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無眠”觀照古詩詞中的綿綿情思

2021-02-12 00:24黃雪霞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 2021年11期
關鍵詞:望月梧桐群文

黃雪霞

古代文人時常會在古詩詞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生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也常常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情,卻無法有更加深刻的體悟。對此,筆者嘗試結合人類一般的生活經驗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從夜半聽音、夤夜覺寒、更深見月三個方面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綿綿情思。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出自張九齡《望月懷遠》)、“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出自盧仝《有所思》)、“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出自范仲淹《蘇幕遮·懷舊》)……或是思鄉,或是懷人,古詩詞中的夜晚浸潤了文人的諸多愁緒。

古詩詞多以含蓄見長,而人的情感又比較抽象。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一方面又要引導他們體會作品中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讓他們體會到作品中的情感呢?

通過研究,筆者發現,從古至今,人們大抵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擊壤歌》),吃飽睡足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所謂“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吃洋參,不如睡五更”,諸多俗語都說明了睡眠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數時候,勞累了一天的人隨著夜色的加深會進入熟睡狀態,對月影的高低、蛩聲的強弱往往渾然無覺。假若夜闌人靜,有人卻知道月是尚掛中天還是沉沉西斜,寒蛩是始唱還是暫歇,那只能說明他還沒有入睡。

在眾人擁衾酣眠之時,他為何獨自無眠呢?當然是為“情”所困了!一些文人往往會借此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因此,筆者以“無眠”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品讀了以下三類古詩詞:

(一)夜半聽音類

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逼鋵?,適合酣眠的又何止春夜呢?寒冷的秋夜、冬夜也能讓人臥榻安眠。若按時間段來看,深夜至破曉的這一段時間,人們往往都已經熟睡。

所謂“大睡如小死”,熟睡中的人們通常是不會聽到外界的聲音的。既然無法聽見洪亮的聲音,那么對細微的聲音更是無從感知了。倘若有人在夜深人靜之時依然能聽見外界細微的聲音,那就說明他并未入眠。

比如,李煜的《搗練子令·深院靜》: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解析]:詞中的“寒砧”指的是搗衣的砧聲。

古代的衣服多是用生絲生麻制成的,剛制好的時候材質粗硬,必須放到砧石上用棒槌反復捶打才會變得柔軟熨貼,穿在身上才會感到舒適。女子們白天多忙于操持家務,晚上才有空閑為家人準備衣物,再加上搗衣對光線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她們大多會選擇在寒冬來臨之前的秋夜搗衣。

“斷續寒砧斷續風”,即秋風把砧聲斷斷續續地傳遞過來。在漫漫長夜里,主人公聽到了時斷時續的砧聲,思念家人,更難以入睡。這首詞刻畫了一個輾轉難寐、愁思滿懷的旅人形象。

又如,張仲素的《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壁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解析]:如果說砧杵之聲是比較響亮的,可以被秋夜的涼風傳遞到很遠的地方去,那么漏聲、蟲聲則輕了許多。在這首詩中,主人公一夜未眠,聽到了漏聲丁丁、蟲鳴陣陣,更加思念遠在他鄉的征人。

此外,溫庭筠在《更漏子·玉爐香》中寫的“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秋雨打梧桐聲亦有此種效果。

(二)夤夜覺寒類

進入睡眠狀態后,機體就無法很好地感知外界的變化。三更半夜,人如果能察覺氣溫的變化,說明他并未進入熟睡狀態。

比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解析]:在詩歌中,女主人公居于高墻厚壁的深宮,臥于珠簾低垂的床榻之上,涼風冷露俱被隔絕在外,她本可一夜酣眠??墒?,熏籠在側,她依然覺得簾外霜寒,可見她滿懷愁緒,無法入睡。

又如,王安石的《葛溪驛》: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解析]:頸聯“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不過是主人公感覺到寒冷,從夢中驚醒了。秋夜的“風露”讓他感受到了切膚的寒意。那么,他為什么對寒意那么敏感呢?因為他思家心切、愁緒縈懷,睡得不夠踏實。

此外,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納蘭性德的《于中好》中有“冷露無聲夜欲闌,棲鴉不定朔風寒”,兩句詩都寫了“風”“露”之寒,都從側面表明了主人公被愁緒縈繞,無法入眠。

(三)更深見月類

別人都睡著了,偏偏有人知道月的陰晴圓缺,說明他在深夜并未入眠。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

1.室中見月

以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朱淑真的《秋夜》為例。

蝶戀花

【宋】晏 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解析]:西風蕭颯,更深露重,“羅幕輕寒”,在這個極其適合酣眠的冬夜,女主人公卻能目及燕之雙飛,明了菊之含煙、蘭之帶露,知曉明月一夜朗照,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仍穿入朱戶。詞中未著“無眠”二 字,卻寫了一位輾轉不成眠的女子。她上樓遠眺,看到了種種景象。所謂“見井思鄉,望月懷人”,她目及月光,不由自主地開始思念遠方的人,偏偏這明月還非要由夜至曉穿入朱戶來勾起她的相思之情,可真不懂得體恤人!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解析]:從標題《秋夜》及“鋪床涼滿梧桐月”可 知,此時是秋季。秋氣“清”“涼”,按理說也是適合安眠的,主人公卻只能“剪燭”熬到“三更”才去“鋪床”,可見她心事重重無法安眠。最苦的是“鋪床”時依然與勾惹思緒的月光“不期而遇”:低頭鋪床,見到了從梧桐枝葉間漏下來的月光。如果人躺到床上,又會看到怎樣的月色呢?都是“月不沒,思不止”,她今晚一定會輾轉不得眠了。

2.戶外望月

以杜甫的《月夜》、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為例。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解析]:這兩首詩都寫了霧濕云鬟、夜露滋衣等細節,可知夜色已深,主人公仍在望月。

詩人不僅在室內望月,還被這美妙的月色吸引,到室外遠眺。在眺望的過程中,他們都沒有察覺時光的流逝,以致很長時間之后才發現發鬢、衣服都已經被霧氣弄濕了。

更深露重,萬物皆已入睡,為何他們卻要望月呢?與其說他們被月色吸引,還不如說他們是受“相 思”所困,通過望月以求慰藉。

可見,夜半聞漏、感涼、知霜、見月等皆緣于“未眠”!

如果說深冬冷露的夜晚,砧聲、蛩鳴會不期入耳,霜露之寒會逐風欺進,人們哪怕臥于床榻之上也能感知其存在,那么東升西落的月兒,就不是安臥于榻上能隨時可見的了。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出自朱淑真的《秋夜》)、“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這兩首詩中的月色或可于床上見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出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砧上之月,必須是在戶外才能見到的?!跋沆F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出自杜甫《月夜》)、“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出自張九齡《望月懷遠》)兩句詩則描述了人們由室內至戶外望月的過程。恰當好眠之時,詩人越是不懼霜露之寒重到戶外望月,越是顯出其內心的愁思之重。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將此類古詩詞整合起來,引導學生閱讀群文,讓群文成為豐富他們情感體驗的工具,充分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滋養其內心世界。

本文系 2020 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思政課滲透于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立項編號:QJYKT2020-13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

猜你喜歡
望月梧桐群文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梧桐媽媽有辦法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品詩賞詞
以“一”融“多”:多維度拓展群文閱讀時空
以“一”融“多”:多維度拓展群文閱讀時空
望月懷遠
梧桐樹下
梧桐
守得云開望月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