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保護視域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2021-03-05 03:59吳志鋒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1年48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協同發展環境保護

吳志鋒

摘要:為了應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式變化,創造出各區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支撐我國未來經濟持續增長,各區域紛紛打開格局,抓住時代機遇,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推進綠色發展,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同時以創新創業為引領,使東部沿海一帶發達地區,積極發揮龍頭作用,創新研發和應用新技術,中西部地區要緊跟東部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全力推進體制改革創新,加強科學化建設,科學布局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使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穩步推進區域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環境保護;區域經濟發展;協同發展

以往計劃經濟為了追求發展,興建了大量的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并且產業分布不平衡,東部地區在這一時期實現了快速發展,躋身為發達地區,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相對經濟發展滯后。隨著經濟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程度不斷加劇,引發了溫室效應、霧霾、酸雨、水土流失、沙塵暴、固體廢棄物堆積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質量,人們開始在經濟發展中反思,推進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以恢復和保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環境保護視域下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現狀

1.1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歷史

我國是農業和生產制造大國,土地幅員遼闊、水土資源豐富、地勢西高東低,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按地區劃分為四大區域,分別為東北、東部、西部、中部。受計劃經濟歷史遺留問題影響,雖然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了市場經濟,但是以往為了追求經濟快速發展,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非常大,縱觀西南地區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現狀,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仍然比較嚴重,直接和間接影響依舊存在。

1.2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不平衡原因

究其原因,是中西部地區為了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不斷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的高經濟產業,而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達居民對環境質量要求高,環境保護力度大,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生產的力度大,也易于推進產業轉移,使得大量的高污染和耗能的企業被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3年間,2017年的中部地區廢水排放總量就比2004年增長了38%,西部地區增長了57%,2017年西部地區的SO2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2.3%,固體廢棄物產生量是2004年的3.6倍,占全國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的35%。

1.3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現狀

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雖然經濟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不得不承擔能源耗竭和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不良后果。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還不僅于此,一系列的環境破壞還出現了諸多惡性循環的問題。例如:由于我國具有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中西部地區在地勢上處于東部發達地區生態上游,這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跨界污染問題,使中西部生態環境污染再次蔓延到東部發達地區,而東部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看似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實則又出現了新的長期污染惡性循環。由于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效果不佳,加大了全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難度,且各地方政府間存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關系,在跨界污染治理力度上也大打折扣,缺乏污染沿線城市的統一合作治理,使環境保護治標不治本,不但造成了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費,也威脅到各區域的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阻礙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整體進度。

2.推進綠色發展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

針對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還應在相關政策的指導和約束下,推進綠色發展,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最大程度降低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這樣才能夠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推進全國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1綠色發展主要措施

2.1.1打造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

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要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將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以綠色發展為原則,發展為綠色環保、低碳減排、循環節能的可持續發展經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摒棄計劃經濟下,犧牲環境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觀念,樹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綠色經濟新發展觀,應用高效環保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取代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產業升級,恢復和重建飽受污染的水資源、空氣、土壤等生態環境。

2.1.2發展綠色產業

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減少自然資源投入、降低廢棄物產生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以培育出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新型經濟增長點。應結合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人均產出水平低的實際情況,科學控制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著力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矛盾沖突問題,打造高質量和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新體系。借助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中原材料工業占比高的傳統產業優勢,提高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速度,重點培育文化旅游、循環農業、通道物流、中醫中藥等綠色生態產業,推進西部地區的綠色發展。

2.1.3發展綠色技術

要大力發展綠色技術,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減少資源和能源投入,進而從源頭上減少環境污染。區域經濟發展創新效率具有空間關聯性、集聚效應等特點,應完善綠色技術市場環境機制,擴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性,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覆蓋率和影響力,優化傳統和新興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綠色技術創新效率。雖然環境保護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是仍不能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放松對環境保護的警惕,應以長遠的發展眼光看待發展綠色技術的環境政策,以綠色技術恢復和重建生態環境,樹立解決西部區域水生態失調、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沙塵暴、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生物多元性面臨喪失、工業和生活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的長遠目標。

2.2綜合治理跨界污染問題

針對跨界污染問題,要以長遠的發展眼光對待,加強各城市間的合作治理,打造跨區域和跨流域的共同治理機制,加大對全流域環境污染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開展上下游生態環境的共建共治。針對歷史遺留的污染轉移問題,要多舉措綜合治理,以區際公平、權責對等、試點先行、分步推進的科學化治理原則,不斷完善中西部和東部發達地區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以推進各區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以創新創業為引領,推進區域經濟新發展

3.1加強新舊能動轉換

信息時代與復興征程新時期,要想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高效高質量的發展目標,必須以創新創業為引領,加強新舊能動的轉換,才能夠推進區域經濟進步式發展,走出發展困境和瓶頸。要加快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新理念、技術、方法等,圍繞主流綠色發展,創造區域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解決傳統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等問題,在一帶一路、科學發展觀等國家政策和指導下,創新區域經濟發展思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創業為引領,為協同發展謀求新路子,以推進區域人口、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資源、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

3.2因地制宜協同發展

四大區域要在國家政策的宏觀指導下,抓住時代機遇,積極響應和參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互補優勢,結合自身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優化產業布局和資源開發利用,圍繞協同發展這一基礎原則,結合區域特色和優勢,因地制宜的創新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以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的科學區域板塊布局,明確各區域協同發展思路,進而在統一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調控下,形成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經濟互聯互動、優勢互補互促、統一協同發展的新局勢,推進區域經濟新發展。

3.3創新東部沿海一帶發達地區高新技術

東部沿海一帶發達地區,要積極發揮龍頭帶領作用,充分依托其城市現代化建設水平高、科技和人才力量雄厚、資金充沛、交通發達、開放程度高的發展優勢,以自身的高能力加快新技術的研發,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重點加快發展新型信息和綠色產業。在思想上創新、在行動上高效、在貢獻上積極,進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快速的融入到全球產業價值鏈中,推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整體效率,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東部發達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仍需與時俱進革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以長遠的發展眼光,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而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以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新技術取代環境污染嚴重的舊技術,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活動開展的約束前提,進而恢復以往遭受破壞嚴重的生態環境,推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3.4加快中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中西部地區要緊跟東部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全力推進體制改革創新,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效率,以協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創新出經濟發展新功能,在協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區域經濟的高效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重點加大內陸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力度,充分發揮制造業根基雄厚的優勢,振興制造業,以市場經濟的科學化調整,推進優勢型經濟發展。同時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專業化、規?;?、機械化水平,以現代化糧食生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借助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優勢,在國家給予人力、物力、財力大力扶持下,抓住時代機遇,加快中西部內陸地區的基礎社會建設,提高中西部地區發達水平,夯實其雄厚的發展實力基礎,進而將中西部地區打造成能源材料、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綜合交通樞紐等均處于領先水平的現代化發展基地。中西部內陸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結合自身基礎情況,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加快高新科技研發,以提高自身創新創業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實現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與沿海地區的協同發展,以提高整體發展進度。

3.5科學布局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

要想實現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必須科學布局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產業結構,以減少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產能失調等不利影響,綜合考慮空間規劃布局、產業綠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資源開發利用率、環境保護現狀等方面因素,以統一宏觀調控的原則,持續、穩定、協同的全方位推動各地區間的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夠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統籌機制的約束下,科學調整區域經濟結構與空間布局,使各區域間分工明確、權責清晰,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促進東部、西部、中部各地區間的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發展。同時統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規劃,形成優勢互補,將發達地區的新技術引入到欠發達地區,以欠發達地區豐富的條件,彌補發達地區勞動力、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不足,進而合理分配區域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區域整體生產效能,進而推進區域經濟科學化發展。

結語:為了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縮小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同時基于環境保護原則推進協同發展,四大區域經濟發展被重新定位,我國制定了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目標,旨在環境保護視域下,重塑經濟地理格局,因地制宜的完善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協同、共同發展。使經濟社會新時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大環境下,各區域內陸和沿海地區實現優勢互補,區域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加快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了我國經濟整體實力。

參考文獻:

[1]張文丹.生態環境保護對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1,46(10):4.

[2]陳洪玲.環境保護視域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分析[J].環境工程,2021,39(8):1.

[3]吳輝,張珩.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與企業環保投資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4):3.

[4]楊永芳,王秦.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協調性評價[J].2021(2020-11):69-74.

[5]王宇奇,萬文天. 綠色發展導向下的區域環境規制決策模型[J]. 系統工程, 2020(1):12.

1470501705304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發展協同發展環境保護
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之重大(點)工程
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
我國創意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如何服務于汽車經濟發展
山東省旅游產業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協同發展探析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轉變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
新《環境保護法》4個配套辦法發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