卡片、粘貼背膠等一系列煩瑣的過程。由于一張卡片只能顯示一個元素且不可涂改,所以制作出來一套適合孩子的卡片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展示形式也比較單一。

智能手機平臺上的APP“小雨滴”軟件將圖片替代輔助系統搬到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進行了電子化。比起傳統的圖片替代輔助系統,“小雨滴”可以做到更加多樣化,能夠顯著減少教師準備教學卡片的時間,減少重復勞動,還能夠更為簡便、快捷地根據需要靈活調整圖片。該軟件能夠配以聲音、動畫,提供視覺、聽覺等更多感官的呈現形式。在呈現方式上,軟件也考慮到了孤獨癥學生的特點,不僅遵循結構化,而且版面設計活潑有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學生個案基本情況

男,11 歲,障礙類別為孤獨癥,曾在多家學前康復機構進行訓練,現就讀于特殊教育學校三年級。

語言理解方面,個案聽覺機警度反映良好。個案對自己名字有反應,能夠舉手答“到”,對下課鈴聲、做操廣播等熟悉聲音建立有對應關系,在手勢輔助下,可以遵守過來、起立、喝水、安靜等簡單指令。在熟悉的環境下可以聽懂簡單指令,完成指認或者物品的拿取。語言表達方面,在興奮或者緊張時,能用“啊”來表達自己,能夠仿說單個元音“a、i、u”。在非口語表達方面能夠表達開心、傷心等簡單表情。同時,能夠用肢體動作表達不要、再見、你好、上廁所、喝水等內容。溝通意向方面,存在溝通被動和單一的現象,且表達方式欠佳,容易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處理同學沖突。

生活適應方面,能夠在指導下完成許多家務,但是耐心不足,需要時常督促。人際交往方面,興趣比較狹窄、單一,喜歡和熟悉的人共處,比較害怕陌生環境。語文能力方面,沒有口語,語言理解能力較差。書寫能力尚可,能仿寫較為簡單的漢字筆畫。情緒控制方面,喜歡抓他人的頭發,會故意傷害弱小,比較固執。動作技能方面,可以寫數字,但注意時間短,活動散漫。身體協調性好,受制于肥胖,行動緩慢。

三、制訂康復計劃

(一)溝通需求與分析

一年級的時候,教師對他進行了半年的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的訓練。個案能夠認識卡通或實物圖片,認識部分視覺字詞。個案能夠理解圖片和物品的對應關系,能夠用手指指示表達簡單的需求,也能熟練點、按、劃手機等電子觸摸屏。個案是三年級的學生,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低年部的教學理念是努力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結合個案的日常作息和實際需求,“校園生活”最終成為介入的主要活動。在個訓干預中,將其溝通需求界定為以輔助溝通作為促進溝通及學習的工具。

(二)確定干預訓練目標

干預的目標為,使用手機軟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能使用手機軟件表達吃喝拉等基本需求。

長期目標確定為:第一,能在學校里使用“小雨滴”溝通軟件表達學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需求;第二,能夠嘗試仿寫功能性詞匯。

短期目標確定為:第一,增加功能性詞匯20個,如動詞類、物品類、顏色類、求助類;第二,在小組訓練課、班級課余能使用“我要吃……”“我要……”表達需求。

(三)確定干預訓練時間

康復個訓時間確定為一個學期,每周3 次,每次35 分鐘。在班級的主題教學、小組訓練、購物課、課余時間進行泛化,適當督促家庭教學,在各種情景中進行泛化。

四、實施個訓

(一)建立所需功能性詞匯

根據活動中可能涉及的詞匯,設計好溝通版面,編寫好對話腳本。如,在確定“吃喝”活動成為個案的介入活動之后,根據活動中可能涉及的詞匯和句型,設計好溝通版面,編寫好對話腳本。

在個訓的過程中,根據溝通版面和腳本,教個案認識和積累以下相關類別詞匯:

學校物品:彩筆、鑰匙、吸管、紙巾、剪刀等。

動詞類別:寫字、畫畫、連線。

自理類別:小便、大便、洗手、關燈、開燈、丟垃圾。

求助類別:幫我系鞋帶、幫我撓癢癢、幫我打開。

顏色類別:紅、橙、黃、綠、藍、黑、灰、棕等。

就醫類別:疼痛、我要看醫生等。

水果、蔬菜類別:蘋果、西瓜、梨、蘿卜、白菜等。

(二)連詞成句和構句練習

在連詞成句教學中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每種類型的句子反復練習,熟練之后再增加難度。例如,從簡單到復雜的構句練習就可以從“我要吃糖”,到“我要喝酸奶”+“我要吸管”,再到“我要吃碎冰冰”+“幫我打開”+“我要剪刀”。

在連詞成句練習環節,要注重個案使用溝通軟件進行有實際意義的溝通。一開始可以讓個案從溝通軟件中找出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并表達出來,如“我要酸奶”。然后難度逐漸加大,把內容慢慢泛化到平時表達需求,如“我要上廁所”。在構句練習表達個人需求時,注意運用動作輔助,先使用簡單句幫助個案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后慢慢撤除動作輔助,并逐漸提升句子的復雜程度。

五、實際場景中的泛化

經過前兩部分的教學和練習,個案基本上掌握了校園生活中所涉及的常見詞匯。先用之前做好的腳本跟學生練習對話,然后帶個案出去進行實踐,在活動中使用。

實際場景中的泛化離不開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自然環境里的各種實踐資源。在實際情景的泛化教學中,教師設計訓練時要采取更為生態化的訓練模式,注重貼近生活中的真情實景,盡量使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在情景呈現方式上,少使用語言描述、圖片、與個案無關的視頻。在情景呈現方式上,多用個案自己的錄像、實物、實際操作、實際體驗,啟發個案去觀察,去使用,去體驗,去溝通,去交往。例如,教到“生活自理”相關內容的溝通表達就可以專門帶他到廁所、飲水機、超市等情景,在真實情景中輔導個案用該軟件表達“我要去廁所”“我要喝水”“我要某物品”等需求。在實際場景的泛化操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意不斷鞏固,反復練習,以達到精熟。

在家庭情景的泛化訓練中,不僅要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情景中使用“小雨滴”軟件進行康復個訓情況,而且要特別注意指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及時在手機上安裝相應軟件,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情景中使用。

六、訓練成效

家長和教師反饋個案的識字量和溝通主動性都顯著改善。個案對漢字的敏感度提高,能夠書寫“媽媽”“飛機”等感興趣的詞語。平時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有意義的涂鴉多了,并能夠沉浸其中。因為課間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有事可做,個案逐漸改正了抓人頭發的問題行為。在應用中,隨著正向反饋循環的建立,個案慢慢地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具備了基本社交技能。

個案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升。個案現在經常能夠主動表達去廁所、去沖涼、去公園等常見需求,生活適應能力進一步得到了提高?,F在,個案用手機軟件與人的溝通可以維持1 至2 個回合。

個案的理解能力也比以前有所提升。個案能夠理解更多的事情因果關系,表達更多抽象或者身邊沒有的物品。例如,訓練前如果個案要表達抽象的、復雜的需求,特別是那些不在視線范圍內的事物,他只會哭鬧或用手指亂指。周圍的照顧者很難猜出他的內心需求,溝通受阻的誤解容易造成個案情緒失控,進而出現嚴重問題行為。掌握使用“小雨滴”溝通軟件的技能后,他可以用手機軟件來點選詞語和造句,理解更多詞語和短句,表達很多復雜的詞匯和無法直接指認的詞匯。

康復個訓挖掘了個案的潛力。家長比較個案訓練前后變化,認為效果顯著。原以為個案沒有什么學習潛力,對學習和康復的態度較為消極,通過康復個訓工作,個案潛能得到了深入挖掘和激發,讓家長發現了個案的巨大潛力。家長對學校進行的康復個訓工作從可有可無、無足輕重轉變為主動接受、密切配合,從而更加支持配合學校和教師的工作。

七、反思與討論

通過實踐檢驗,運用信息化對孤獨癥學生擴大性替代溝通康復個訓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效果顯著。在使用該軟件進行康復個訓工作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困惑,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改進。

(一)重視信息技術的促進作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深刻改變著普通學生的學習,而且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架起了一座助力康復的橋梁。大量研究表明:移動技術時代的發展促進了擴大性替代溝通的改進與更新,它的介入使得擴大性替代溝通更好地應用于孤獨癥兒童的交流障礙[3]。積極主動運用電腦、平板電腦、手機、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手段,無疑可以提升教學效率,達到更好的康復個訓效果?,F代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推動著教育方式、康復訓練手段發生深刻轉變,從而為殘疾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支持,更好滿足越來越多樣化的特殊教育需求。在信息時代,特殊教育教師也要順應這一歷史趨勢,在教學和康復訓練中更加有意識、更為主動地使用信息技術,用好信息技術。

(二)進行生活化的使用情景泛化

培智學校語文類的教學活動應當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4]。因此,在信息技術助力的擴大性替代溝通訓練中,還需要注意進一步豐富使用情景,增加多樣化的使用情景。要逐漸從熟悉的校園生活場景,有目的地過渡到校外生活購物、休閑、乘車、就醫、求助等其他生活場景。

(三)大膽嘗試更多信息技術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領域的應用,目前出現了一批電腦、手機等溝通輔具可提供給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近年來,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知名IT企業也逐漸加大了相關研究的力度,開發出了一大批溝通輔具、智能終端和APP。這些信息化的輔助溝通系統設計精美且操作簡便,從技術層面突破了孤獨癥兒童康復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瓶頸。在未來的工作中,特殊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大膽嘗試更多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應用前沿技術對學生進行輔助溝通康復訓練。例如,就本研究來看,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將來可以嘗試使用蘋果手機平臺的“聽我打”等拼字成句的輔助軟件。

猜你喜歡
個案情景康復
康復??漆t院康復設備維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討
情景交際
個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歡迎訂閱2022年《護理與康復》雜志
體感交互技術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
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石化企業情景構建的應用
樓梯間 要小心
別樣風景的多元化綻放——我國當代女性寫作的個案式研究
把美留在心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