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戲劇三角形”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運用

2021-01-28 06:10李秀燕李英廣
錦繡·上旬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家庭教育指導親子關系

李秀燕 李英廣

摘要:卡普曼“戲劇三角形”是人與人之間最普遍的關系模式,把它運用到家庭教育指導中,可以快捷地找到父母和孩子在三角形中的站位,清晰地看到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從而找到不良親子關系的根源,有針對性地給予家長指導,讓家長從自身的角色定位開始,擔負起不良親子關系的責任,做一個有創造力的行動者,從而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以便于順利開展有效的親子教育。

關鍵詞: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戲劇三角形”;家庭教育指導;親子關系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校聯合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家校聯合的過程中,大部分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的家庭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父母能指出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列數自己為人父母所做出的犧牲奉獻,抱怨孩子的不懂事,伴侶的不體貼等等,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需要,意識不到自己停滯不前的抱怨;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方式報恩短抱怨長。父母和孩子處在一種互相指責抱怨而又不離不棄的關系中。這些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的家庭陷入了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的心理游戲中。

要對陷入了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的心理游戲的家庭進行指導,首先要了解卡其曼“戲劇三角形”

1.什么是卡普曼“戲劇三角形”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戲?。菏芎φ?迫害者-拯救者。其中“受害者”指受傷的懷疑自己的依賴別人的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停滯不前的抱怨者?!捌群φ摺敝竾揽?、批評指責者和不耐煩的嘲諷者;“拯救者”指慷慨的救濟者、犧牲奉獻、尋求解決和“有知識”的驅策者;并且每一種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這三個角色相互轉換,互相操縱,相互依賴,并對此感到厭倦,深感疲勞,深陷其中,卻又無可奈何。

2.卡其曼“戲劇三角形”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作用

2.1將卡普曼“戲劇三角形”應用在家庭教育指導中,可以快捷地找到不良親子關系的根源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親子關系,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會產生不良的親子關系,無論怎樣的不良親子關系,他們歸根結底都走不出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總是在“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之間不斷地切換,無論切換成哪一個角色,它都是身份角色的越界問題,相互干擾、相互依賴,簡直就是生命的糾纏共同體。這就是不良親子關系的根源。

李凡,男,寄宿制學校七年級新生,吃飯和住宿都不適應, 李凡以各種癥狀---肚子疼、胃疼、嘔吐、腳疼等為理由,打電話回家,在家和他媽媽斗爭,直到他爸爸接到他媽媽的電話,從打工的地方趕了回來,硬生生地把他送到了學校。

這個故事中李凡首先作為適應能力差、依賴父母的“受害者”回到家庭,影響了媽媽和爸爸的工作。其次,李凡的爸爸、媽媽作為“拯救者”忽視了李凡不適應學校生活的事實,硬生生地把李凡送回了學校,他們的所做影響了李凡的生活,同時也成了李凡眼里不耐煩的“迫害者”。在生活中這些角色的不斷切換,就導致了不良的親子關系。

所以說,把卡普曼“戲劇三角形”運用在家庭教育指導中,明晰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站位 ,就能快速找到不良親子關系的根源所在——身份邊界不清。

2.2把卡普曼“戲劇三角形”運用到家庭教育指導中,可以讓父母和孩子認識到在不良親子關系中的痛苦,并做出改變的決定

我們用李凡的故事案例來做一下分析。首先看李爸這個角色。當聽說李凡不去上學的時候,他特意從打工的地方回到家,硬生生地用武力讓李凡回到了學校,此時的他是“有知識”的“拯救者”。他為了這個家,常年在外打工掙錢,而李凡滿心的抱怨、逆反、不去上學,李媽也埋怨他對兒子的武力解決,此時他是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受害者”。他用武力操縱著李凡,同時又被李媽操縱著。但是無論哪一種角色,他都是痛苦的。

其次看李媽這個角色。但凡接到兒子電話,她就到學校幫李凡處理事情。李凡不去學校,她就用盡所有方法想讓李凡回到學校,此時的她就是慷慨的救濟者、犧牲奉獻的“拯救者”;當李凡把在寄宿制學校里的所有的不痛快都發泄到她身上,和她打起來的時候,李爸責怪她沒把孩子教育好的時候,她又是個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受害者”。當她看到李凡無理取鬧,怎么都不去學校的時候,指責、謾罵李凡時,她又是批評指責者和不耐煩的嘲諷者。同時她是個被李凡操縱的人,也是個操縱李爸的人。但是無論哪一種角色,李媽都是痛苦的。

最后看李凡這個角色。李凡到了寄宿制學校后,不會整理自己的書桌和床鋪,遭到同學的嘲弄,此時的他是受傷的懷疑自己的“受害者”。當他不去上學,把自己留在家里和爸媽斗爭的時候,他就是依賴別人的停滯不前的“受害者”。當他用生病的方式把因為他而關系緊張的爸媽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又是犧牲奉獻的“有知識”的“拯救者”。同時他還是操縱爸爸的“操縱者”,不過無論哪一種角色,李凡也是痛苦的。

運用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分析不良的親子關系, 得出結論:父母和孩子總是在互相操縱,相互依賴,并對此感到厭倦,深感疲勞,深陷其中,卻又無可奈何。

心理學上有個黃金法則“誰痛苦,誰改變”,當父母和孩子在不良的親子關系中意識到痛苦了,就為下一步的家庭教育指導做好了鋪墊。

3.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的運用方法和策略

3.1運用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和父母一起分析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的問題,找到不良親子關系的根源,認識到父母和孩子都是痛苦的。同時告訴父母重復以前的做法只能得到舊的結果,引導父母去做出愿意改變的決定。

3.2在“戲劇三角形”的旁邊畫出了另一個三角形,這是秋文境界的李文超老師和徐秋秋老師在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的基礎上延伸出的一個“策略三角形”。這個三角里也有三個角色:責任者,行動者、創造者。他們是相互推動的,無論是哪種角色都會帶動其它兩個角色,最終形成良性的循環。在這個“策略三角形”中每一個人都會得到成長、都會享受行動的快樂和獲得創造的精彩。

3.3督促“責任者”站位的父母 在生活中做出有效的行動,在親子關系中去改變自我,學會做好自己的事,尊重別人的事,用父母好的行為去帶動孩子的行為,父母和孩子作為親子關系的雙方,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從而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并順利開展有效的親子教育。

4.結束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家教為本;家教大計,關系為本。所以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時候,首先要指導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指導親子關系就用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理論模型,它是家庭教育指導的速查手冊,是指導家庭教育的萬靈丹。

參考文獻

[1][美]斯蒂夫·卡普曼 《人間無游戲》2017-9-1,?譯者:?田寶?/?張思雪?/?田盈雪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卡普曼三角形 》作者:Annabixin,來源:簡書

[3]聽海??新浪博客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迫害者、拯救者、犧牲者》

[4]?Coach8?教練吧???《卡普曼戲劇三角形(引導、教練與心理咨詢工具)》

[5]秋文境界? ?《NLP心理實操技能》

猜你喜歡
家庭教育指導親子關系
淺談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如何發揮政府職能
我國家庭教育指導對象群體的新特點
網絡環境下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初探
家庭教育指導中的問題、成因及對策
共享“心靈之約”
微信朋友圈中大學生屏蔽父母現象探析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親子關系解讀
親子舞蹈特定價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親子規則認定
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