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研究

2021-03-07 20:52
文化學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現代文明民俗文化山西

李 玲 苗 坤

一、山西民俗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內容體系

(一)山西民俗文化的內容體系

民俗文化的活動具有傳承性,習得傳統文化知識,一代一代傳承,時間上具有連續性。除了中華民族文化類似于春節、元宵節等民俗活動具有全國性特點之外,各個地方也因自己的特殊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形成了地方的文化小傳統,甚至同一種民俗活動也因地理位置不同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山西民俗文化中傳統節日有填倉節、寒食節、寒衣節等。

1.填倉節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各種復蘇的小蟲蟻),發現得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流行于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2.寒食節

每年清明的前一天為寒食節,始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吃冷食、祭祀、踏青等是這個節日的傳統習俗,后為全國所接受。

3.寒衣節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寒衣節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4.古代建筑

山西傳統的建筑以木結構體系的構建為主要特征,在建造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結構、形式和建造技術,實現了工程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佛光寺前院北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配殿,為減少殿內木柱、擴大縱向跨度,大殿使用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這種結構為我國木構古建的孤例;大同市上下華嚴寺中薄伽教藏殿中的壁藏尺度精確、玲瓏剔透,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建筑模型;渾源縣的懸空寺,殿、堂、樓、閣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峭壁上,是古代匠師們運用力學原理創造的人間奇觀。

(二)現代文明的內容體系

現代文明已經擴展到全世界,成為全球共享,并不斷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趨同于以資本主義為代表的物質文明,它包括科學思維、民主觀念、法治精神、市場意識、全球倫理五種核心價值。

1.科學思維

科學是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是一種科學的、理性的、分析的思維方式,擺脫了非理性,是現代文明的一種主要價值觀。

2.民主觀念

民主是一種政治觀念,民有、民享、民治是它的核心思想,人民當家做主是它的實質內容,它非手段也非目的,而是一種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

3.法治精神

法治體現的是人們通過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尊重以及認同現有的法制體系,確保法律至上、有限政府和個人自由。

4.市場意識

按照市場要求去生產,通過市場規律促進發展并檢驗文化產品的質量,謀求良好的產品形象。

5.全球倫理

所謂倫理是人類各種文化傳統中得到人們高度認同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行為規范,構成現代文明的一種獨特內容。

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的民俗文明也走向了現代,民俗文明的形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固守傳統又積極融合。當前,更應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的關鍵在于如何處理固守傳統與融合現代文明的關系,如何將傳統文化要素歷史地轉化為現代文明實體。

二、山西民俗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的困境

(一)政府開發力度仍有不足

文化資源的開發主要是民俗文化內部創新和政府從外部開發。山西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也同樣從這兩方面入手,然而無論開發時如何兼顧內外統一,但總的來說山西省民俗文化資源依然以政府開發為主導。目前山西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主要采用政府和企業主導的方式,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比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建設,晉商社火節、平遙國際攝影節等特色節日的開發等[1]。山西民俗文化資源種類繁多,目前依然存在民俗資源開發不足的問題,僅僅能展現出山西民俗的風貌,對于山西民俗文化背后蘊含的精神、形成過程的呈現依然流于表面。而且宣傳力度稍顯不足,2021年初山西政府買熱搜的新聞映入大家眼簾,網友們紛紛表示“山西終于開始宣傳自身”了,從中也能看出山西對于本省的文化宣傳仍有待提升。

(二)山西民俗文化法制建設相對滯后

首先,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對保護民俗文化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山西省的民俗文化保護立法已落后于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我國有針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也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山西省也頒布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該條例僅僅只有六章三十六條,不足以涵蓋對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比如,山西民俗文化的創造權、闡釋權、所有權如何界定和保護,山西民俗文化資源單位的責任如何確定,都沒有明確規定。

其次,山西一些民俗文化資源逐漸被年輕人所遺忘,卻被有心人士注冊,他們把民俗文化資源當成一種純商業行為。比如,晉南鑼鼓中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鼓種,已被沿海某城市某企業買斷為自己的獨家專利,山西人使用還要經過該企業的同意;一些土生土長的山西民間文化形態也逐步被他人承包,成為謀取利益的手段;許多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正在喪失原本的面貌,被強行融入不相關的文化元素。如此種種亂像,都迫切需要完善山西省相關的法規建設。

(三)山西民俗文化創新動力不足

全球化讓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讓競爭變得越來越白熱化,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既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彼此間的溝通和尊重[2],也讓西方發達國家更容易宣揚西方價值觀,變成引領世界文化潮流的借口,極有可能讓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尤其是蘊含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逐漸喪失,有的甚至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家著西服、聽歌劇。在這樣的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也受到了沖擊,許多民歌、舞蹈、戲劇、曲藝的地方特色被好萊塢巨制和西方搖滾勁舞淹沒,許多傳統手工藝被現代科技手段替代,許多傳統飲食和民間風味小吃被西方快餐擠壓生存空間,許多具有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因城市改造而被拆毀,許多傳統的文化節日逐漸被人們淡忘。尤其是年輕一代,追求新潮、追求個性、追求時尚,加之手游的風靡、短視頻的興起,很少有人愿意傳承和保護民間傳統文化。面對現代文明對民俗文化的沖擊,要讓山西民俗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山西民俗文化資源“活起來”,就必須讓其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政策扶持

1.加強民俗文化扶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山西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要注重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統籌現有資金,確定對一批優秀重點項目進行投資,給山西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工程項目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政策。堅持貫徹黨中央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相關政策,建立山西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相關領域和部門合作共建機制,制定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制定和完善山西境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的相關政策[3]。

2.完善各項獎勵補貼政策

完善山西民俗文化傳承的相關獎勵、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流向民俗文化項目。培育一批人民喜愛、年齡結構合理、技藝高超的山西民俗文化代表人物。完善山西民俗文化傳承的激勵表彰制度,對于堅守民俗文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人進行表彰獎勵。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山西省旅游企業設立外省分支機構,鼓勵旅行社開發具有山西民俗特色的旅游產品,發展一批了解民俗文化、形象好氣質佳的導游團隊,打造山西民俗文化品牌,進一步宣傳山西省傳統民俗文化。

(二)法治建設

1.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目前在國家層面已有國家知識產權局制定的《2020-2021年貫徹落實<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推進計劃》研究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加強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在《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中圍繞“促進什么”“怎么促進”兩個核心問題進行了規定,提綱挈領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

各地要根據本地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現狀,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山西應盡快制定與山西民俗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保護條例,對民俗文化的主體、客體、權利內容、權利期限、認定程序、許可使用頒發等做出規定,明確文化保護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民事權利地位。在公權保護的同時,引入私權保護市場機制,形成綜合保護的法律機制。充分發揮各行政主管部門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聯動機制,嚴厲打擊違法經營行為。

2.引入知識產權制度

目前民俗文化保護主要是依靠政府進行行政保護,保護的對象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但對于民俗文化的智力成果的認定、權利歸屬、利益分享和合法利用等問題,還未有合適的解決措施。要讓民俗文化這一知識產品徹底同現代文明融合在一起,就要依靠知識產權制度,用現代法治手段進行保護,保障民俗文化權利主體對自身傳統文化應有的精神權利和支配權,能夠進一步創新發展。

為使山西民俗文化能夠與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有效接軌,使之更加專業化,避免侵權現象的發生,可以借助山西知識產權局對山西民俗文化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并聘請法律專家進行指導。比如2019年故宮博物院就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所,主要是對故宮博物院已有的文物文化相關的知識產權進行分類、管理和應用。

3.建立行政部門打擊違法的聯動機制

建立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用以保護山西民俗文化的力度依然不夠,為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保駕護航仍然需要行政部門的配合。一方面,文創產品本身是山西民俗文化與現代設計的交融體現,在融入現代設計過程中其外觀、色彩、構圖都有可能涉及造型抄襲以及相關鄰接權侵權的問題,此時就需要行政部門從源頭對山西省文創產品的設計知識產權進行審查,從根本上杜絕民俗文創產品抄襲問題。

另一方面,仍有大部分民俗文化難以納入現有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當中,更遑論進行商標、域名的注冊,造成很多搶注商標專利的現象損害了民俗文化傳承人的利益。因此,行政部門對于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不應局限于對現有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還應當對其衍生的商標、網站以及文化形象進行保護,如果遇有惡意搶注商標對山西民俗文化造成影響的,行政部門應當追究其行政責任。

(三)機制創新

1.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創新管理模式

首先,政府宏觀統籌規劃、協調、監督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政府層面促進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健康發展,并持續拓展投融資渠道,通過政策扶持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山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整合當地旅游企業,加大民俗文化旅游的推廣力度,持續開拓客源市場,刺激游客需求增長。

其次,調動村民積極性。要想真正打造出帶有山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營造出鮮明的主題和獨特的旅游形式,讓旅客感受到山西鄉村自然文化景觀的特色,就要讓當地村民真正參與開發主題節日、主題民俗村等主題旅游產品。例如,將社火文化痕跡較重的村莊打造為“社火民俗文化村”,以復原、重現、展示民間社火為主題,并由村民組建社火隊,向游客生動演繹極具地域特色的社火表演,游客在村里不僅可觀賞自然美景,還可欣賞傳統社火民俗表演,甚至親身參與社火演出,品嘗當地美味,購買土特產品及與社火相關的紀念品,既可感受鄉村生活的質樸,又能體驗社火民俗的神秘。

2.確立以現代科技為依托的創新營銷模式

要想讓傳統的山西民俗文化進一步讓全國人民所熟知,高效的營銷手段必不可少,尤其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基礎上的營銷手段,比如讓傳統民俗文化與游戲結合起來,以技術反哺文化,是一項切實可行的操作[4]。山西省民俗文化景區同樣也可以打造這樣的小游戲,讓用戶在娛樂過程中加深對山西傳統民俗文化的了解,采用VR技術讓外省人民足不出戶即能身臨其境,感受山西獨有的民俗文化。

山西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從節氣到節日、從文化活動到寺廟建筑,無不體現著山西民俗文化對當地人民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深遠影響。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我們更應該弘揚民俗文化,守住我們文化的“根”,通過政策、法治、現代經營管理將山西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山西民俗文化走向全國,讓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成為山西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山西省經濟發展,同時更有利于文化建設。

猜你喜歡
現代文明民俗文化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風從海上來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山西嘆五更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