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文物金剛杵的流變研究

2021-01-16 02:45陳晨
收藏與投資 2021年12期
關鍵詞:明清唐代

摘要:金剛杵是佛教常見器物,文物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剛杵形器和金剛杵形象。金剛杵的發展經歷了由 武器到宗教法器再到圖案化裝飾紋飾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金剛杵;唐代;明清;金剛杵紋

一、綜述

金剛杵又稱寶杵、降魔杵,從資料和經文的引述中,能推斷金剛杵源于印度,原為古印度的武器種類。金剛杵作為兵器,質地堅固,股端尖銳鋒利,能擊穿多種物品,殺傷力較強。

公元7世紀,金剛杵隨同佛教的興盛由印度進入中國,金剛杵中國化的過程是隨著佛教發展向漢藏多地逐步進行的,多與金剛鈴、法螺、木魚、法磬等作為宗教法器使用、組合。有獨股、三股、五股、九股等多種,一般以五股多見,其股端趨于圓滑,是降服力、加持力和智慧的象征。

各地考古發掘的文物中,作為法器象征的金剛杵不但以單獨器物存在,而且作為主題紋飾普遍出現在與宗教相關的諸多場景中,幾乎同中國佛教的興衰相始終。金剛杵紋飾作為裝飾紋樣出現在造像、瓷器、金銀器、銅器、漆器、琺瑯器、織繡等不同物質載體上。轉變為常用裝飾紋樣后,金剛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二、發展脈絡

唐代,金剛杵在中國開始流傳,作為佛教法器。這一時期的金剛杵實物遺存目前仍未發現,有待于進一步考古調查。但是唐代的金剛杵紋飾器物陸續出土,如日本京都東寺的十字形金剛杵等。唐朝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中有金剛杵紋的藻井壁畫出現。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中出土的唐代銅圓盒,盒蓋部分是以金剛杵為主體裝飾圖案(圖一)。

兩宋時期,佛教在中原和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本階段金剛杵仍多作為佛教法器,少部分用作佛教經書的裝飾,存世稀少。該階段,西夏和大理(圖二)等地區的金剛杵體現出地域特點,風格上開始深度融合。

元代,統治者尊藏傳佛教為國教,多位藏傳佛教領袖被奉為元朝的國師,藏傳佛教的發展達到了歷史高峰。元統治者賞賜宗教領袖大量的法器,其中不乏金剛鈴杵,墓葬中也常發現帶有金剛杵紋的裝飾器物。元代是金剛杵發展的上升階段,在文獻記載及實物建筑裝飾中所見頗多。如北京妙應寺白塔,即采用金剛杵裝飾,與金剛杵相關繪畫、造像內容緊密相連,體現出漢藏佛教的融合。

從元代開始,金剛杵功能從偏重宗教屬性逐步轉向生活化。如北京龍潭湖鐵可墓銅鏡,環鏡一圈飾有十個金剛杵,是金剛杵圖案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另外,在雕刻、建筑、壁畫、金銀器、銅鏡、瓷器等領域都可見金剛杵作為物品的裝飾形象。在元代瓷器裝飾中發現的金剛杵紋數量較多(圖三),元青花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地位十分突出。元代鈷料充沛,景德鎮有皇家御窯廠制作工藝極佳,推動了瓷器的發展。金剛杵頻頻被用作瓷器的輔助裝飾,常作為裝飾手法之一,以細小的形象出現。如東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青花碗(圖四)。

明代藏傳佛教盛興,金剛杵仍作為宗教法器,受到宮廷的推崇,如布達拉宮藏明永樂金剛杵(圖五)。金剛杵紋延續了元代的風格并進一步應用于建筑、繪畫、雕刻以及實用生活物品的裝飾,更加生活化,以明朝永宣、成化、萬歷為盛。明代瓷器、漆器以及金銀器等實用物品裝飾的金剛杵紋,多與自然的花卉卷草紋樣相結合,更富有裝飾性和生活氣息。如北京永定門外南苑成化時期墓葬出土的帶飾十字杵、定陵出土的金帶飾背飾三股十字杵(圖六)。

金剛杵在清代前期作為御賜物,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乾隆玉雕金剛杵(圖七)。清代金剛杵在工藝和用料上多有簡化,股身較早期偏瘦,材質也多使用黃銅和響銅。金剛杵在佛教建筑彩畫中較為常見,如北京法海寺清代大雄寶殿藻井彩畫均飾金剛杵紋。

從唐代至清代,前期金剛杵仍以法器為主,多在佛教場合使用。中后期金剛杵不僅具有宗教價值,還由具體宗教器物轉變為象征性的宗教符號,向追求裝飾情趣的吉祥紋樣方向發展,在明清時期徹底走進普羅大眾的生活。在生活實用器皿,尤其是飲食器及文房用具上裝飾的金剛杵布局、設色以及細部處理不拘一格,豐富了傳統裝飾的內涵與表現形式。

三、金剛杵的造型與工藝

(一)金剛杵的造型(表一)

公元8世紀的金剛杵帶有濃重的印度風格,均為開口式樣,中心股軸和與側股不在頂端匯合;中心股軸粗壯,呈三棱和四棱,弧度很大,保留了作為兵器的攻擊性特征。

宋元時期,金剛杵由開口式發展為閉合式,其特殊的金屬光澤和厚重感是鮮明的時代特征。

明代金剛杵經歷了融合漢族文化元素過程,不僅使金剛杵的器形更符合中國審美,金剛杵紋也多用于裝飾。永樂、宣德時期,明式金剛杵以官制御賜者最為精美。明代金剛杵的外觀呈啞鈴狀,主股軸為長矛形四棱柱狀,兩頭較為圓潤。

清代金剛杵制作簡化,股身較早期偏瘦弱,形態呈四棱錐形,中央主股叉似一根兩端尖銳的長矛,藝術價值較明朝稍低。

歷經千余年發展,金剛杵的流變線路逐步清晰,符合歷史各時代的藝術審美需求。其中不乏大量的宗教金剛杵實物,也不乏大量帶有金剛杵紋的器物,包括金銀器、銅鏡、瓷器、漆器、琺瑯器、玉器、織繡等實用物品的平面或立體裝飾。金剛杵不僅是重要的佛教法器和圖案化的符號,也是漢藏兩地民族交往的見證。

(二)金剛杵的工藝及辨偽

金剛杵主要為金屬質地,以金、銀、銅、鐵、錫制成,銅質的金剛杵最為常見,采用水晶、石和木等材料加工的金剛杵比銅質的少。金剛杵多以失蠟法制作,存世較久的金剛杵一般表面會氧化,包漿生成皮殼,溫潤而不生澀,也不會出現挫痕。

目前,金剛杵的作偽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當代新作,批量生產,針對旅游及普通收藏市場,采用較差的銅質原料,做工稍顯粗糙,較容易辨別。

(2)舊料重塑,多為使用其他破損殘缺的銅質舊件重塑,這類金剛杵看起來材質老舊,可以做到銅質與年代相符,但做工與器物年代不符。金剛杵經過長年使用,表面會發生氧化反應并生成一層油潤的皮殼,與重塑品的生澀和刻意有著較為不同的手感。

(3)舊物新補,現存的金剛杵可能部分缺失、斷裂或破損,品相不夠完美,作偽者就把這些有缺陷的地方用新材料修復如初,若不仔細鑒定,很難分辨真偽。

四、結語

金剛杵體現了漢藏藝術的交融,對宗教與世俗生活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金剛杵及其紋飾的發展也遵循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成熟的過程。金剛杵在中原內地和邊疆地區廣為流傳,影響、滲透宗教以及世俗生活的諸多方面。作為裝飾的金剛杵紋,其宗教色彩被逐步消解、淡化,裝飾意味不斷增強,與中國本土文化和諧發展,融合共生。

總體而言,金剛杵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最初的純宗教形態逐步轉為裝飾藝術,融合本土藝術元素得到改造,成為各民族各階層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是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生動例證。

作者簡介

陳晨,1985年生,男,江蘇南京人,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金陵佛教文化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為牛首山文化旅游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金陵佛教博物館的文物、考古、玉器、瓷器等器物。

參考文獻

[1]薛翹.中國密宗東漸日本的歷史見證—談日本京都東寺收藏的唐代佛具金剛杵[J].南方文物,2000(1):75-79.

[2]陜西法門寺考古隊.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簡報[J].文物,1998(10):1-28,97-105.

[3]蘇昊.試論金剛杵的年代界定及形制演變[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6):40-42.

[4]金遠.中國古代金剛杵的發現及其源流考[D].長春:吉林大學,2006.

[5]吳明娣.明清藏傳佛教法器鈴杵與漢藏藝術交流[J].世界宗教研究,2011(6):46-52.

[6]李雁芬.試析大理地區的金剛杵[J].大理學院學報,2009(7):1-4.

[7](英)羅伯特·比爾.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M].向紅笳,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明清唐代
丁村民居磚雕藝術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況研究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明清商業與帝制體系關系論綱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唐代皖南詩歌探究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