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思考*

2021-01-28 07:26
大眾文藝 2020年20期
關鍵詞:協同輔導員思政

楊 濤 丁 賢

(1.南京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2.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創新模式,它將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有機結合,在突出各自特點、功能與價值的同時,通過協同兩支隊伍各自的優勢和職責,形成育人共同體,合力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育人效能最大化。這種協同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動態結合,包括日常教育管理的協同、課程教學的協同、科研的協同等。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常常陷入兩個誤區:一是將協同育人簡單理解成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相互兼職;二是現有的協同育人模式大多停留在表層的配合,較為零散,缺乏深層互動、常態化可推廣的協同模式。因此,有必要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如何協同育人進行全面、系統研究,探討二者協同育人的基本思路,一方面給高校提供參考,幫其豐富和完善協同育人的模式和路徑;另一方面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隨著高校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學術界對其的理論研究也開始起步。從文獻檢索結果看,現有研究在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邏輯上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學者普遍認為協同育人是可行且必然的,但是對具體的協同模式還需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先對制約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內、外部因素進行探討,隨后對二者協同育人的思路提出具體對策。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制約因素

1.協同環境不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認可和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有的地方和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到位,全員育人的理念還未達成普遍共識,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氛圍不夠濃厚。此外,資源和平臺是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基礎。長期以來,缺乏資源和平臺,也導致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環境不佳。就目前而言,高校為兩支隊伍提供的資源和平臺相對獨立,甚至存在不均衡狀態,這導致了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力量分散,資源沒有得到整合[1]。另外,高校內部普遍缺乏推動二者協同育人的協同型資源和平臺,協同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和加強。

2.協同機制缺失。體制機制改革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一方面,在行政體制上,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分屬不同的主管部門。輔導員屬于學生工作系統,一般由黨委學生工作部和輔導員所在院(系)雙重管理,而思政課教師屬于教學系統,一般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2]。因此,這兩支隊伍也形成了各自獨立的運行機制和考核機制,這就導致二者在工作中基本沒有交流和聯系的契機。另一方面,在激勵機制上,盡管有部分高校制訂了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相關政策,但就目前而言,很少有高校制訂協同育人激勵機制并在相關考核中落到實處。主要是由于兩支隊伍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標準不同,協同育人工作量的認定和成果的評價難以明確[3]。

3.協同意識不強。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都對彼此互不信服,缺乏協同育人的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對協同育人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從更高層次和更廣視野去思考二者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必要性[4]。就思政課教師而言,普遍缺乏協同育人的理念,習慣單獨備課、單獨授課,甚至有部分思政課教師不理解、不認可輔導員工作,存在輕視和抵觸心理。同樣,就輔導員而言,常常囿于大量日常性具體工作,忽略了自己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對思政課教學缺乏熱情,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不高。

4.協同能力不足。協同育人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思政課專業素養、教學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考驗。目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協同育人有待優化,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制約因素就是二者的協同能力。主要是由于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學歷背景、具體工作職責并不相同,兩支隊伍在協同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交流困難等問題。另外,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師資力量還相對缺乏,這也給兩支隊伍的協同育人造成一定障礙。因此,推動協同育人關鍵在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自身,關鍵在提高二者的協同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基本思路

1.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關鍵在統一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首先要凝聚共識、統一理念。從黨和國家到高校再到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個人都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樹立起全過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理念,為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提供思想基礎。一方面,全過程協同是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載體依托,凸顯了協同育人在時間上的全貫通,只有將這種協同貫穿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和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確保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持續性,實現“時時協同育人”。一般情況下,輔導員是從大學生進校跟到畢業,負責這期間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務工作,但是馬原、思修這些課程的授課教師基本不同。因此,思政課教師之間首先要協同,不同課程之間做好銜接,在此基礎上,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教學、合力育人。另一方面,全方位協同是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有力保障,凸顯了協同育人在空間上的全覆蓋,只有將這種協同全方位覆蓋到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等各個方面,才能確保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全面性,實現“處處協同育人”。例如,將思政課教學與大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結合,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共同授課、共同指導社會實踐。

2.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關鍵在完善制度。不僅要統一理念,樹立協同育人意識,還要建立完善協同育人體制機制,為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加強黨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全面領導,高校黨委要對協同育人工作有更高的定位和認識,進一步加強對協同育人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同時,成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協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在頂層設計上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保駕護航。另一方面要從體制機制上突破障礙藩籬,完善相關制度,特別是要完善激勵機制,激發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是建立健全合理科學的協同育人評價體系,堅持個人業績評價和協同育人團隊建設評價相統一,重視考查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在協同育人中的作用發揮,支持、引導二者通過團隊合作提高育人實效。同時,完善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成效認定制度,將協同育人成果作為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各類考核及評價的重要指標。二是設立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工作專項經費,保障協同育人可持續發展。例如,直接設立協同育人工作津貼或者設立專門獎勵基金支持協同育人工作隊伍建設。此外,大力培養、推薦、表彰協同育人的先進典型,營造協同育人的濃厚氛圍。三是完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體系。例如,把思政課教師作為學校黨政干部隊伍的重要來源,選拔骨干教師到學生工作相關部門掛職,引導其走向日常管理服務實踐;把輔導員作為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后備人才,甚至選派優秀的輔導員在職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博士學位。

3.實現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關鍵在搭建平臺。協同育人平臺是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載體和切入點,要從戰略高度建構思政課教學、日常教育管理、科研工作“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平臺。一是搭建教學協作平臺。組建思政課教學團隊,每2位輔導員與1位思政課教師結對,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理論特長和輔導員的實踐優勢,既以思政課教師為主、輔導員為輔實施理論授課,又以輔導員為主、思政課教師為輔進行實踐教學,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中。同時,進行集體備課,按照“八個相統一”要求,深入探討、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二是搭建日常教育管理交流平臺。一方面,定期召開工作聯席會議,并且加強針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專題培訓,既可以分享協同育人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又可以加深二者對協同育人內涵和協同模式等內容的理解,增進彼此間的信息溝通,提高協同育人的聯動性和長效性。另一方面,重點建設一批思政類公眾號,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共同負責公眾號日常運營與管理,共同創造出一批網絡文化產品,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三是搭建科研合作平臺。成立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并且設立協同育人專項研究課題,支持和鼓勵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此外,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可以聯合組建科研團隊,共同開展學術研究,聯合申報各級各類相關科研項目,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水平,進而增強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闡釋力。

猜你喜歡
協同輔導員思政
創造力的“陰暗面”與“創新—保新”的協同論
提高少先隊員“四史教育”有效性 輔導員可以怎么做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向縱深推進
京津冀協同發展
高校輔導員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升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