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新型建筑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2021-01-11 08:45鄧文敏
建筑 2020年24期
關鍵詞:工業化裝配式深圳

文 / 鄧文敏

近年來,深圳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推進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帶動建筑業全產業鏈向綠色化、工業化、智慧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闖出了獨具特色的裝配式建筑“深圳模式”,從全國第一個“綜合試點城市”邁向全國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體制機制、技術標準、項目實踐、產業發展、隊伍建設等方面成果豐碩、創新引領,持續為全國建筑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樣本。

一、先行示范的探索和實踐

經歷十余年循序漸進的探索實踐,深圳裝配式建筑發展通過政策引領、市場運作、企業作為,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圳模式,開創了全國領先的良好局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持續輸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經驗”。

(一)開創了全國領先的良好局面

1.政策體系基本建成

深圳已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的通知》等15 個重磅政策文件,構建了剛性約束與鼓勵激勵并舉的政策體系。在剛性約束方面,明確了近三年裝配式建筑的實施范圍,建設項目類型從居住建筑逐步覆蓋到公共建筑、工業建筑等。在激勵措施方面,通過提出3%面積獎勵、1/3 提前預售、資金扶持等“一攬子”措施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前,已獎勵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約50 個項目享受了提前預售政策,示范項目累計獲得專項資金補貼近2000 萬元。

2.標準體系逐步完善

2009 年,深圳發布了全國首部裝配式建筑地方標準《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規范》;2012 年,發布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標準化設計圖集》;2019 年先后完成了《深圳市建筑工程鋁合金模板技術應用規程》等十多部地方和團體標準,基本涵蓋了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建造、驗收,初步形成了以國標為基礎、以地標為支撐、以團標為補充的多層次標準體系。

3.項目建設逐漸鋪開

裝配式建筑建設總規模由2015 年的48 萬平方米,逐步上升至2019 年的2400 萬平方米,5 年增長50 倍,2020 年前10 月,新開工面積1288 萬平方米,每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也由不到5%逐步增長為10%、16%和25%,2020 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已達38%,提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預計到2020 年底,全市累計裝配式建筑總規模將超過3700萬平方米,建設規模和占比穩居全國前列。

規模增長的同時,質量也持續提升。哈工大深圳校區項目獲得魯班獎,庫馬克大廈項目獲得粵鋼獎;裕璟幸福家園等11 個項目獲評廣東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占全省總數的41%,位居全省第一。

4.產業配套日益成熟

深圳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已覆蓋建設、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產、咨詢等各領域,參與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如開發建設單位由2015 年的6 家增長到2019 年的97 家,增長16 倍,呈現了爆發性增長的趨勢。造就了一批龍頭企業,孵化培育了13 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24個省級基地及29 個市級基地,數量在全國和省內遙遙領先,形成了從行業龍頭到成長型企業的多級梯隊,呈現出后勁十足的良好勢頭。

5.人才隊伍初具規模

政府層面,持續開展公益化培訓、項目觀摩、學習考察、行業交流等能力提升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超10 萬人次,基本實現建設行業各領域的全覆蓋。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大師領銜的近200 人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裝配式建筑發展。在國內率先創設的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職稱,2018 年,經評審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占全市工程領域技術職稱人員比例達到4%。已建成省內首批6 家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培養出的產業工人在全國、省內裝配式建筑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企業層面,部分龍頭企業已經形成了內部培訓或對外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定期組織員工參加裝配式建筑相關培訓活動。

(二)經歷了梯度推進的發展歷程

1.起步摸索階段(2002~2009 年)

2002 年深圳成立了住宅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2006年成為國家首個住宅產業化試點城市,孵化培育了萬科、嘉達高科等國家第一批住宅產業化示范基地,開展了梅山苑二期、振業城等項目試點。萬科率先打造全國首個住宅產業化研究基地,成功試點了華南地區首個預制框架結構裝配式建筑項目—第五園第五寓項目,帶動產業鏈起步發展。

2.加速發展階段(2009~2014 年)

2009 年大部制改革后,深圳裝配式建筑迎來了加速發展。當國家提出“十二五”期間建設3600 萬套保障性住房時,深圳率先在龍悅居三期公共租賃住房項目中成功探索了“保障性住房+工業化建造+綠色建筑”的“三位一體”發展路線。2012~2013 年間,深圳還率先開展了保障性住房標準化設計研究,用于指導深圳保障性住房全過程實施裝配式建筑。

3.擴面提質階段(2014 年至今)

2014 年,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全面統籌推進全市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筑的工作,首個指導性文件正式出臺,實現了政策引導的良好開局。2017 年,深圳獲批為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之一。隨后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擴大了裝配式建筑實施范圍,明確了技術路線,創新了招投標制度,細化了各項獎勵扶持措施,提出了項目實施過程操作性指引,奠定了擴面提質、示范引領的良好基礎。

(三)積累了創新先行的成功經驗

1.循序漸進,堅持積極穩健的發展步調

在發展理念上,始終遵循“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減少人工,節能減排”的原則,不搞大躍進、高指標,在各階段核心政策和專項規劃中一以貫之,做到穩中求進、穩中提質。在實施范圍上,分階段逐步推廣,從政府投資項目到社會投資項目,從保障性住房到普通商品住房,從居住建筑再到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及市政基礎設施逐步覆蓋。在技術路線上。不追求預制率裝配率指標,在居住建筑中,大力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走預制現澆相結合的道路;在超高層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學校建筑、醫院建筑等類型中,鼓勵采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

2.市場主導,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活力

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每年由市政府率團參與國家住博會、綠博會等重要展會,舉辦國際高峰論壇,展示推廣本土企業,打造裝配式建筑“深圳品牌”。堅持依靠企業內生動力,推動技術創新,涌現了萬科“5+2+X”、招商地產“828 快干工法”、中建科技REMPC、中集集團模塊化建筑等各具特點的裝配式建筑建造體系。

3.因地制宜,率先構建全方位評價體系

在發展初期缺乏國家評價標準、各地普遍追求高預制率的情況下,深圳率先提出用預制率和裝配率(兩率)雙指標評價方法,將現場工業化技術納入裝配率計算,該做法得到全國其他城市紛紛效仿。在擴面提質階段,深圳結合國家評價標準發布《裝配式建筑評分規則》,創造性地提出標準化設計、主體結構工程、圍護墻和內隔墻、裝修和機電、信息化應用五大技術評分項,實現從主體結構裝配化,向機電設備、裝飾裝修裝配化的全面延伸,再次凸顯了裝配式建筑發展初衷。

4.管理創新,率先探索適宜的建造管理模式

在傳統模式難以適應裝配式建筑設計施工一體化特點的情況下,深圳率先探索應用代建制(代建總承包)、EPC 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等建設組織模式,解決碎片式、割裂式的管理問題。制定了EPC 工程總承包招標工作指導規則和合同范本,實行能力認可,突破資質限制,支持開發企業作為總承包單位,充分發揮其統籌管理優勢,打通建造全過程各環節,并在龍悅居三期項目、裕璟幸福家園項目和長圳項目中成功應用。

5.過程把控,率先建立關鍵節點把控的項目實施流程

規劃用地環節,規土部門在用地規劃許可證中備注實施裝配式建筑的要求,并通過政務數據平臺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實現信息共享,確保源頭落實。初步設計環節,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裝配式建筑技術認定或評分,確保實施方案合規、合理。施工圖設計環節,組織專家對項目裝配式技術落實情況、設計深度等進行抽查,確保設計質量。施工環節,組織專家在項目首個標準層吊裝等重要節點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答疑解惑,實現政府監管與公益服務有機結合。

6.部門聯動,率先探索政府協同的工作機制

堅持市直部門橫向聯動。由深圳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牽頭,聯合發改、規劃、財政等部門,明確裝配式建筑實施范圍,對社會投資項目落實面積獎勵或資金扶持政策,將政府投資項目增量成本落實到工程概算中,聯合交通、水務及城管部門,在市政基礎建設領域推廣應用裝配式技術。堅持市區兩級縱向聯動。通過建立市、區裝配式建筑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季報制度,定期交流部署全市工作;通過將裝配式建筑納入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加強考核督辦;通過全市裝配式建筑項目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對項目的全過程跟蹤管理。

7.人才導向,首創專業人才評價及多層次隊伍培養機制

首創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職稱。面向建設、設計、施工、生產等全產業鏈技術人才,開展員級、助理、中、高和正高級職稱評審,解決裝配式建筑技術人員無職稱可評的困境,填補了全國空白,增強行業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高度評價。率先創設裝配式建筑多工種、系列化工人實訓。通過“政府指導、協會管理、企業落地”模式,建設實訓基地,設立十大工種,開展工人實訓,推動持證上崗,探索將關鍵工種納入至“特種作業人員”試點工作。

8.行業自治,首創多維度“補位”管理體系

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首創預制混凝土生產企業星級評價機制,從登記管理、飛行檢查、能力評價等方面,探索取消資質后的市場規范管理模式;率先發布裝配式建筑定額標準與關鍵部品價格信息,為行業提供計價依據;首創將預制構件生產企業納入建筑市場主體信用管理體系,將建設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示范項目等列入誠信加分,強化行業綜合評價,規范建筑市場主體行為。

二、面臨的形勢和機遇

近年來,深圳被黨中央、國務院先后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使命,“雙區驅動”為城市建設提出了全新任務,也注入了全新動能,一系列新形勢、新機遇對深圳市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與更高要求。

2020 年是“雙區驅動”全面鋪開的關鍵之年,“高質量發展高地、可持續發展先鋒、民生幸福標桿”的戰略定位和使命要求,需要我們踐行國際先進的城市建設理念,采用國際通行的工業化建造方式,帶動全產業鏈向綠色化、智慧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為落實“六保六穩”、構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全國各地已啟動規模龐大的新基建計劃。深圳不久前也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 年)》,提出到2025 年新基建的建設規模和創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創新是深圳發展的基因和動力,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漸進入競爭時刻,誰能率先創新轉化,誰就會在百年大變局中更多地掌握經濟發展主動權。2020 年8 月,深圳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這是我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我們將借助條例出臺的契機,以科技創新催生工程建設領域的發展新動能。

三、新時期深圳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工作思路與措施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 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通過落實“一個理念”、強化“兩個跨界融合”、構建“六大體系”(樹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產品理念,重點推進建筑業與制造業跨界融合協同發展(工業化建造)、重點推進建筑業與信息化、智能化行業跨界融合協同發展(智能建造),進一步建立健全深圳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技術體系、產品體系、產業體系和人才體系),不斷提高深圳建設領域全產業鏈的建造水平、建造效益、建造品質,讓人民群眾共享科技進步和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發展成果,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體措施:

1.強化立法保障與體制機制創新

加快修訂《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研究上升為《工程建設綠色發展條例》,在條例中進一步明確政府部門在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職責、規范建設各方的行為,從源頭強化項目落地,在項目立項、規劃審批、建設管理等環節明確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要求,探索采用建筑垃圾收費、提高施工環保標準、購買工程質量保險等方式,倒逼行業主動實施。

建立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體系,強化項目建設前期、建造、使用維護等各階段的性價比最優;強化機制突破,推行全過程工程咨詢,推動基于BIM 應用的審批監管、部品部件全過程質量追溯、裝配化裝修質量監督與驗收等;研究適應新形勢下的容積率豁免、綠色金融等多元激勵機制。

2.強化標準提升與政府帶頭示范

對標國內外先進標準,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已成熟實踐應用的技術體系、高質量實施的示范項目,形成一批在新建建筑工業化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產等方面具有國際水平的標準、專利、工法,如:集成模塊化建筑(MIC)技術規程、智能建造和制造相關技術規程、部品部件的標準化圖集、裝配化裝修標準和圖集等。在政府投資和國有大型企業投資項目率先按國標高等級實施新型建筑工業化,全面推廣EPC 工程總承包模式和全過程BIM 應用,逐步建立全市共享的標準化參數化部品構件庫,開展鋼結構住宅建設和裝配化裝修試點示范工作。

3.強化科技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

將新型建筑工業化作為深圳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一批新型建筑工業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創新基地與公共技術平臺等創新載體建設。加快數字設計、制造設備、智能設備及智慧工地相關裝備的研發和應用,開展新型建材、設備系統集成技術、建筑機器人、人機智能交互等科技攻關,在部品構件生產環節,打造少人甚至“無人工廠”,在現場施工環節實現“機器代人”。

4.強化支撐能力與產業發展布局

開展產業鏈提升行動,將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高端制造體系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配套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留足產業發展空間,培育具有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具有自主產權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新型建筑工業化企業,擦亮“深圳建造品牌”。開展專業能力提升行動,以“新型建筑工業化思維”為導向,打造一批高層次人才孵化平臺,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專業職稱人才、專業管理人員,培育一支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構建一系列“校協企”聯合辦學等后備人才培養新模式。

猜你喜歡
工業化裝配式深圳
裝配式建筑設計中BIM技術的應用
裝配式EPC總承包項目管理
裝配式建筑EPC總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深圳歡樂海岸喜茶LAB店
關于裝配式建筑的幾點思考
工業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深圳
深圳醫改破與立
深圳“去編”激起千層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