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不確定沖擊的企業之道

2021-01-14 00:46周其仁
商界 2021年12期
關鍵詞:本金不確定性企業家

周其仁

這些年來,國際國內發生了很多具有沖擊力的事件。這對我們來說都是超出經驗范圍內的。有人問,這些事件有什么關聯嗎?老實說,我還看不出來。

當然,也可以說冥冥之中有人在下一盤大棋,能把美國總統、病毒、科技供應鏈、公司上市、煤炭價格以及道德和輿論風波這連串的事件一股腦兒地“動員”起來,折騰世人。但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弄清其來龍去脈,展示其或簡或繁的因果聯系。

不過現在的企業家們來不及等到那個時候。對企業家來說,不管事件發生的起因為何,變化邏輯又為何,都要直面其結果帶來的連帶影響,帶領公司趨利避害,渡過難關?,F在要緊的是應付局面,而不是猜測原因,沒完沒了地發議論、作預言。這就是企業家的命,也是世上所有對解決問題負有責任者的命。

世界上發生的事,也許可分為三種類別:確定性事件、風險性事件和不確定性事件。

1. 確定性事件

第一類,確定性事件。比如明天太陽一定會再升起來;把這個麥克風的電線拔掉,它就一定沒聲音。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于1970年4月發射,設計在太空中運行20天,但其實際工作到28天。后來通訊中斷,這顆衛星就失聯了。但到2009年,有報道說這顆衛星還在太空軌道里運轉。

很神奇嗎?其實天體引力形成的軌道很確定,物體進入軌道前挑戰極大,一旦入軌,挑戰性在可控范圍內。

2. 風險性事件

第二類,風險性事件。那就是事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是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推斷,可以在概率上知道其發生的頻率。

比如,特定位置和功能的建筑,發生火災有一個或然性,如果把大量同類建筑集合到一起,可以算出一個發生的概率。保險公司對此概率標上一個價碼,業主買了保險心里就多了一分保障,因為房子一旦著火,就能得到理賠。

3. 不確定性事件

第三類,不確定性事件。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還有一些事情,完全無法靠經驗推斷其未來發生的概率。上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出國是去南斯拉夫,去年舊地重游,到了薩拉熱窩那個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街口。那時全世界沒人會想到,就那當街暗殺的一槍,最后引發歐美國家7 000萬人參戰,導致了2 000萬人死亡!這樣的事,事先毫無軌跡可循,當然也沒處能買到保險。

那是影響人類命運的大不確定性。市場,不過是個從古到今做生意的地方,熙熙攘攘熱鬧得很。但市場運行,也時不時會冒出參與者無從預料之事。前不久我參觀了一家養殖場,它每年給做卡加苗的國際制藥公司供應幾十萬只實驗用兔。豈料先是貿易戰接著是疫情,兔子出不了國門,其中損失只能自行承擔。

不是說不確定事件沒規律,其實所謂規律,都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結晶。至少科學家堅信,凡有現象,一定就有規律——或早或遲一定會被發現。問題是,事后能認知到事物有規律,不等于事先就能預見它的發生。那些尚沒找出規律的現象和事件,我們怎么應付?

確定性事件不難對付,風險性事件可買保險。但市場里總還有些事,既無從預料,也買不到保險。譬如那么多公司虧本、破產、消失,難道就沒有一個能保企業不虧、能保企業不死的商業險種嗎?沒有的,因為連保險公司自己也可能虧,虧多了也一樣垮臺。

讓我們聚焦到一點:企業和企業家究竟怎么對付市場里的不確定性?

3年前全國政協有次開會,新聞報道里有幾句話讓我過目不忘。其中一句是:“做生意要有本錢”。這句話看似平實,意思可不淺。我們都知道做生意要用錢,沒錢就沒法做生意。但在“錢”的前面為什么還要加一個“本”字,那又有什么講究,“本錢”難道還不就是錢嗎?

我的理解,“本錢”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本金,即企業自有的、而不是以任何形式借來的資本金;其二是本事,即企業運用本金的能力。

企業靠什么對付市場不確定性?就靠本金加本事。

什么是“本金”?

先講講“本錢”的第一個含義:本金。

做企業都有一張資產負債表,企業資產等于“負債+權益”。這里所謂權益,就是企業自有資本。辦企業要有錢,但為什么企業要用的錢不能全部借進來,還非要有自有的本金不可?

答案是別人一般不肯借給你。譬如到銀行借錢,銀行就要審核這家企業有沒有自己的資本金,有多少,是什么狀態,然后考慮了貸款項目的市場風險,決定貸給多少款項。

私人之間向親戚朋友借錢辦企業,簡單不少,但起碼人家要打量你這個人到底怎么樣?那是以人為本的借貸??傊k企業,多多少少要有一筆自己的本金。

企業就是把它能動員起來的資源投入市場,做出產品、提供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然后從自己的營收當中,把所有債務本息付干凈,剩下的就是企業掙下的。

所謂企業做大,準確講是企業自有資本不斷增大。如果僅僅是總資產越做越大,總資產當中的債務越做越高,高到企業本金都不足償付,那如此“做大”的公司,總有會遭遇過不去的坎,最終嘩啦啦倒下。

這點常識,誰人不知。為什么那么多公司,無論立意多高遠、志向多偉大、商業模式前無古人,也不論曾在市場里創造過多輝煌的業績,最后都倒在簡簡單單一張資產負債表上?

從旁看去,企業的資產負債絕不易駕馭。

首先,債很硬。比如他們到銀行借錢,借的時候就立下字據,借款的數量、期限、利息以及還本付息方式,都寫得明明白白。

至于廣義的企業債務,包括招聘工人承諾給付的條件,租用土地承諾的租金給付,以及在供應鏈里承諾的給付等等,一律都很硬,那就是承諾到期償付的債務數目清楚、義務明確。

但企業運用自有的和借來的資源生產出來的產品,究竟在市場上能賣出多少錢,事先卻不能完全確定。雖然企業都有商務計劃,都對自家產品的市場實現,有預估預判預測。但那統統不過基于預期,結果終究如何,非得事后才可以確切知道。

這就埋下一個問題。企業借來100元投入生產,要是在市場上最后實現的收入遠高于100元,連本帶息還掉借貸之后,剩下的就是掙下的。但是,要是拿借來的100元投入,產出不足100元,又用什么還本付息?

這就是債權人要求債務人非有本金不可的理由。借貸發生之際,債權人要求借方有本金,含義是萬一貸出的款項打了水漂,可以拿債務人的本金償還。在這里,本金的含義就是確保負債安全。

由于本金是負債之本,所以本金數量的確定至關緊要。如果本金多算,負債額度提高,但資不抵債的危險增加。反過來,本金少算,負債過少,利用金融杠桿的潛力發揮不到位,那些有資金門檻的市場機會就抓不到。

本金不就是投放到自己公司里的資本金嗎,怎么可能多算少算?如果現金出資,出100元在賬面上就是100元。但出資到企業的是資本,要與其他要素結合,還要投入生產和銷售過程“轉”起來,才能實現“以本搏利”。這就是說,企業自有資本唯有用起來、“轉”起來,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本金。

本金一旦與其他要素投進運轉的市場,它究竟“值”多少,就看過去和將來的評估。過去很清楚,投放100元就是100元,但這100元將給企業帶來什么?那就要估計這筆與其他要素結合、投入特定商業過程的本金,將可能帶來多少未來的收益。

在技術層面,企業資本估值可以用很多不同方法,但從經濟性質上看,本金估值總是未來收益的貼現。 “未來收入”基于“預期”,不過是基于對未來市場情勢的“主觀看法”。

這就是資產負債麻煩所在。債很硬,事先就把本息數目記得分毫不差、承諾要兌現的還款義務板上釘釘。本金則比較“軟”,講到底,它不過是基于當下對未來市場變化情勢的一套預見性的看法。

如果企業進入市場,像星球在天體軌道里運轉那般有序倒也無關緊要。問題是市場運行的本質特征,恰恰是不確定性。

靠什么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的,是弗蘭克·奈特。早在1921年的論文里,奈特就提出市場的本質特征是不確定性。他分析了這種不確定由什么原因產生,特別是闡釋了用哪種經濟制度來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奈特提出的那個富有感染力的問題:無數市場中人,究竟靠什么來應對他們身在其中、卻又禍福莫測的不確定之命運呢?他的答案是,靠企業本金制度。

當各個世代的人們創辦企業的時候,他們先要籌措或大或小的一筆自有資本。這筆本金,原本可用于消費,可用于儲蓄,也可用于放貸。但是為了要充當企業本金,就必須放棄可能的其他用途。

有意思的是,一筆錢財充當企業本金,與用于消費、儲蓄或放貸等等,完全不同。人們花多少錢消費,是可以知道能購買多少消費品或服務,以及連帶能獲得多少享受。人們拿多少錢儲蓄或放貸,也知道能獲得多少利息,在何時可以連本帶利一并收回。但是拿資源充當企業本金,投出去的資源能不能得到回報、能得到多少回報、甚至本金還能不能拿回來,都是當事人事先不知道、不確定,同時也沒有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給予有保障的承諾。

企業帶著本金投入市場,運轉下來如果盈利,本金所有者就分得紅利;如果不盈利,那就沒得分;如果虧損就賠錢;要是本金都賠完,那么企業玩完,“資本家”血本無歸。

從古到今,企業形態千變萬化,從個人企業、家族企業、合伙人企業、股份公司、公開上市公司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任何特殊的行為主體,企業必有自有資本,則是市場經濟不容動搖的基石。

所謂股份公司的發明比蒸汽機、火車對人類進步的推動作用還大,其實是指它能把原本局限在形形色色小社會里的資源整合起來,從而籌集更大資本、負有更多債務,實現新技術潛能,創造經濟增量,促進經濟增長。但我們別忘了,商業史上即便富可敵國的巨無霸,也是向死而生的物種,在與不確定性搏擊之中,最后由本金定生死。

這就不能不談到“本錢”第二個含義,那就是“本事”。

光有錢財不足以充當資本。不妨設想一下,把錢堆在桌子上,或記在賬本上,它有沒有可能以本搏利、保值增值?錢財轉化為資本,離不開一套游戲規則,那就是投入企業的本金,得不到獲取確定回報的任何保障。本金只獲得一種權利,那就是索取企業在市場運行中可能得到的剩余。

在此約束下,本金就一天也離不開人的行為。所謂企業家才能,就是善用企業本金的本事。僅僅有財務本金,構不成企業參與市場博弈的本錢。

企業家本事多種多樣,有經濟學家概言之為“在不確定環境里配置稀缺資源的能力”。那可是什么都被囊括其中了。分解開來,不可或缺的科目無數。不過說千道萬也難以窮盡的企業家本事,出發點和落腳點終究還是本金,還是如何籌備、壯大、強固企業本金的能耐,以及在艱難困苦的商戰形勢里,“留得青山在”,未來再出發。

企業家本事是真本事。這倒不是恭維做企業的個個神武,而是說,市場經濟大浪淘沙,沒本事的早晚被淘汰出局,剩下的就比較有本事。正是向死而生的市場競爭,逼迫企業不斷選用真有本事之人,也逼迫已經上位的企業家時時刻刻用心學習,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長期增長。

猜你喜歡
本金不確定性企業家
法律的兩種不確定性
英鎊或繼續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閩籍女企業家共話“轉折” :善良、堅持、靈動
浮世繪
具有不可測動態不確定性非線性系統的控制
為您省錢
——買房還息的小技巧
環保企業家發展前景光明
從打工妹到女企業家
從打工妹到女企業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