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下的鄉賢角色研究*
——以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為例

2021-01-28 07:26
大眾文藝 2020年20期
關鍵詞:鄉賢村民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四川成都 610016)

竹藝村是由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第九組、十一組、十三組連片而成的自然村落,包括80余戶村民,由崇州市國有公司依托當地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整體打造,特別突出“竹”和“竹編”元素。竹藝村不是一個行政村,它在鄉村治理中打破了傳統的行政村治理模式,呈現出比較顯著的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特點。本文中的鄉賢是指鄉村里有品德、有才能、受人尊敬同時運用自己的才智和資源深度參與鄉村治理的人。竹藝村內沒有官方認定的鄉賢,但是有事實上的鄉賢——X。X是竹藝村院落管委會的主任,承擔了大量竹藝村日常維護和管理工作。

在部分村民的評價中,X的鄉賢身份是這樣得到認同的。

課題組:“X在你們心中的形象如何?”

答:“書面一點,就是鄉賢,鄉里之間遵從他,愿意聽他號召,作為大家族的靈魂人物,大家唯他馬首是瞻的感覺,私底下又很平易近人”。①

一、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已有研究和當前政策

中國的村落自治和鄉紳參與村落治理歷史悠久。費孝通在《鄉土重建》《皇權與紳權》中提出和闡釋了中國傳統社會治理“雙軌政治理論”:自上而下的皇權與自下而上的紳權和族權平行運作,互相作用,塑造出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雙軌政治模型”。而承擔起政治軌道轉換的社會結構性力量,“就是中國政治中極重要的人物——紳士。紳士可以從一切社會關系: 親戚、同鄉、同年等等,把壓力透到上層,一直可以到皇帝本人”②。從費孝通的著作中基本可以看到傳統社會中鄉賢治村的形態。鐘興菊梳理歷史上鄉村治理已有研究發現:“鄉紳治理是國家公權力與鄉村私權力之間的‘第三權力’,其有利于形成鄉村自治,使村民完全處于國家間接統治和鄉紳直接統治狀態下,有利于避免國家缺位而導致混亂”③。秦暉則將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總結為:“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靠鄉紳?!雹?/p>

新中國成立后,鄉村治理隨著國家治理體系的變遷經歷了階段性的變化。蔣永穆將其歸結為:“村社合一”“政社合一”“鄉政村治”“三治結合”等四個階段?!叭谓Y合”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⑤。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在“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中有如下表述:“(二)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堅持自治為基,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逼渲刑貏e提到“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梢?,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是被國家認可的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二、竹藝村鄉賢的治理實踐

(一)鄉賢成長史

X,男,1966年生,道明鎮龍黃村人,其姓氏在當地人口中占比最高,家族屬于當地最大家族之一。X在家里4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自1986年起開始在當地開貨運車,為當地運送建筑材料為主,屬于比較早的靠運輸業務富起來的一批人。后來陸續開車跑過河南、河北、山東、青海、西藏等地,眼界比較開闊?;刂袼嚧逯?,在某國企開車和經辦接待、后勤之類的事務。

(二)鄉賢日常事務

一是上傳下達促進政府和村民溝通互信。在我國廣大基層鄉村,村民們往往忙于耕作勞動,無暇主動關心基層政府的各類政務信息,需要有人將和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篩選后推送到他們手里。這時候X就發揮了信息上傳下達的任務,這也是廣大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基本形式。除了常規的建群外,很多時候還需要面對面溝通,讓信息暢通無阻,被村民準確掌握。

二是調節村民關系紓解村民緊張狀況。村民之間因為誤會或者利益糾紛偶爾會有沖突,這些沖突如果不妥善解決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壞,甚至引發家族斗爭、群體上訪等過激行為,需要X及時出面化解。

三是組織活動促進村民融洽。為了融洽鄰里關系,同時為了吸引游客參與,竹藝村往往借傳統節日組織在村里的村民開展各類活動,如元宵節、臘八節、冬至等活動。這些活動通常由不同的主體發起,如道明鎮政府、打造竹藝村的國有公司等,但最終組織和落實者通常為X,在現場協調指揮大家的通常也是X。

四是維持村容村貌,確保產業有序經營。X和搭檔G一起,常駐竹藝村,每天對竹藝村進行多次巡邏,可以說是村里的保姆和管家。為了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保護游客和商家的共同利益,維持村內正常生產生活秩序,X和G會對每一家經營者的經營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確保這些經營主體證照齊全、合法合規。對于未達到要求的商家,X會聯系政府工商、稅務、環保等部門,督促整改;對于需要幫助的商家,X也會積極協調尋求支持。

五是組織村民參與合作社促進村民致富。村民的產業合作社,是發動村民參與竹藝村建設,同時共享竹藝村發展成果的一種探索。產業合作社的成立背景在于,打造竹藝村的國有企業和伴隨竹藝村發展起來的幾家竹編大戶,在基本達到自己訴求的同時,不能有效地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所以在政府的指導下,村民們逐漸形成了成立產業合作社的共識,并由X具體組織和執行。

六是帶頭示范引導村民行為。村民們往往對新生事物存在濃厚的觀望情緒。當一個新生事物,比如將原有的住房租賃給公司或者開辦產業合作社的時候,村民觀望情緒濃厚猶疑不定,通常X在此時會充當帶頭人的角色。X在竹藝村打造初期,就帶頭將自家房屋出租給公司整體打造,并發動了自己的族人和親友將房子出租,推動了竹藝村的整體設計和后期打造。

(三)鄉賢地位和作用

在廣大農村,行政權力與村民之間往往存在著信任問題,甚至因基層治理不當而出現群體性事件,如唐曉騰,蔡馮玲所述,“制度性精英”與“非制度性精英”已影響到農村社會的治理和穩定⑥。同時,有些村莊借助一定的制度和文化安排達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形成了矛盾和沖突的紓解機制,如蔣英州所述的A村⑦。在竹藝村中,鄉賢X在推動竹藝村逐步發展的同時,也借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紓解了村民內部矛盾,起著鄉村治理中溝通國家行政權力與村民的橋梁作用。在竹藝村打造至今的幾年內,村內沒有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絕大多數矛盾和沖突都得到了及時解決??傮w看來,竹藝村的村民行為和思考的重點,已經從相對封閉地考慮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收成,轉變為考慮在村莊發展中致富并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四)鄉賢痛點和問題

一是難以形成合力。在本研究案例中,X因為年輕時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在竹藝村最大的家族中處于“老輩子”的地位,并且其后輩在經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所以賦予了他在村內相當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大致解釋了為什么“恰好”是X來當這個鄉賢。但X在實際工作中也經常有無力感,尤其是在需要人手和資源支持的時候,常常找不到合適的人或者合適的資源。

二是收入沒有保障。調研中,X在多次肯定自己將盡可能在竹藝村做下去的情況下,也難免表達了一些對收入狀況的擔憂。X幾乎每天都在竹藝村工作,但是很長時間以來每月收入遠遠低于在外打工的錢。收入狀況和收入預期對人有強烈的激勵作用,然而從鄉賢的收入上看不到這方面的激勵作用。

三是養成機制缺失。相對于體制內復雜的層層選拔機制而言,鄉賢的養成機制一直是缺失的一環。在“推拉理論”的作用效應下,農村人口大量流出,導致了優秀人才的流失,尤其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壯年一代,留在鄉村并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的極少。當前在鄉村中被譽為鄉賢的人,更多的是那些年齡50歲以上處于半退休或者半耕作狀態的人。在鄉村中,當前的鄉賢并沒有太多正式的養成機制可言。

四是可持續性較差。因為鄉賢出現的“偶然性”,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可持續性較差。如竹藝村中,雖然有許多人可以在X離開后接替X的位置,但要找到很合適的人也需要許多條件,導致了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可持續性較差——新的鄉賢最好是本地出生和長期生活,熟悉村內的每一戶人家的情況;最好年輕時外出工作和生活,頭腦靈活眼界開闊;最好有一定的積蓄不為生計發愁;最好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處事能力;最好能夠得到當地人的普遍認可,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帶動力;最好能夠抓住機會,尤其是在其他人普遍觀望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做表率——總之,一個人要扮演好鄉賢這個角色,需要許多前置條件,不然很難說他能夠積極地推動鄉村建設的縱深發展。

三、啟示——竹藝村鄉賢如何更好地參與鄉村治理實踐

(一)鄉賢養成和整合

馮余僑談道需要從政府、村民及鄉賢自身幾個角度提高鄉賢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⑧。但考慮到竹藝村這樣人口并不太多、經濟剛剛起步、小農特征比較明顯的西部村落的實際情況來說,這些措施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在“養成”機制缺失但又亟須條件成熟的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前提下,在現有條件下找到更多更適合的“鄉賢”就尤其重要。放眼竹藝村,像X那樣具有綜合能力和先天優勢的人不多,但是還有很多“專才”在默默成長,這些人可以被整合起來共同服務于鄉村建設。如竹藝村內有許多竹編從業者,其中不乏道明竹編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好他們的技藝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竹藝村內不乏建筑行業的能工巧匠,可以指導竹藝村的改擴建工作;不乏許多文化水平很高的新村民,可以指導竹藝村文化氛圍的提升;竹藝村這幾年出現了一批竹編大戶,他們的經營理念和業務能力正在逐步改變竹藝村傳統的產業形態;甚至從竹藝村早早出去自己開公司的一群人,他們在取得一定經濟收入的情況下,也有心回鄉參與家鄉建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竹藝村不是缺少鄉賢,而是缺少鄉賢的整合。

(二)鄉賢組織機制

高萬芹指出,要特別注意區分精英型新鄉賢和平民型新鄉賢,以及在場的新鄉賢和不在場的新鄉賢之間的關系⑨。在竹藝村中,也要同樣重視和利用好平民型新鄉賢和不在場鄉賢??尚兄e是在鎮政府的指導下,由院落管委會具體執行,將竹藝村各行各業的“賢人”整合起來并頒發聘用證書,為自己家鄉的建設出謀劃策是一個可行之舉。竹藝村鄉賢會可以是一個人員相對自由流動的組織,他們平時從事自己的事業和產業,待需要他們的時候臨時召集解決一定的事項;當事項完成后則從事本職工作或者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鄉賢的具體義務不會擠占他們太多的正常時間,也避免了“養人”辦事的經濟成本。

(三)鄉賢保障機制

組織鄉賢或許比較容易,然而讓鄉賢們持續地參與鄉村建設,為家鄉不斷地輸出資源和智力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從人類行為的動機出發,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鄉賢參與度和參與熱情,也受這些需求影響。要保障鄉賢的內生熱情,就要從鄉賢身份和所處人生階段來針對性地制定策略。對有些具備一些技藝但生活貧困,仍處于生理和安全需要層次的鄉賢,應該以預期收益導向為主,即鼓勵他們充分施展技藝參與鄉村建設的同時,保障他們加入產業合作社并以技藝入股,以未來收益轉化為當前的動力;對于那些取得一定的成就,有一定的積蓄,參與鄉村建設主要是為了實現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鄉賢來說,更多的是以精神鼓勵為主,即頒發鄉賢證書、公開發布鄉賢榜、對他們熱心參與家鄉建設的事項予以表彰等。通過精神上或者物質上的鼓勵,保障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可持續性,同時為有志于參與鄉村治理的其他人樹楷模立榜樣,推動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2020年1月17日課題組于竹藝村采訪新村民馮某口述資料.

②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40頁.

③鐘興菊.走向“第三領域”:鄉紳階層之于鄉村自治的探討.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15卷1期),第68-74頁.

④秦暉.《傳統中華帝國的鄉村基層控制:漢唐間的鄉村組織》,載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3頁.

⑤蔣永穆,王麗萍,祝林林.《新中國70年鄉村治理:變遷、主線及方向》.《求是學刊》,2019年第5期,第1-10頁.

⑥唐曉騰,蔡馮玲.《民主選舉、政治精英流動與鄉村社會穩定——東部EL村村委會換屆選舉的實證觀察與思考》,《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5期,第25-32頁.

⑦蔣英州.《內卷與外舒:鄉村社會穩態式發展的一種機制解釋框架——基于A村的十年觀察》,《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1卷第4期,第42-48頁.

⑧馮余僑.《鄉賢治村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徐州市賈汪區耿集鄉賢工作室為例》,中國礦業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6月.

⑨高萬芹.《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和參與路徑研究》,《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第36卷第3期,第127-134頁.

猜你喜歡
鄉賢村民
有了“紅色代辦員” 村民辦事不出村
西瓜種植讓村民過上“甜蜜”日子
科學種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蜀”潤鄉賢,“陶”享美好
走進蘇村,共賞蘇村民歌
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支部+”鄉賢護航鄉村治理
鄉賢文化叢書(套裝,共10冊)
“人大代表+鄉賢”助力鄉村振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