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教育功利化、應試化開藥方:今天,需要重溫陶行知

2021-03-08 04:49儲朝暉
未來教育家 2021年10期
關鍵詞:應試陶行知做人

儲朝暉/文

今年是陶行知誕辰130 周年。陶行知用畢生精力辦教育,被毛澤東贊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在今天依然具有價值,而當今教育改革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或許也可以從他的教育思想中找到啟迪和藥方。

2021年,中國約909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截至8月份,成功就業率偏低,就業期望值與往年相比下滑;同時,高技能人才缺口近2000萬,企業招聘所需人才卻求之不得。

供求關系的巨大反差顯示的是教育與生活的脫節。這種脫節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觀念相關,受“輕百工之人”思想影響產生的看不起工人、農民和職業教育,不愿意上職業學校;看重學歷文憑而忽視真實的個性化教育;看重學校教育、知識教學而忽視社會教育與個體直接體驗,使得教育既難以充分發展兒童天性,又難以滿足社會多樣性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即知即傳,即傳即聯”“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把教育普及到生活所包含的領域”可用以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

減輕當下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升學、擇校壓力,減少過度的應試培訓,需要從根源上消除在中國根深蒂固的追求做“人上人”的觀念和現實的體制機制根基。陶行知倡導做“人中人”,人人平等,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相互擁有關系,需要建立在“立足點求平等,于出頭處爭自由”的相互尊重、激勵和競爭關系。

帶有被動型人格特征是當下未成年人中比較普遍的現象,也是阻礙民族復興的障礙,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張培養主人、真人、抬頭樂干的人、自立立人的人、有獻身和創造精神的人,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確保學生有自主的時間、空間和自主選定的學習主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非被動應試的工具。

與舊教育僅僅從道德約束角度反復強調“做人”不同,陶行知大大豐富了“做人”的內涵,將培養“生活力”作為“做人”的基礎,“創造理想社會”作為“做人”的目標。生活力包括“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他將“做人”與“創造理想社會”結合起來,將教育簡短定義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創造理想社會。

教育均衡與機會均等是長期追求卻尚未充分實現的目標,陶行知曾投身平民教育,為底層人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主張用打破縱向的各種階層、拆除橫向的各類阻隔的“四通八達”的教育,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

從生活教育的視角評價教育優劣,陶行知提出,判定好教育的相對標準在于,教育是否最有效地實現了教育當事人的成長發展,實現了他的人生目標,創造了幸福生活。

自古以來,生活與教育是融為一體的。目前生活與教育的分離是人為的,也是辦好教育所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建立生活與教育新的、更為緊密有效的聯系是必要的。

百余年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曾在中國教育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理論。當下,陶行知所試圖解決的“教育與生活脫離”等一系列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有些問題甚至比陶行知在世期間還要嚴重。對于中國教育所遇問題的各方面,生活教育理論都能展現出一片新的視野,都能找到新的生長點。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需要“行以求知知更行”,為滿足人民“生活向前向上發展的需要”,應不斷改進教育,把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猜你喜歡
應試陶行知做人
做人,不要做藤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豐碩
2021年高考《選修3—4》考點預測及應試策略
我們的100期紀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錄
體育課“大翻身”須警惕陷入“應試”誤區
做人要經得起“推敲”——擔當不能靠“喊”
分析磁場應試中的四個易錯點
應試寫作的文化視角探討
做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