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王門“四句教”的實用價值

2021-03-07 20:52梁博瀚
文化學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王守仁私欲心學

梁博瀚

王門“四句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之“心學”的核心要義。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盵1]王守仁在天泉橋上將這四句話傳于學生王畿和錢德洪,史稱“天泉證道”。一種哲學思想,其根本作用便在于指導世人更好地生活,成為更完善的自己。王門“四句教”作為王門心學的核心,其根本價值也應該在實用層面。筆者認為既然是研究中國古代儒家的哲學思想,那么實用價值的探討理應仍在儒家學說的范圍之內。因此本文中的實用價值探討主要圍繞叔孫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而展開。下面,文章將首先對王門“四句教”的內容進行解析,然后按照“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總結其實用價值。

一、內容分析

王門“四句教”是在解釋善、惡、心、意、良知和格物之間的關系的。我們首先來看“心”和善惡之間的關系?!盁o善無惡是心之體”強調的是“心”這個本體本身是超越善惡的。心在中國古代的哲學范疇中并不指心臟這一器官,而將之看作是“本體”。 “心只是萬事萬物的能照,如同鏡子一般,以其能照,感通萬物”[2]。這與禪宗所謂“心如明鏡臺”有相契合之處。王守仁強調“心即理”,把“心”當作萬事萬物的根本。而“心”是無善無惡的,這就說明了如果“心”沒有被外物遮蔽,那么從“心”出發,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和把握萬事萬物,所行之事就會合乎物理。而之所以人行事有善惡,不能準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就源于“意”。于是就引出了第二句話——“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意”是“心”具體化的表現形式。王守仁強調“意”是有善惡的,那么既然“意”源于“心”,“心”無善惡,“意”又怎么會有善惡呢?于是有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了質疑,其中就包括王守仁的嫡傳弟子王畿。他認為“心”無善惡,“意”也無善惡;如果“意”有善惡,則“心”也有善惡。而同與他一道在天泉橋受教的錢德洪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心”和“意”之所以善惡不同,關鍵就在于“意”受到了“習心”的影響?!傲曅摹笔怯伤未韺W家們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經過耳目等感官而獲取的意念或者說認識。簡言之,“意”之所以有善,是因為人有“良知”,它引導人們向善;而“意”之所以有惡,是因為主觀認識蒙蔽了“心”這個澄明的本體。于是從“意”又引出了下一句——“知善知惡是良知”。

呂思勉先生曾言:“良知之說,以一念之靈明為主。凡人種種皆可掩飾,惟此一念之靈明,絕難自欺?!盵3]由此可見,“良知”其實就是一種主觀上對物理的把握,而這種把握是發自于“心”的。它能應節目之變,隨時隨地引導人們向善[4]。這種“良知”源自先天,與生俱來。王守仁認為這個“良知”是具有能動性的,它可以分辨善惡而引導人向善。所以他才特別強調“致良知”。王守仁在《答顧東橋書》中言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盵5]正因為“良知”能分辨善惡,引人向善,所以王守仁才教導我們要把握“良知”,以“良知”作為判斷萬事萬物的標準,并且要做到“知行合一”?!傲贾比绱酥匾?,那么我們如何“致良知”呢?這就引出了最后一句話——“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就是通過致良知的方式去掉對“心”這個本體的遮蔽?!盀樯啤奔词歉S“良知”而行事,“去惡”則是“格物”的主要工作。王之“格物”與朱子不同。朱子之“格物”是“即物窮理”的意思。而王守仁之“格物”,其“格”是“正”的意思,“正”的對象是惡的意念和行為,要求反求諸己,克服邪念,掃除“心”之遮蔽。

綜上所述,王門“四句教”是對于傳統儒家思想和心學思想的一種融合,其根本目的在于修身以成圣賢?!洞髮W》中提出了“修身為本”的概念,并且強調想要“修身”需要“正心”“誠意”“致知”“格物”。而王門“四句教”正是解釋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的。這四句話其實是一個循環。第一句話強調的“心”是本體,是澄明的,高于善惡的,所以要“正心”;第二句話強調“意”有善惡,根據“意”來行事,就必須“誠意”;第三句話強調“良知”是能識別善惡,引人向善,并具有能動性的意識,所以要“致良知”,即“致知”;最后,“致良知”的方式就是“為善去惡”,這種方法和過程就是“格物”。而“格物”是為了“正心”。于是從第一句話出發到最后一句為止,形成了“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正心”的循環。而這個循環的中心就是“身修”。

二、實用價值

接下來,將進一步探討王門“四句教”的實用價值。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本章所采用的實用價值衡量標準,是按照傳統儒家的“三不朽”的目標來劃定的。下面我們將分別從“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對王門“四句教”的實用價值進行分析。

(一)立德

每個人都會有私欲,這是一種生物本能。在人類社會之中,一個人私欲的滿足很有可能會對公眾的利益造成損害。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在道德規范之內行事,我們的社會才能夠按照其秩序平穩地運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呢?王門“四句教”給我們帶來了啟迪。

按照王門“四句教”的說法,人的良知能夠分辨善惡,引人向善。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做一些“惡事”,是因為我們的私欲遮蔽了我們的本心。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就要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到“知行合一”。私欲遮蔽了人們的良知,使人們“心安理得”地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而良知終究會在某一個時刻出來引人向善,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在時隔多年后對自己當初所做的“惡事”自責不已。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讓良知始終保持在私欲之上,實時提醒自己要遵循良知的指引。然而私欲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我們只是在心中了解何為善惡,而不去施行,那么私欲將會很快遮蔽良知。這個時候,就需要做到“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心中所想與實際所為合為一物。比如我們對父母的孝,在腦中有孝的意識,這便是“知”;而有孝的意識,在實際行動中有所施行,這便是“行”?!爸泻弦弧本褪切闹兄缹Ω改敢㈨?,在行為上也要做孝順之事。一事“知行合一”,事事皆“知行合一”,我們就可以戰勝私欲,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真正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

(二)立功

一個人若想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展自己的事業,達成一定成就,必定要做到心無旁騖,一心為業。一位教師想要在杏壇取得成功,勢必要真心為學生,認真備課、講課;一位律師想要在法律界取得成功,必定要恪守道德與法律,誠心地幫助每一位委托人;一位商人想要在商界做得風生水起,必定要誠心敬意,童叟無欺……正心、誠意地對待自己的事業,這是立功之本。

王門“四句教”啟示我們,要做到正心和誠意,就要進行格物。人們在自己的事業中奮斗,所遇困難何止千百,所經誘惑有如恒河沙數。這些外界的干擾會使得人們很難堅守良知,于是我們看見一個個的失敗者心不正、意不誠,卻在抱怨著命運的不公。王門格物的方法,與朱子的“即物窮理”不同,其核心在于內省?!办o坐思慮”和“省察克治”就是內省的兩種方法。所謂“靜坐思慮”與佛家的禪坐和道家的吐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能幫助人靜下心來,排除雜念,以把握內心深處的“理”。如果說“靜坐思慮”尚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那么“省察克治”則是時時刻刻都可以做的功夫?!笆〔臁本褪且粩鄤佑谩霸J知”系統進行自我監控;“克治”則是克服自己的“惡”的念頭,改正身上的缺點。古今成大事者,雖不盡知王門心學,但其所作所為無不印證王門心學之說,無不踐行著“格物”的功夫。想要達成自己在事業上的目標,取得一定成就,“格物”是基礎。而“格物”的目的是能夠正心、誠意地對待自己的事業。

(三)立言

按照王門心學的觀點,“理”在心中,只要能夠把握心中的“理”,則人人皆可以為圣賢。圣賢可以“立言”,普通人自然也可以。所謂“立言”,并不是一定要自成一派,萬世不朽,也不是要普度眾生,總結永恒的真理?!傲⒀浴庇谖覀兌?,就是將自己對“理”的把握,將自己格物以致良知的方式和經驗記錄下來,留與他人。以往儒家的士大夫們認為“立言”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在傳統思想中總將其與著書立說相聯系。此外,只有圣賢、大家或某一領域的代表人物才有資格“立言”,這是歷朝歷代知識分子的普遍思想。于是“立言”似乎成為了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的專利。而王門心學告訴我們只要能“致良知”,只要能“知行合一”,善惡自明,本心自足,萬物之理皆在心中,雖是凡夫俗子,亦可立言。事實上,在任何領域,有經驗、有智慧的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心得傳與他人。立言并不是一種權利,而更多的像是一種責任。前人將經驗留與后人,這是一種傳承。

王門“四句教”為我們解釋了“心”“意”“良知”“格物”與善惡之間的關系。它充分肯定了個體的地位,強調“知行合一”,有利于個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后世帶來深遠影響。它啟示我們要跟隨良知的指引,用“知行合一”的方式不斷踐行良好的道德規范,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它指引我們以內省的方式“格物”以“致良知”,達到正心、誠意地對待自己的事業,不斷奮進,取得成就;它告訴我們普通人亦可將自己的智慧和經驗以“立言”的方式傳承下去,為個體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王守仁私欲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論新時代構建共產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回聲
希臘神話的內在文化精神
王守仁的“膽小”
王守仁的“膽小”
書生惹上錦衣衛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