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對外援助70年:成效與啟示

2021-01-26 12:41陳靜慧
時代人物 2020年35期
關鍵詞:受援國援助發展

沈 軍 陳靜慧

(中共樂清市委黨校 浙江樂清 325600)

2020年,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中國在做好國內疫情防控的同時,為正在抗疫的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攜手贏得這場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積極對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抗疫援助,正是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弘義融利,以義為先的對外援助理念的鮮明體現。

2020年是新中國對外援助70周年。70年來,新中國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堅持平等互利、注重實效、與時俱進,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對外援助模式,向非洲、亞洲、拉美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擔了相應的國際義務。中國的對外援助,發展鞏固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和經貿合作,推動了南南合作,為人類社會共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通過調整對外援助政策,進一步提升了受援國自主發展的能力,進一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新局面。全面梳理新中國對外援助70年走過的歷程,總結基本經驗,對于繼承和發揚對外援助工作的優良傳統,廓清新形勢下做好對外援助工作思路,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新中國對外援助的成效與戰略意義

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70年風雨兼程,中國對外援助在服務國家戰略、促進援助雙方共同發展、推動“南南合作”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號召力,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加強中國與受援助國家的戰略互信,增進了國家利益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秉承國際主義精神,幫助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新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開展各項建設。中國的援助范圍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漸次擴展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使得中國在亞非國家的影響力迅速增加。中國通過對受援國的援助爭取到多方面的支持,結交了更多的朋友,突破了美國對中國的全面封鎖,也擺脫了單方面對蘇聯的依賴。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對外援助規模擴大,在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突破重重困難,提供貸款、派遣工程技術人員幫助坦桑尼亞和贊比亞修筑坦贊鐵路,使非洲人民感受到中國的援助是真誠的,中國是可以信賴的朋友。[1]1971年到1975年,對外援助占政府總支出的5.9%。[1]當1971年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毛澤東同志表示,“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盵2]這些成績與新中國“勒緊褲腰帶”幫助發展中國家開展各項建設密不可分。中國雖然也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面臨很多困難,但仍盡心盡力開展對外援助,擴大了在亞非國家的影響力,贏得了更多國際伙伴,有效拓展了外交活動空間。

改革開放后,中國調整對外援助政策,改進了原先不計經濟效應和不考慮國情的對外援助方式。[3]中國全面改革對外援助工作,確定了促進共同發展的對外援助理念,將對外援助工作納入國家經濟發展軌道。1982年,中國組建對外經濟貿易部以統籌協調對外援助工作,奠定了對外援助在中國經濟外交中的基礎作用。1995年,全國援外工作改革會議明確優惠貸款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新業務類型,中國對外援助進入援助與經濟合作一體化的全新階段。[4]2003年,國務院組建商務部統籌對外援助工作,對外援助開始成長并服務于國內經濟發展,成為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方式,成為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在援外項目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參與項目建設,參與當地經濟發展,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搏來一席之地。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亞非拉的援助增加了與受援國之間的戰略互信,拓寬了國家間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些交流與合作為中國加入WTO、成功申辦奧運會、解決南海問題、承認“一個中國”等重大問題上贏得了堅定支持者。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援助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承擔起在新時代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外交總體布局的歷史使命。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對拓展中國戰略發展空間和促進全球經濟繁榮具有深遠意義。中國對外援助計劃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工具,在凝聚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發展,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援助規模與力度不斷加大,對外援助與共建“一帶一路”關系更加密切。中國對外援助指向性和目標更加集中和明確,新增援助資金開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傾斜,在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亟需的經濟建設資金外,同時又可以通過更多的援助項目帶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對外援助幫助實現地區穩定和共同發展,以援助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從根子上解決沖突和矛盾,為實現地區和平穩定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堅持政治上的平等互信,實現互利共贏

70年來,中國對外援助在促進國家利益、實現平等互信、互利共贏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在長期的對外援助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援助+合作”的對外援助模式。[5]這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對外援助模式,中國仍然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受制于國內經濟發展和財政支出現狀,中國不可能全部實行單方面支出的援助活動?!霸?合作”的對外援助模式可以充分調動援助雙方的積極性,實現援助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互利共贏的援助減輕了中國財政負擔,讓中國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參與到受援國的經濟社會建設之中,實現了國內國外資源的優質配置,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路徑。另一方面,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為受援國提供了急需的“魚”,也培育了受援國“漁”的能力,提高了受援國獨立自主的發展能力,促進了受援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互利共贏的對外援助推動了受援國和中國在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合作,達到了共同發展的目的?;ダ糙A的援助理念意味著中國對外援助的出發點是機會共享,關注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追求的是互惠互利的光明前景。[6]這是中國援助與西方傳統援助的差異,是中國援助的特色,也是中國援助獲得發展中國家認可和尊重的重要原因。

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提出要“弘揚萬隆精神,推進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發展中國家只有堅持“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在新時代“合作共贏”援助理念的指導下,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帶動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塑造有利于沿線各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實現合作共贏。

推動“南南合作”發展,提供中國治理方案

中國堅持將對外援助與南南合作緊密結合,持續漸進地改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國對外援助通過三個方面的努力逐漸改變不平衡、不平等、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一是通過與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合作”,逐步打破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經貿投資合作中享受公平公正的合理待遇。二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開展對外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能力,提高在國際政治經濟談判中的地位。三是增加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塑造更加普惠平衡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2013年以來,中國借助“一帶一路”平臺,發揮援外比較優勢,向沿線國家提供“援助+合作”的“一攬子”方案,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提升、通過對外承包工程高質量發展、通過經貿合作區建設的推進以及通過與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的深化,真正幫助受援國實現快速發展。除了經濟發展,中國援助開始更多關注基礎民生項目,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發表講話,承諾“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六百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盵7]

中國對外援助為中國參與改進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路徑。2016年,中國頒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方立場文件》,明確宣布在做好國內發展的同時,不斷深化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好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工作。[8]2016年,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啟動運行,重點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對糧食安全、難民等挑戰,推動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2017年,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向38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多批次、不間斷的緊急糧食援助,獲得受援國廣泛贊譽,還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定向捐助實施各類援助項目150個,受益人口達500萬。2019年,中國組織實施了2600多個援外項目,為150多個國家培養高級官員和技術人才達四萬多人次,在基礎設施改善、醫療衛生、農業教育等領域援外綜合效應顯著。[9]2020年是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年,在中國實現全面脫貧之時,中國的減貧方案和貧困治理能力將成為中國援助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治理經驗。中國積極與多國分享減貧經驗,建立減貧合作示范點,不斷深化全球減貧工作。這些都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中國對外援助深刻認識和把握可持續的內涵,全面推進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讓可持續發展立得穩、走得遠。

經過70年的改革創新,中國對外援助已經不僅僅是著眼于增進國家經濟利益,而是有著更高的價值追求,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隨著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轉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對外援助開始承擔起更多的戰略職責。當前,中國對外援助已經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戰略載體。

新中國對外援助70年的基本經驗和啟示

70年的中國對外援助實踐表明,中國對外援助是順應時代發展、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70年中國對外援助的成效和基本經驗,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對外援助模式,為推動新時代中國對外援助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對外援助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新中國對外援助取得的每一項重大成就都與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共中央就作出戰略決策,積極開展對外援助,由此突破了西方陣營的封鎖和包圍,鞏固了新生政權。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對外援助要服務于國內經濟建設和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密切經濟合作。進入新時代,對外援助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70年來,中國對外援助工作堅決服從于黨的領導,確保了對外援助工作聚焦于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外交布局開拓了新空間,促進了共同發展,這是新中國對外援助70年鑄就輝煌的根本原因。

堅持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建立與受援國之間的平等互利關系。以平等互利、不干涉內政、不附帶政治條件為核心的對外援助八項原則是中國對外援助遵循的基本方針。中國的對外援助一直秉持著尊重受援國的國家主權,不干涉內政的政策。中國這一基本原則基于感同身受的苦難經歷,基于平等地位的伙伴關系,尊重受援國的自主發展路徑和意識形態選擇。這與西方國家以援助要求受援國推進國內政治經濟改革,實現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和良治”形成鮮明對照。以平等互利、不干涉內政、不附帶政治條件為核心的對外援助八項原則是中國對外援助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的重要原因。

堅持合作共贏,打造中國特色援助模式。合作共贏是新時代中國推進對外援助的指導方針。中國所提倡的“援助+合作”模式是中國在對外援助實踐中,圍繞實現各國的合作共贏而創新的新模式。該模式既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了自主發展的能力,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適應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新時代聚焦于合作共贏的對外援助,是滿足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社會需求,是實現廣大國家共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對外援助模式。

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弘義融利,以義為先。義利相兼、以義為先是中國對外援助所呈現的鮮明理念。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在國內經濟發展落后的情況下,仍然秉持國際主義精神援助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后,中國改革對外援助模式,為實現與受援方的合作共贏而不斷努力。新時期以來,中國迎來了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擴大對外援助,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實現雙贏、共贏。歷史經驗證明,中國永遠是發展中國家最可信賴的朋友。正確義利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經驗總結與理論升華,體現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擔當和積極作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要切實落實好正確義利觀,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10]這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決心和道義。

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70年來,中國的對外援助順應國內外形勢不斷變化而與時俱進,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總結經驗,創新對外援助方式,及時調整改革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對外援助工作水平,是中國對外援助的基本經驗。從援助政策來看,中國的對外援助從初期的單方面付出向合作共贏轉變;從援助資金來看,從原先的中國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到增加了優惠貸款;從援助區域來看,從將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主要援助對象到重點援助最不發達的國家;從援助領域來看,從單一的經濟領域轉向覆蓋經濟、社會、民生等綜合領域的援助;從援助管理來看,對外援助管理機構從分散到新成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作為對外援助的統一領導機構。另外,中國與多邊國際組織和國家在援助領域的合作逐漸增加,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進一步加深,擴大了國際援助的規模。

進一步做好新時代對外援助工作

新時代中國對外援助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將承擔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歷史任務,“一帶一路”建設也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發展和對外工作重點的轉變將賦予對外援助新的歷史使命。

對外援助工作是當前實現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對外援助大權在黨中央,維護黨中央領導權威,不斷提高對外援助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的政治自覺。這是做好新時代對外援助的關鍵所在。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國對外援助工作提出了“弘義融利”“合作共贏”“普惠平衡”等許多新理念,為更好推進中國對外援助提供了理論指導。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外援助論述的時代和現實意義,立足中國援助國情,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外援助新理念在實踐中的應用,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科學高效的對外援助工作。

統籌推進中國援外管理體制改革是提升對外援助綜合效率的重要系統工程。首先要推進援外管理立法工作,健全中國對外援助立法規范,制定規范對外援助專門性立法,建立完整的對外援助框架,明確援助戰略定位、目標和援助重點。同時,配套制定對外援助法實施條例,嚴格貫徹對外援助法的立法原則和宗旨,體現對外援助的主基調,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保障對外援助法律的有效實施。其次要提升國家國際合作發展署的監管水平,加快對外援助體系融合速度,整合調動分散的機構和資源,使之承擔起中國統一管理對外援助的職責,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發展。

加強與國際社會和多邊機構的合作對于做好對外援助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強與受援國官方和非官方部門的密切聯系和合作,做好與受援國關于援助合作的事前協商,為雙方創造一個安全和無障礙的合作環境。要建立多邊合作交流機制,在政策規劃、監督評估、三方合作等領域分享經驗、探討合作。要加強與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經濟合作組織等在發展援助領域活躍的國際組織的聯系,做好對外援助的協調工作。重視對外援助評估工作,提高評估能力建設,促進機構間評估信息共享。推動對外援助數據統計工作,建立專門可以實現與國際援助進行對比的數據系統,增強中國對外援助的透明度。

有針對性的做好對外援助宣傳工作,對于提升中國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行動與宣傳并行推進,推動各國以及國際組織間關于對外援助模式、對外援助經驗、對外援助目的、對外援助成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發展援助領域的國際前沿研究動態,加強與國外學者研究機構的對話,減少對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困惑與誤解,破除“債務陷阱外交”等中國援助威脅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援助雙方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擴大中國對外援助的國際影響力。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聯系越來越緊密的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任何一場大規模的非傳統安全事件都會給整個世界造成難以預料的傷害。因此,各國人民需要攜手同行,應對挑戰,共同發展。中國對外援助70年積累的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對外援助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些經驗將成為新時代國際對外援助合作共同的寶貴財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對外援助應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機遇期,以合作共贏為宗旨,爭取為促進人類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坦贊鐵路項目(TAZARARailway),修建于1970年至1976年間,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重大項目。該鐵路連接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和贊比亞的卡皮里姆波希,總長1860公里。

猜你喜歡
受援國援助發展
中國對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不是傳統“受援國”,而是“合作伙伴”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國企發展如何提高“質感”——以陜汽黨建引領發展為例
援以止戰:國際援助與國內武裝沖突
——來自中國對外援助的證據
西方外援模式越來越“中國”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教師發展
第十屆創富會員援助大行動第1批受援助名單
第九屆創富會員援助大行動第6批受援助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