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公共服務動機本土化研究

2021-03-02 01:18梅芳雪黃馨平毛中晗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本土化

梅芳雪 黃馨平 毛中晗

【摘? 要】公共服務動機理論興起于西方國家政府面臨“信任危機”的現實背景和公共選擇理論中“經濟人”假設無法解釋為何勤奮工作、默默奉獻和甘于自我犧牲的“有原則的代表”人的存在的理論背景,其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影響的研究中還缺少系統的分析?;诖?,論文分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價值觀作為前因變量,對公共服務動機產生的影響,希望對未來公共服務動機本土化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Abstract】The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emerged i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at western governments are facing the "trust crisis"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at the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can not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with "principled representation" who work diligently, give silently, and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hemselves, 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civil servant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values contain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tecedent variables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公共服務動機;本土化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loc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D630?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1-0146-02

1 公共服務動機產生的背景

現實背景:20世紀70年代,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猛烈沖擊,美國失業率增加,收入減少導致大量民眾生活陷入困境,政府信任度受到威脅,形象大打折扣。為了有效應對聯邦公務員的“勝任危機”,西方國家聯邦政府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面臨一個重要的挑戰:招聘優秀且適合的人才并使其長久地留在公共部門。

理論背景:“經濟人”假設與公共部門工作人員所體現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服務為公”等公共服務動機特征相矛盾。為了彌補這一假說的不足,有學者提出了公共服務動機?!敖洕恕奔僭O主張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務動機倡導將公共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因此,許多學者對“經濟人”假設在公共部門中的使用提出了質疑,主張將公共服務動機作為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此后公共服務動機便成為公共管理領域的新興熱點。

2 公共服務動機的概念、結構

Perry和Wise在《公共服務動機基礎》中提出:公共服務動機是人們渴望消除或滿足的一種心理需求,并將公共服務動機定義為“個人對公共機構重要或特有目標作出敏感反應的心理傾向”。Perry(1990)將公共服務動機劃分為三類:理性動機、規范動機、情感動機。其中,理性動機指的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規范動機是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對規范(規章制度)的服從;情感動機主要涉及同情心。此后,Perry又將公共服務動機分解為四個維度:渴望參與政策制定、對公共利益的承諾、同情心、自我犧牲。

3 公共服務動機的前因變量

深入研究公共服務動機的前因變量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個人公共服務動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集中在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因素——個體特征、組織環境。

3.1 個體特征因素

早期的研究者集中探討了人口統計學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可以總結出學者比較關注的是個體特征與組織特征。個體特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Perry(1997)研究了社會歷史環境,包括父母、宗教、專業化身份、政治意識等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1999年Naff對公務員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得出結論:性別與學歷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比較明顯。Kilkon(2013)研究發現,和傾向于就職私營部門的學生比較而言,女生表現出更高的公共服務精神。中國學者在對個人公共服務動機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得出不同結論,男性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維度比女性高,家庭背景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3.2 組織環境因素

組織特征主要包括組織環境、考核制度、激勵制度、工作承諾等。學界對組織環境作用于行為動機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討論,但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結論。Moynihan(2007)研究組織文化、制度、工作環境、員工狀態等,系統分析了個人特征、角色狀態、員工組織知覺、領導與成員關系與工作特征對公共服務動機及其維度的影響。中國學者李鋒、王浦劬、李小華的研究整體上結論一致,對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已經達成共識:公共部門的組織文化、特質等都會影響到組織中個體的公共服務動機水平,并驗證了國外學者提出的“人—組織”相互匹配和吸引,即公共部門的公共性能夠吸引高公共服務動機的人員進入。

4 中國傳統文化與公共服務動機的內在關系

中國學術界對于影響公共服務動機的因素研究不夠,涉及倫理和美德教育、優秀的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宗教信仰、社會風氣等對公共服務動機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部分重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的影響。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孔子提出了圍繞“仁”展開的思想學說,并將“仁”與政治融合,發展成“仁政說”,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愛”是與眾不同的差序之愛,即開始于對有血緣關系和對家庭的愛,而后經過穩定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有差別的另類的愛?!叭省毙纬傻牟钚蚋窬质构卜盏姆秶絹碓姜M窄,“仁”的差序之愛對公共服務動機產生些許影響,使得公共服務的范圍變得狹隘,這就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如何將差序之愛的“仁”轉化為兼愛的“仁”。

孔子提出了“禮”的概念,其內涵類似于當今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希望通過克己和遵循禮儀規范,即“克己復禮”來恢復社會制度,并制定適當的社會道德規章制度,教化人們做事情要遵循基本的道德規范?!岸Y”具有利他性,具有公共利益承諾的特征,同時,“禮”的合宜性規定要求人們從理性的角度做事,不僅維護個人利益,更要為他人利益承擔一定的責任。

儒家思想的另一個重要范疇是“義”,將“義”融入行為主體的性格特征,把道德文明的基因深深地植入人們的心中,強調主觀性和實用性,并將“義”的抽象價值原則運用于個人日常生活的行為中,使道德行為空間得以擴展。儒學思想家認為,“義”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價值取向,也是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重要前提,屬于實踐中的道德范疇的體現。

“和”對我國公共服務動機理念形成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價值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該思想提倡遵循自然規律是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必然要求。將這種思想觀點運用于社會倫理中時主要指的是協調與合作,將其應用于公共管理體系中則是倡導雙贏、和平共處。中國人的求“和”的動機實質是一種功利主義,強調功利最大化的原則,旨在各方利益之間尋求利益共識,以使整體利益最大化,力求達到雙方互利共贏局面。但尋求“和”的過程中雙方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放棄某些私人利益,亦是“自我犧牲”的成分。由此看來,我國關于“和”的解釋與西方公共服務動機中自我犧牲維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集體主義”精神是中國傳統價值取向區別于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的顯著表現。我國“集體主義”指的是集體中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并接受的價值取向,是集體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綜合與反映,是集體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社會實踐基礎上達成的共識。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基本要求,以互利共贏、公平正義為基礎,以愛國奉獻為價值取向,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先進理念。

“官本位”思想是中國封建專制文化的組成部分,主要服務于官僚集權制,是封建官僚制度在意識形態上的體現,是與現代公共服務價值取向相反的部分?!肮俦疚弧毙纬梢宰龉贋樽鸬幕纠砟?,完全背棄了從政為民的初衷。做官成為古代人擺脫貧困和底層的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這種意識形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亟需摒棄的部分。

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主流思想從古至今都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存在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幫助人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公共服務動機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如“仁”“禮”“義”“集體主義”,以及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官本位”會對公共服務動機的發展有阻礙作用。

5 結語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文化熏陶和教育下,我國公務員深受主流思想:“仁”“禮”“義”“集體主義”“官本位”的影響。以上幾種中國傳統主流價值觀均對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雖然中國學者在測量中國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時對Perry的測量表格進行一些基于本土文化的變動,但仍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未來測量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時,應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內涵,以便更好地在我國開展本土化運用。

【參考文獻】

【1】Perry.J.L,Wise.L.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50(3):367.

【2】王亞華,舒全峰.中國鄉村治理中的領導力與公共服務動機[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8(05):23-31.

【3】葛蕾蕾.公共服務動機對公務員績效的影響——個人-組織匹配的調節作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6(03):139-144.

猜你喜歡
中國傳統文化本土化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
論法律賦能診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評《嘀哩嘀哩》兼及奧爾夫教學法“本土化”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