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校園安全體系的創新構建

2021-01-04 21:07陳詩偉張占軍張偉付冰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1年12期
關鍵詞:育人體系校園安全安全文化

陳詩偉 張占軍 張偉 付冰

[摘 要]高校的校園安全,貫穿融合于高校各項工作中,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元素,是大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立足育人視域,分析了當前高校校園安全育人功能發揮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以思想領方向、以文化鑄靈魂、以隊伍和技術作雙翼的“四位一體”的高校校園安全育人體系,豐富了高校文化,拓展了育人功能和途徑,助力高校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校園安全;安全文化;四位一體;育人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12-0028-03

高校承擔著培養專門人才、開展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責,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至關重要。高校要順利履行職責,其校園的安全有序、穩定和諧是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健全高校安全體系,構建校園安全文化,提升安全育人功能,對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書寫好新時代教育“奮進之筆”意義重大。[1]

一、高校校園安全育人的內涵

(一)校園安全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元素

校園安全是“全員”育人的重要構成元素。安全工作需全員參與,主體工作隊伍分布在實驗室、保衛、后勤、學工等崗位,是安全工作的直接“從業者”,是安全環境的直接營造者,也是高校管理服務育人的“形象代表者”,例如“新冠”疫情期間門衛安保隊員每一次“嚴管”,都展現著學?!皣乐敗薄皥猿帧薄叭蕫邸钡绒k學理念。

校園安全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位。安全工作覆蓋全方位,尤其平安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秩序,不僅是高校辦學的基礎硬件支撐保障,讓老師安心于教育,讓學生專心于學習,也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培養人與物之和諧,志存高遠,還是大學的精神和傳統的承載,滋養優良的大學風氣,育人無聲。

校園安全貫穿于高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從學生入學到畢業離校的整個大學學習周期,都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在安全的狀態下推進,任何一次安全意外,都可能干擾甚至中斷育人過程,像復旦宿舍投毒、北交大實驗室爆炸等重大安全事件,無論對當事學生還是其他同學,在學習成長、身心健康方面都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校園安全具有文化引領的育人功能

大學文化,是“大學人”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文化積淀, 反過來又影響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大學人。[2]高校校園安全文化是大學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被師生員工所認可并自覺遵守的有關高校校園安全問題的行為準則、規章制度、思想作風和價值觀,以及校園安全設施等有形物或無形物,呈現出與安全息息相關的文化氛圍。[3]

校園安全文化能夠引領價值取向。校園安全文化是大學師生共同認可并尊崇的安全共識,其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設施的設置和安全氛圍的營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養成對校園安全正確的是非觀、利害觀,如“不信謠傳謠”“不堵塞消防通道”“疫情防控人人參與”等,養成尊崇和維護安全的意識、自覺警惕保護自身和集體安全的意識,實現對辦學理念的認同和踐行,對大學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校園安全文化能夠規范行為舉止。文化,內化為價值取向,外化表現為行為舉止。通過完善制度、排查整改、演習訓練、標識設置、宣傳教育等,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不安全、不能做”,哪些“可以做、應該做、怎樣做”,可以有效預防或避免發生危險,如隨手斷電、不留火星、注意看食品保質期、保持個人衛生、拒絕推銷、警惕電信詐騙等,從而以合理規范的行為舉止,保護自身和他人、集體的生命健康和利益安全。

校園安全文化能夠培養安全能力。安全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品質,安全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能力。[4]在安全文化長期的熏陶和培養下,學生的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得到儲備,預防和處置的安全能力得到培養,面對交通、消防、衛生、自然災害和詐騙、金融、意識形態滲透等各類情況時,能夠較好地進行預防和處置。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時,桑棗中學兩千多名師生無一傷亡,主要得益于經常性的演練,師生提升了安全能力,所有師生僅用1分36秒就全部撤到了操場上。

二、高校校園安全育人功能發揮存在的問題

高校校園安全支撐和保障著學校的正常運轉,在各項工作中具有基礎和前提的地位,近年來也越發受到各高校的重視。盡管如此,校園安全的育人功能發揮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和加以完善。

(一)對育人功能的思想認識不足

學校對安全工作的研究和投入不足。盡管各高校已經越來越重視校園安全工作,從制度、人員到設備、設施都加大了建設力度,但近年來高校校園安全事故仍頻頻發生,反映出一是學校對于安全工作的規律和特點研究不夠,對其潛在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把握不足,宣傳教育和預判預防不足,師生對安全缺乏持續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二是未健全規范的安全責任體系,少數“重點”部門承擔大量工作,但院系、其他職能部處對自身的安全責任認識不清,安全工作與中心工作未能同計劃、同部署、同檢查,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未健全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對于安全工作的考核評價,主要以結果為導向,缺乏常態化的預防和監督,易造成管理人員僥幸心理;[5]四是與其他工作相比,安全工作緊迫性和顯示度偏低,學校對安全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仍相對偏少,期望值不高。

安全工作人員對自身的認識也不足。一是專門從事校園安全工作的保衛人員,認為自己從事的只是普通的保障工作,育人是專職教師、思想政治輔導員等的工作,自己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教育工作者”,不清楚如何育人;二是后勤、實驗室、工程建設、信息網絡等部門人員,多認為自己屬于專門的業務崗位人員,安全只是附帶注意,并不真正了解,更別說構建安全文化和參與安全育人;三是教師這個最大的育人隊伍成員,專注于知識傳授、學術能力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通常很少關注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能力的培養。

(二)對安全文化的發掘建設不足

雖然大學校園安全文化是大學文化較為重要的一部分,但與大學精神、歷史傳統、教學文化、科研學術文化等相比,其影響力、效益性和美譽度不夠突出,加之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概率低,校園安全文化引起的關注度不高,無論是對自身內涵的發掘提升還是與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輝映,都遠遠不足。在精神方面,以安全的視角和元素來挖掘優良傳統、豐富大學精神內涵(尤其是礦業、交通、醫學等行業高校)和引領學生價值觀念、涵養學生學術倫理和職業道德等理論研究及實踐,還鮮有見諸報端的;在制度方面,當前高校的安全工作機制制度在領域上有較廣的覆蓋面,但多是安全要求或操作指南類的,以組織領導、宣傳推廣、培訓教育、預防排查、應急處置、考核評價等綜合來看,高校的安全制度文化還比較零散,不成體系;在物質方面,校園安全的物質文化形式還比較單一,除常見的標識標語外,對承載師生對安全的“認知—感悟—踐行”的過程、師生接收安全信息的“圖、文、音、影”等媒體、師生付諸安全行為的“衣、食、住、行、學”等領域,還有很大建設空間。安全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行為規范和能力培養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對育人隊伍的素質培養不足

安全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與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的其他人員相比,直接從事校園安全工作的隊伍成員,其文化素養、學歷職稱、視野見識、創新能力等素質相對偏低,習慣于直接處理涉及安全的事務,而對事務本身的分析研究能力、預判預防能力、緊急處置能力、事后修復能力還不夠強,會“管”而不會“理”。

對安全工作隊伍的教育培訓不夠。對校園安全工作隊伍的教育培訓,主要為業務培訓,而對于安全方面則相對缺乏重視和開展。一是缺乏專業性,與業務相關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實施主要憑經驗;二是缺乏系統性,對安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比較零碎化、隨意化;三是缺乏育人理念,沒有站在育人的視域來認識、理解和實施安全教育培訓。

(四)對育人環境的技術支撐不足

高校是新知識、新技術的產出高地,自身在科學研發和推廣使用方面具有優勢,“知識+安全”和“技術+安全”的模式對打造智慧校園、提升育人環境品質具有很大潛質。但一方面受安全工作隊伍思想認識和能力素質的影響,另一方面新技術(設備)的投入成本較高,建設和維護周期較長,因此新技術(設備)投入和更新緩慢,如監控系統、煙霧報警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紅外測溫系統等,要么缺少投入,要么難于維護,要么更新周期過長。運用互聯網+、新媒體、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支撐安全育人環境建設,還少有高校涉獵。

三、育人視域下校園安全體系創新構建

對于高校而言,要發揮安全育人功能,需從思想、文化、隊伍和技術四個方面著力,構建“四位一體”的安全育人體系。其中,思想領方向是根本和前提,文化鑄靈魂是內生動力和軟實力,隊伍和技術作雙翼是關鍵支撐和核心保障。

(一)提升思想認識,健全體系機制

一是加強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組織領導體系,凝聚從上到下的全員共識,加大對安全工作的投入,統籌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培訓、觀摩體驗、實景演習等,營造人人知安全、講安全的育人氛圍;二是加強安全育人的機制建設,健全“人人有責,人人負責,失責必究”的責任分工,暢通激勵、協調、培養、評價和處置機制的育人保障;三是加大對校園安全的特點和內涵的研究,加強預判預防,把握安全育人規律;四是從校院兩級推廣安全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推進安全育人的落地落實;五是重視對安全工作隊伍成員的鼓勵、引導和宣傳,提升其安全育人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使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工作、更加主動地參與工作。

(二)構建安全文化,發揮文化功能

文化具有化人載道的功能,高校應發掘和構建校園安全文化,以之豐富“三全育人”的內涵,加強與校園其他文化的融合,提升安全與各項工作的契合度,拓展高校育人的功能和途徑,更好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是注重構建校園安全的精神文化,引領學生的價值取向,例如交通行業的高校,可以從各類行車事故、坍塌事故中,分析事故原因尤其是設計施工原因,將安全理念融入大學精神和優良傳統中,培養學生對安全的孜孜追求;二是注重構建校園安全的制度文化,引導和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例如系統的教育機制、定期的演練機制、適度的考核評價機制、第二課堂融合機制等;三是注重構建校園安全的物質文化,熏陶學生的思想意識,保障校園平安有序,例如為新生編制《大學生安全手冊》,再如我國在山西大同為1960年5月9日發生的慘烈的煤塵大爆炸建立了“五九事故紀念館”,高校亦可借鑒,將校園內外特別是具有學校行業特色的典型、嚴重的事故設立館所,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啟迪平安未來。

(三)提升能力素養,打造高水平隊伍

隊伍是所有工作順利開展的第一保障,高校需要注重提升安全工作隊伍的業務能力和育人素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安全工作隊伍,能“管”能“理”也能“育”。一是注重“入口關”,在選人用人時注意其在安全方面的文化素養、學識學歷、見識經歷等;二是健全安全工作隊伍的培養培訓體系,定期、分類別、分層次地開展針對性或系統性的培訓教育,不斷提升其分析預判、緊急處置、修復完善的能力,增強其在意識、理念、政策和技能方面的素質,培養其對師生的宣傳表達、引導規范、感染帶動方面的育人素養;三是注重安全工作與育人工作的交叉融合,鼓勵有條件的員工進行專業學習,開展專門研究,提升職稱學歷,打造高素質高水平安全育人隊伍;四是注重拓展融合,建設全員參與的安全工作“大”隊伍,培養和提升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安全育人意識,激活“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安全育人機能。

(四)創新技術手段,建設高品質環境

高校除了具有“知識+安全”“技術+安全”的天然優勢,還因其互動場所相對穩定、活動人群相對固定、活動內容和時間相對穩定,具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全范圍、全時段管理的良好條件。在運用和維護好傳統的技術手段的基礎上,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創新技術手段,以高質量的平臺載體,推動高效率的服務和應急處理機制,打造新時代智慧校園,建設高品質的育人環境。高??梢酝卣埂盎ヂ摼W +”思維,引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等技術,例如在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中融合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在網絡和新媒體平臺中融合大數據分析、風險評估、敏感追蹤,在通信系統中融合智能預警、一鍵聯動(電話、短信、定位、廣播、其他媒體),以技術手段充分提升安全載體的實時性和動態性、前瞻性和預判性、聯動性和便捷性,以及輔助處置和輔助教育的功能和性能。

參考文獻:

[1]黃存金.新時代加強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00-103.

[2]邸燕茹.大學文化的內涵、特征和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62-64.

[3]鄧浩,王國華.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05):117-119.

[4]王國平.研究生助教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02):278-281.

[5]林浩.基于校園安全的高校信息化建設[J].中國高??萍?,2019(06):94-96.

(責任編輯: 杜家和)

猜你喜歡
育人體系校園安全安全文化
深化實習育人體系培育產業后備人才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體系
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制訂應急預案 完善高校安全保障體系探究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的幾點思考
淺談電力基建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開學季,打好校園安全堡壘戰
高職校園文化活動育人體系構建初探
煤礦企業安全文化評估研究
淺議煤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