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使命: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2021-01-28 07:26
大眾文藝 2020年20期
關鍵詞:思想大學生文化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青島 266000)

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根據高校的使命與責任,從而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出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找出大學生文化自信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癥下藥,使大學生對文化自信具有認同感。

一、高校使命: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由高校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

“高校文化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著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著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1]高等學府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核心宗旨是將文化自信貫穿于每個學生的教育過程當中,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賦予文化自信教育的責任,賦予培育社會先進人才、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使命,因此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使命、培養的目標,高校教育作為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也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現實,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吸取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思想成果。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從課程的開設到課下的宣傳培養教育大學生文化自信。

(二)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決定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過程中明確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盵2]加強四個自信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國家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課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增進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形式教授課程內容。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要牢記使命,履行黨的方針政策,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對文化進行傳播,通過系統的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堅定大學生政治使命感和責任擔當。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中國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文化自信是促進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每個民族和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本國優秀文化的影響。高校不僅要讓大學生精通專業知識,更要加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學習,深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在高校期間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上的不成熟以及知識水平的欠缺,會讓大學生的心理容易遭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而高度的文化自信,將會成為大學生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大環境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的動力源泉。因此,高校應不遺余力地將文化自信貫徹落實到高校課堂中去。引導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形成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與情懷,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理解社會,勿忘歷史,無愧今天不負明天,逐漸養成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情懷與追求。

二、高校使命: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迷失與呼喚

關于文化自信很多文獻是針對加強文化自信提出了很多學術性研究和解決方法,但是對于大學生群體怎樣加強文化自信有待深入研究。

(一)高校對大學文化自信教育的缺位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能靈活地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通常通過機械的單方面傳授知識,沒有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學生很難內化成一種文化認同,形成文化自信。學校是培養社會人才的主要陣地,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學校應當承擔起的義務與責任。目前,高校內部并沒有把文化自信細化、具體化,滲透到學校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學生形成不了良好的文化自信氛圍。在高校內,要將校園環境營造成為擁有濃厚文化自信的氛圍,例如組織校園中華文化墻,宣傳有關文化自信的橫幅標語,讓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培養文化自信。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目前高校的教育環境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同之前相比有所改觀。但現實中我們仍要思考這些問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他們認為文化是對社會發展沒有太大的實質作用,與大學生課堂所教授的專業知識相比,文化的模糊性會使大學生在樹立文化自信的時候產生障礙。另外,大學生對西方文化認識的不準確,對西方文化是通過影視資料而獲得,從而盲目地崇拜和追隨。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對于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不夠深入,沒有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下,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文化,難以形成文化自信的意識,也是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學生文化思想受西方的影響較大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加強對自己制度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的維護,對于中國的順利發展壯大,會進行遏制和干預。大學生對網絡擁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性,網絡信息相比教材知識更具直觀性,而西方意識形態正是通過網絡的途徑而進行傳播。在大學生中,有些人受到西方文化方面的影響,認為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直接阻礙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西方思想提倡多元化,正是符合大學生追求獨特的心理特質,西方利用網絡手段宣揚指導思想多元化,對大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文化輸出。大學生受物質利益的影響而追求個人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宣揚的集體主義文化背道而馳。高校作為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第一陣地,更要不斷加強文化思想的引導,用理論性和政治性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矯正崇洋心理。

三、高校使命:重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當前,高校教育應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應該重視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因為這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也是新時代誰贏時代發展的主題??梢詮囊韵氯齻€方面使高校促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

(一)高校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全面塑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傳承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更應注重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增強教師有關文化自信教育水平。使老師在不同的授課過程中都能向學生們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對高校教育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訓,加強師德師風努力構建一支理論功底過硬的教師團隊。在實施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需要全面、不中斷。全面教育不是意味著停滯不前,而是教育成果整體得到提升。加強教師團隊對中國文化的培養,并在提高教師能力的同時不斷進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使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促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國不斷發展,文化自信必將成為我們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對促進文化自信方面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對四個自信的學術專業能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挖掘豐富的文化土壤,不斷建構新的教學理解,用開闊的知識視野不斷豐富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世界是發展的,文化也是發展的,要讓學生有意識到中國的民族文化是長期繁榮的文化,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實地參觀革命文化圣地,感受英雄人物在革命年代崇高信仰和人格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師要不斷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前提是讓大學生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認知產生情感,情感不斷發展為自信,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學生自主加強文化自信

踐行高校使命,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關鍵在學生。大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不斷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豪感。高校鼓勵大學生研讀儒學經典、欣賞山水國畫、禪悟宗教經文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梢酝ㄟ^組織學生參觀各類紀念館、烈士故居以及紅色基地,加強大學生對中國革命文化的吸引力。也可以組織專家講座,對十九大文本解讀,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大學生的心靈,樹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立足現實、實事求是,做一個品行健全、樂于奉獻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好青年。除了依靠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引導外,學生可以借助社團以及課外教育不斷加強文化自信。通過舉辦古詩詞朗誦、國學經典知識大賽等社團活動,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同社團活動融合在一起。

綜上所述,高校肩負著培育高等人才的使命,高校教育也是培育人才的中心環節,要提倡把文化自信的教育落實到具體教育和科研領域,注重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任務,更要在大學生的心中樹立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對教育部門都為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協同高校和思想政治教師團隊,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思想大學生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
思想與“劍”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誰遠誰近?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