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慶陽剪紙的藝術特征

2021-01-28 10:40張保龍
錦繡·下旬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歷史淵源藝術特征

摘要:慶陽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財富,它以意念造型、物我互動、古老典雅、粗獷狂野、天然率真的藝術特征為世人所矚目?,F就其具體的特征內容予以解釋說明,以加深人們對這門古老而年輕的民間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慶陽剪紙;歷史淵源; 藝術特征

慶陽剪紙是流傳于隴東一帶由勞動人民世代口授心傳的一種古老的文化藝術形態,它是慶陽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村勞動婦女表達思想觀念、抒發個人感情的主要方式。

它萌芽于先秦,產生于漢晉。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北朝時期“對馬”“對猴”“忍冬”等團花在慶陽剪紙中早就是常見的傳統圖樣。北魏時慶陽剪紙繼續成長演變,北魏胡靈太后,歸葬其父于臨涇,“紙幡蔽道”。唐“安史之亂”時,杜甫北上靈武投奔唐肅宗時途經彭陽寫有《彭衙行》一詩,詩中說“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就是對隴東一帶剪紙招魂習俗的形象記述。元、明、清以來繼續發展盛行,二十世紀達到高峰,逐漸形成了慶陽剪紙意念造型、情意交融、古老典雅、粗獷自由、天真爛漫的獨特藝術特征。

—、意念造型的抽象藝術創作思維。和長江流域剪紙偏重于拘象形象塑造創作理念不同的是,作為黃河流域的慶陽剪紙藝術創作注重的是意象美的表現與傳達。老一輩慶陽剪紙傳承人剪紙時從不先描稿子,她們只是用牙簽或者剪刀尖兒在大紅大綠的紙張上隨意比劃一下,根據其痕跡的大體輪廓,拿著剪刀一路剪去,想到哪里剪到哪里,想到什么就剪個什么,需要什么便剪個什么,自由想象,不受程式的羈絆,中得心源,師法造化,主客一體,一氣呵成。在整個慶陽剪紙創作的過程中,始終根據內容需要來添加物象,而這些物象又統一于作品的整體創作思維之中。乍一看有時覺得毫無道理,仔細琢磨才覺得其合乎情理甚至舍此別無他法,舍此不能盡達其意。這一切意念創作的基礎其實來源于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本源哲學思想和“物我互生”的原始生存法則認知理念,樸實無華地表達本意,直接明了地闡述主旨。在思維過程中不停地剪輯表現元素,在創作過程中逐漸完善表現對象,以取得思想主題的突出完整和藝術效果完美統一,正是慶陽剪紙意念造型的獨特作用所在。

二、情景交融,創作過程中的物我互動。慶陽剪紙作品大多是有感而發的感情結晶,從紅白喜事到節日風俗,到處都會見到剪紙的影子,不離不棄地伴隨著人們的一生。這些剪紙作品,凝聚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和悲愁憂傷等多種情感元素。慶陽剪紙藝人在農閑節下剪紙時,坐在炕頭上,樹蔭下,小院中,常常一邊鉸花一邊哼唱著隴東的民歌小調,經常聽到的有《十勸郎》、《凍冰》、《剪窗花》、《推炒面》、《繡荷包》、《珍珠倒卷簾》、《清涼涼水兒》、《采花》等等,她們一邊忘情地唱著,一邊忘我地剪著,讓自己的各種情愫自由自在地在剪紙中散發著!自我天然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剪刀下,融入進了剪紙中。

三、高古典雅,原始樸素的傳統情結。中國許多民間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在慶陽剪紙中屢見不鮮,甚至有的剪紙內容中的元素符號在全國都絕無僅有。這與慶陽歷史上多民族聚居與文化融合滲透不無關系,與獨特環境下人們的文化認知與變遷密切相關。慶陽是黃河流域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是戎、羌、匈奴、鮮卑、黨項等多民族長時期的聚居繁衍地,周先祖不窋等北遷到此,數十輩人在這里教民稼穡,文啟眾智,禮化世風。所以慶陽剪紙蘊藏著豐富的多民族圖騰崇拜文化遺存就不為奇怪了,但它們最終還是歸依和融入于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等主流文化體系。儒道文化是主桿,其他文化元素遺存為枝葉,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所以蘭州大學的柯楊教授曾經說“慶陽剪紙是骨子里的典雅和古老”。慶陽作為周禮文化的輻射區,重教化,敦人倫,這些文化基因都折射在農村婦女的剪紙作品中,因為文化而典,因為禮儀而雅,委婉含蓄,有法有度。

四、粗獷豪放,個性張揚的人文氣質。慶陽剪紙藝術按風格特點分為前塬派和后山派,前塬派剪紙刀法細膩,典雅莊重,時代感強。后山派風格想象奇絕,粗獷狂野,幽默詼諧,任性大膽,其內容包羅萬象。圖騰崇拜的元素符號極為常見,龍、虎、獅、犬、蒼狼、白鹿等動物圖騰崇拜圖案,魚、蛙、蓮、人祖、人陰等生殖崇拜圖樣都是其經常運用的剪紙符號。在歷史上,慶陽人民常期與嚴酷的生存環境做著頑強不屈的斗爭,人們渴望借助于神秘而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戰勝困難,征服自然,他們就這樣用剪紙訴說著生活的艱辛困苦,用剪刀表達傳遞著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慶陽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陶復陶穴”之地,過去人們世代居住在黃土窯洞里,幾乎家家窯洞都像是民俗剪紙的展覽館,有炕花,窗花,門花,壁花,箱花,囤花等等,張弛有度,美不勝收,既是勞動人民藝術才智的充分體現,又是恢宏壯觀的黃土風情畫卷!

總體來看,慶陽剪紙的藝術特征是剪紙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的共性特點,它在形象塑造上師法造化、主客一體,其包羅萬象的文化藝術元素符號與復雜多樣的表現內容完美結合,是慶陽剪紙傳承人在充分表達自我思想感情過程中又與慶陽獨特而豐厚的歷史文化環境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王光普《隴東民俗剪紙》,遼寧美術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2]靳之林《生命之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0-120.

[3]王義 劉全寶《慶陽民間藝術之魂》,新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4]王光普《大師祁秀梅》,甘肅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辦公室,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1版.

[5]鎮原縣文化廣播影視局,鎮原縣文化館《慶陽剪紙紋樣》,陜西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張保龍?(出生年月:1976.03.10?),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甘肅省鎮原縣太平鎮柳咀村,學歷:大學?,職??? 稱:館員,研究方向:群文.

(鎮原縣文化館?甘肅?慶陽?745000)

猜你喜歡
歷史淵源藝術特征
高州民歌源流考
鳳陽鳳畫藝術特色研究
中國三弦與日本三味線的歷史淵源探究
廣西賀州過山瑤尖頭頭飾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漢語言文字的藝術特性與創新設計
淺談東海呂劇
電影《煎餅俠》的大眾藝術美學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