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線鎮痛系統輔助多學科協作術后鎮痛管理的臨床應用*

2021-02-24 07:09張世焱劉文均張麗明趙培培秦方東余麗霞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1年3期
關鍵詞:麻醉科報警無線

張世焱,劉文均△,張麗明,趙培培,秦方東,熊 靜,余麗霞,鄭 琴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人民醫院:1.麻醉科;2.護理部,重慶 400800

術后鎮痛是加速康復外科措施中的關鍵環節與核心要素,也是舒適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醫療質量[1]。盡管在臨床工作中不斷開發出新的鎮痛藥物、技術和管理模式,但是圍術期鎮痛效果仍不盡人意。國內外調查顯示,手術患者中有40%~60%存在術后中、重度疼痛[2]。然而,鎮痛管理中影響鎮痛效果的核心要素為管理缺乏規范化模式,以及醫患、醫務人員之間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和響應。因此,優化術后鎮痛管理模式對提高術后鎮痛效果有益[3]。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是以麻醉科醫生為核心、病房醫生與護士等為一體而組建的系統化鎮痛管理體系[4],其提高了鎮痛安全性與有效性,但是仍存在評估不及時、服務被動等不足。無線鎮痛管理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結合人工智能運算,具有遠程監控、智能報警、智能分析與評估等功能,能夠實現術后鎮痛過程的實時、動態監管,對存在的問題可以主動、及時處理[5]。本研究主要對無線鎮痛系統在輔助多學科協作術后鎮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取得患者及家屬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本院2019年6-9月術后實施鎮痛的49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1)不愿意配合本研究的患者;(2)年齡<14歲的患者;(3)認知功能障礙、低意識狀態等不能夠配合疼痛評分的患者。對照組采集6-7月采用單純醫務人員訪視的術后自控鎮痛管理模式進行鎮痛管理的患者240例,男女比例為0.57∶1.00,平均年齡(48.6±19.9)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4.1±4.3)kg/m2;觀察組采集8-9月術后應用無線鎮痛系統輔助進行鎮痛管理的患者254例,男女比例為0.55∶1.00,平均年齡(48.4±18.6)歲,平均BMI(24.1±3.7)kg/m2。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035、t=0.12、t=0.00,P>0.05)。兩組患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心功能分級、既往手術史、手術分類來源、麻醉方式、手術時間、出血量等手術基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組別n麻醉方式(n)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復合麻醉手術時間(x±s,min)觀察組25410297748163±85對照組24086841159167±81t3.920 0.509P0.270>0.05

1.2管理方法 根據術前評估患者對鎮痛的需求,按照手術類型、手術時間、術前手術部位疼痛、ASA分級、合并術后慢性疼痛高危風險等因素確定術后鎮痛方案,以靜脈自控鎮痛為主,配方:舒芬太尼1~2 μg/kg+甲氧氯普胺20 mg+0.9%氯化鈉注射液配到100 mL。參數設定:首次量3 mL,持續量2~3 mL/h,單次患者自控鎮痛(PCA)1~2 mL,鎖定時間15 min。兩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前20 min連接鎮痛泵開始輸注,術畢送入麻醉復蘇室監測蘇醒,達標后送回病房。

1.2.1對照組 術前由主管麻醉醫生和手術室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鎮痛泵應用方法、注意要點及如何采用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評分)對鎮痛效果評價的講解,VAS評分法為0~10分,0分:無痛;1~3分:輕微疼痛可忍受;4~6分:影響睡眠,但疼痛尚能忍受;7~10分:無法入睡,疼痛難忍。分別對應輕、中、重度疼痛,指導患者有輕微疼痛時即可開始按PCA鍵。麻醉科醫務人員每天隨訪2次、病房護士4次定時規律查房評估;若患者出現影響睡眠的疼痛且自己按PCA鍵處理無緩解或出現惡心嘔吐、嗜睡、頭暈等不良反應時,病房護士通知麻醉醫生查看、進行鎮痛參數調整,并記錄處理情況在鎮痛訪視單中。

1.2.2觀察組 按對照組相同方法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講解。麻醉科醫務人員每天隨訪1次、病房護士1次查房評估;同時鎮痛管理專職護士根據中央監控站對鎮痛泵實施實時監控,若出現剩余藥量、管路堵塞、鎮痛不足及鎮痛欠佳報警 (鎮痛不足:單個鎖定時間15 min內有3次無效PCA;鎮痛欠佳:1 h內達4次有效PCA),以及重度疼痛(VAS≥7分)發生的情況時鎮痛管理專職護士應主動、及時進行隨訪并報告麻醉科值班醫生處理,并將信息記錄于無線鎮痛管理系統保存。

1.3觀察指標 (1)患者中、重度疼痛(VAS≥4分)發生率;(2)患者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發生情況;(3)患者綜合滿意率(鎮痛效果、響應及時性)。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中、重度疼痛、惡心嘔吐、頭暈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鎮痛綜合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重度疼痛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滿意率比較(%)

3 討 論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促進了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的轉變,要求麻醉醫生關注患者從術中安全向術后康復延伸,尤其是術后患者的遠期預后,這就需要麻醉醫生更多參與患者術后的診療與管理。術后鎮痛為麻醉醫生介入術后患者管理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因為術后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需要緊急處理的急性疼痛,如果處置不當,將導致強烈應激、過度炎性反應、早期活動困難,從生理及心理2個方面影響患者的內分泌、呼吸、循環系統及胃腸道等功能恢復,進而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因此,麻醉醫生作為掌握鎮痛技術與鎮痛藥物使用的核心團隊,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自然成為麻醉科醫生的職責與使命[6]。為促進術后患者康復,如何對患者施行多模式、分層鎮痛,改善術后鎮痛質量,減輕術后急性疼痛,降低患者的手術應激反應和炎性反應,提高工作效率[7-10],是目前麻醉科醫生、外科醫生、護理團隊等多學科共同關注和研究的熱門問題。

無線鎮痛系統是近年來利用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運算研發的新型獨立組網運行的,由鎮痛輸注裝置、一次性專用儲藥盒、路由器與中央監測臺組成的鎮痛管理系統,通過實時傳輸鎮痛泵運行參數、報警類型和PCA按壓情況、評價等信息并記錄在中央監測臺,建立的鎮痛管理信息數據庫,實現了鎮痛管理的精確輸注、遠程監控、信息化及智能分析;同時,與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手術麻醉系統等信息系統連接,將患者的床位變化等基本信息同步到監測臺,做到了鎮痛泵隨患者走,醫務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實現對運行中的鎮痛泵進行統一管理,從而有助于提升多學科鎮痛管理團隊的工作效率。無線鎮痛管理系統通過智能分析各種報警反饋,作出鎮痛過度、鎮痛不足、惡心嘔吐、頭暈等可能的不良事件報警警示。中央鎮痛監測臺鎮痛泵管理系統可以對終端報警分色預警,通過紅色、黃色、綠色報警顏色分類,按照風險程度由高到低對鎮痛過度、鎮痛不足、管路阻塞、剩余量提醒等進行分色提示及聲音報警。鎮痛管理核心成員麻醉科鎮痛管理專職護士和值班醫生可通過中央管理站或手機端移動查房軟件及早發現問題、辨識危急程度,提高響應效率,同時輸注裝置去除了床邊報警聲音,以降低對患者的干擾[11-13]。麻醉科鎮痛管理專職護士監測到或者接到報警信息后應主動訪視患者鎮痛情況,并將結果匯報麻醉科值班醫生,然后麻醉醫生根據結果對鎮痛藥物輸注劑量進行調整,對嘔吐等進行處理,提高鎮痛管理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多學科聯合、醫務人員高頻次(每天固定6次)床旁隨訪鎮痛管理比較,應用無線鎮痛管理系統輔助鎮痛管理有效、切實可行,同時減少了醫務人員床旁隨訪工作量,降低了對患者休息的干擾,明顯提升了患者滿意率,倡導其作為多學科鎮痛管理的重要輔助手段,展示了麻醉科在規范化訪視、信息化管理基礎上主動服務的價值,同時充分體現并使患者感受到麻醉科人性化服務內涵的學科品牌。

綜上所述,無線鎮痛系統可以在醫護人員低頻次床旁訪視時通過智能分析、網絡反饋報警信息幫助醫院實現有效、高質量、集中統一的鎮痛管理,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其對腫瘤、慢性疼痛等可居家鎮痛治療的患者也有重要臨床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麻醉科報警無線
麻醉科特色教學查房模式探討
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醫師術前訪視
麻醉科住院醫師在疼痛科輪轉期間臨床教學實踐與探索
《無線互聯科技》征稿詞(2021)
無線追蹤3
基于ARM的無線WiFi插排的設計
一種PP型無線供電系統的分析
LKD2-HS型列控中心驅采不一致報警處理
2015款奔馳E180車安全氣囊報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