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獻學的“六書”發展淺論

2021-03-08 16:28陳文亮
群文天地 2021年1期
關鍵詞:六書指事會意

陳文亮

“六書”之名始見于《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逼渲胁]有對“六書”的詳細說明,只是作為“六藝”中的一門學科,用來教“國子”。西漢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眲㈧α鶗木唧w名稱進行了說明,而后諸家借鑒前人的理論,又對其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從而使“六書”的理論研究歷時長久而不輟,至今已經經歷了創立期、中興期、鼎盛期、發展新時期的五個階段。在不同時期產生了許多以六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論著。本文擬從四個時期對六書研究論著成果進行目錄學梳理。

一、東漢——創立期文獻

“六書”之名提出后,在東漢時期得到了諸家相繼不懈的總結和研究,將六書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發。

在東漢時期,對“六書”做過論述的,有不少學者,史學家、經學理論家班固應為其首,他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彼詣㈧А镀呗浴窞樗{本,“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盡管在稱名上與許慎有所差別,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而且都把“轉注”“假借”作為造字法中的兩個條例。東漢末年的經學家鄭玄引用了鄭眾的說法在其《周禮·地官·保氏》中指出六書的具體名稱和次第:“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备陌喙讨跋笫隆睘椤疤幨隆?、“象意”為“會意”、“象聲”為“諧聲”,名稱的改換說明了鄭眾、鄭玄對班固的“六書”之法的定義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反映了對“六書”的研究與探討更加深入與清晰。

東漢許慎受劉歆的啟發,集漢代諸家研究之大成,花費20多年心血完成漢字學經典巨著《說文解字》,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標志著“六書”的創立,所論“六書”的層次清晰、明了,它開創了我國后世字典編排、查檢之先河。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字,為“六書”規定了界說,列舉了例字,使“六書”成為漢字學的核心理論。在《說文解字·敘》中,所論“六書”的層次清晰、明了,并做了明確的定義:“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痹S慎對六書的說解順序與班固、鄭眾、鄭玄有所不同,但許慎關于六書的基本學說仍來自于劉歆之說。對六書名稱的解釋代表了當時文字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因而可以說,從許慎開始,對漢字學的研究有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系統——六書理論,此時期成為六書研究的創立期,特別是唐人李陽冰和南唐宋初的徐鉉、徐鍇對《說文》的整理,為后代“六書學”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二、宋元明——中興期文獻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文字學史上的變革時期,從事六書研究的學者眾多,以“六書”為研究對象的著作陸續出現,其特點在于不少學者拋棄舊章,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創立新說,“六書”文學蔚然成風。他們對六書理論問題進行詳加闡發和論述,開辟了“六書”研究的中興期。主要文獻有:宋代,鄭樵《六書略》《六書證篇》、倪公《六書本義》、張有《復古編》、王柏《正始之音》、戴侗《六書故》等。鄭樵是歷史學家和目錄學家。他的《六書略》收錄于其《通志》之中,主要是對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9000多個字作了區分,舉例詳析,梳理細目,約12類,首創“六書”分類之學。在《六書略·六書序》里說:“象形指事一也,象形別出為指事。諧聲轉注一也,諧聲別出為轉注。二母為會意,一子一母為諧聲。六書也者,象為本。形不可象,則屬諸事,事不可指,則屬諸意;意不可會,則屬諸聲;聲則無不諧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笔埂傲鶗毖芯扛?、深入了一步,后來的倪公、張有、王柏、戴侗等人的著作,也對“六書”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戴侗的《六書故》共33卷,語言學界公認為是對我國“傳統語言學研究理論和實踐做出杰出貢獻”的一部著作。它把“六書”的次第排列為:指事、象形、會意、轉注、諧聲、假借,援引鐘鼎文來說明字形,又能明辨字義的引申不同于文字的假借,特別是對于音義關系的分析尤為其多。比較深入地論述了“六書”各個細目之間的關系。正如作者本人說的“書學既廢,章句之士因言以求義矣,未知因文以秋義也;訓故之士,知因文以求義矣,未知因聲以求義。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諧聲,莫變于假借。因文以求義,而不知因聲以求義,吾未見其能盡文字之情也?!泵魑怂麄冎g的相依相存的辯證關系。戴侗是一位出生于宋末,成就于元代的一位文學家,但他后來繼承父兄遺志,繼續“六書”研究,一反《說文解字》《玉篇》的體例,不依小篆而據鐘鼎(金文),對“假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在選字、訓詁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杜撰和臆測的弊端。據此,元時期有周伯琦《說文字原》《六書正偽》(有的寫成《六書正訛》)、楊桓《六書統》、何中《六書綱領矣》、吳正道《六書原》、杜本《六書通編》、倪鏜《六書類釋》、牟鍇《六書辨疑》等,也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補遺、繼承和完善。例如,周伯琦的《六書正偽》,就是一部辨證俗字的字書,他提出的文字子母衍生說的理論價值被學界所公認;到了明代,學術研究受到冷落,字學更是首當其沖,很少有人涉足。但是,總有那些哲人賢士堅守志趣,振興《說文》研究事業,因而也在客觀上推動了“六書”的研究??梢哉f明代字學研究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清代字學研究的大好局面。大略說來,明時期的字學研究成果主要有趙撝謙《六書本義》、楊慎《六書索隱》、涂觀《六書音義》、吳元滿《六書正義》《六書總要》《六書溯原直音》、魏?!读鶗N》、朱謀瑋《六書本原》、趙宦光《六書長箋》《子母原》《說文長箋》、王應電《同文備考》等等。從書名可以看出,對于“六書”理論的研究著作,有的以“六書”冠名,而有的雖不以六書冠名,但其內容仍是以研究“六書”為核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依然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和發展。例如,趙撝謙的《六書本義》基本上是循鄭樵之說,對《說文》540部定為360部,“不能生者附各類后?!毕旅鎸@一時期的部分文獻再作簡要闡述:

鄭樵《六書略》,為《通志》二十略之一。鄭樵將六書分為三類,一類是文,即象形和指事;一類是字,即會意、諧聲和轉注;一類是統括文和字,即假借;認為假借是補五書之不足;其次提出了“子母相生”的文字孳生理論,為漢字孳生理論提供了有力依據。

戴侗《六書故》,以六書明字義。全書包括自序、部目(包括例言)、通釋和正義四大部分。戴氏發展了“文、字”的父子相傳理論,“由文生字,由字再生其他字,如同由父生子,子再生孫,而每一代的孳生按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諧聲、轉注方式排列?!边@種代代相生相傳的文字演變歷史,也是我們使用六書理論去推求漢字演變歷史的重要探索。

楊桓《六書統》大旨承襲戴侗《六書故》,故有“凡象形之例十,會意之例十有六,指事之例九,轉注之例十有八,形聲之例十有八,假借之例十有四,其象形、會意、轉注、形聲四例,大致因戴侗《六書故》門母而衍之。指事、假借二例則桓以意鉤稽,自生分別。所列先故,大篆,次鐘鼎文,次小篆?!钡膶哟畏置?,理據有因,以其義名曰《六書統》,即以“六書”統諸字,旨意見矣。全書共二十卷,按“以類相從”原則創立部首,分部編排文字,然后將“六書”說解分部在單獨文字里。據文中論述,楊桓將六書的形成過程總結如下:象形——會意——指事——轉注——形聲——假借五個階段,把它看成是一個漸變的不斷滿足人們的需要,豐富文字之用的歷史過程。

周伯琦《說文字原》成書于元順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周氏在總結、繼承前人文字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見解和認識。在周氏看來,“文”中象形、指事為主,而以象形為最先;“字”中以諧聲、會意為主。象形、指事、會意、諧聲四者為文字,轉注、假借都是文字之變,補文字之不足??陀^上,從文字學方面提出了轉注、假借與四書的不同,為清人“四體二用”之說提供了借鑒。

趙撝謙《六書本義》本著“承物載道”的原則,詳述六書之義,將六書理論和漢字結合起來研究文字。書前有趙撝謙《序》,次之是“凡例”九則,之后是《六書綱領》,分“六書總論、象形論、指事論、會意論、諧聲論、假借論、轉注論”等七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六書思想。如在《六書本義·六書綱領》中說:“六書初一曰象形,文字之本也;次二曰指事,加于象形者也;次三曰會意;次四曰諧聲,合夫象形指事者也;次五曰假借;次六曰轉注,侘夫四者之中也……諧聲,字之純,會意,字之變也。假借轉注,則文字之俱也?!卑l展前人學說,但認為會意乃為文字之變,指出四書之不足,假借以通其聲,聲有未合,而又轉注以演其聲。

楊慎《六書索隱》(嘉靖本)收錄在《四庫存目叢書》經部一八九冊。書前有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自序一篇。序中稱“取說文所遺,諸家之長”,對六書理論的研究有了新發展,并創“四經二緯”說。在《六書索隱》中這樣陳述:“六書,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聲居其四。假借者,借此四者也;轉注者,注此四者也。四象以為經,假借、轉注以為緯?!睏钌鞯牧鶗浘曊f,使“四體二用說”呼之欲出,是六書理論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對后世學術發展的影響較大。

對六書理論的研究,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很多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鄭樵《六書略》將“六書”確定為自學的根本,對“六書”及其次第緣起進行了比較精致的論述,提出了“子母相生”的孳乳理論;隨后戴侗《六書故》開漢字詞義系統研究之先河,并對假借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見解。在這里,我們應該著重提一下楊慎提出的“經緯說”理論,是一次對傳統觀點的突破,這種突破正是表現出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和創新,既循傳統的基本要義又不墨守成規。所謂的“經緯說”是對楊慎的“四經二緯說”的簡略,即把“象形”“象事”“象意”“象聲”稱之曰“四經”,他認為這“四經”是造字法,而“二緯”是指“轉注”和“假借”不屬于造字法之列。他的這個觀點與宋明時期的“轉聲說”和班固的“四象”之名的觀點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對后來的戴震的“四體二用說”有很大的影響??梢娺@個時期的字學研究已經趨于高峰,呈現出“六書”之學蔚然成風之勢,展現出全面中興的局面。

三、清代——鼎盛時期文獻

經歷了長達1400多年的字學研究,到了清代“說文學”研究達到鼎盛,名家輩出,成果累累,學派林立,據統計就有數十家。大多數學者以為象形、指事為漢字發展的第一階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遵循班固和遵循許慎兩大派別,其次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對于“六書”體用的概念給予了支持。例如,清代學者萬光泰就明確提出“‘六書四為體二為用,體不可離乎用,用不可離乎體”的觀點。而萬光泰(公元1717—1777年)要比戴震(公元1724—1777年)年長幾歲,他提出“四體二用”應該在戴震之前。據丁福?!墩f文解字詁林》書中所附之統計,整個清代,治《說文解字》并有傳世著作者200余人,其中不僅有總論“六書”者,還有一些專治“一書”者。隨著說文學的興盛,六書理論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進入了六書學的鼎盛時期。

在這一時期,對六書理論研究成績斐然,影響較大的著家文獻有:戴震《戴震集》(其中有對六書理論的研究)、王鳴盛《說文解字正義》、黃以周《六書通故》、許宗彥《六書轉注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江聲《六書說》、鄭知同《六書淺說》、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廖平《六書舊義》、岳森《六書次第說》、程棫林《六書次第說》、徐紹楨《六書辨》、蔡金臺《六書三偶說》《六書假借說》、饒炯《六書例說》、葉德輝《六書古微》、胡蘊玉《六書淺說》、徐嘉言《六書指事說》、曹仁虎《轉注古義考》、黃氏三《對朱氏轉注問》、饒登逵《六書轉注說》、許篤仁《專注淺說》、許瀚《轉注舉例》、吳俜《說文假借例釋》、孫孝楷《說文假借說》、孫詒讓《與王子莊論假借說》、劉昌玲《說文假借轉注說》等等。其中,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俊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和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稱之為“說文四大家”。下面我們將具有突破性研究成果著作文獻進行目錄學簡要分析: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三十卷)(以下簡稱《段注》)??胺Q“說文學”之經典。在《說文解字注·敘》中明確了段氏采用許慎的“六書理論”(四體二用)的說法,運用語言學的系統觀,互求文字之形、音、義。段氏繼承和發揚了戴震因聲求義的方法,將訓詁建立在音韻學的基礎上,將宋人發明的“右文說”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王筠《說文釋例》(二十卷)、《說文句讀》(二十卷)。文中所闡述的六書理論同樣采用“四體二用”之說,指出“知老注考,以考注老,其義相承,故轉互為注,遂為轉注之律令矣”的互訓說;并采擷諸說文字學大家的著作,辨其正誤,刪繁舉要,參以己意,集語言文字之大成。

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清代學者在宋代提出的“右文說”啟發下,發明了“以聲為義”“聲近義通”“因聲求義”等訓詁方法。朱氏使用這些方法寫成專書。并創“詞義引申說”,認為所謂轉注,就是“體不改造,引意相受?!睂嶋H上是對《說文》的“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之說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江聲《六書說》(一卷)。創“立部屬子說”。書中云:“《說文解字》一書,凡分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類也,其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首,即謂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屬皆從某,同意相受也,此皆轉注之說也,此轉注統于義也?!蓖瑫r提出轉注為造字之法而非訓詁,使轉注研究走向深入和拓展。

黃以周《六書通故》。書中對六書進行一一論述,在推闡班固、鄭眾、許慎三家的六書次第中體現出自己的六書觀。認為假借和轉注也為造字之法,打破了戴震等人“四體二用”的六書說。

胡蘊玉《六書淺說》。全書先對六書理論作總論,而后詳細論述六種造字方法,同時在論述每種造字法時,一般都是先總論,再對其分類,最后討論其正例、變例,其論證系統,全面而有說服力。

綜合來看,清代“六書理論”的研究更加深入細致。這一時期產生的文獻對“六書”性質、互訓聲、右文說、詞義引申說等觀點作了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使“六書”理論研究在清代達到了鼎盛。

四、近代以來六書理論發展新時期文獻

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六書理論研究思想更加活躍,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呈現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局面;同時,研究隊伍、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可謂專家眾多,著作豐碩,觀點新穎。這一時期的著作成果文獻有:

有關文字學方面的著作(一般包含了六書的內容)主要有: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1929)、《六書解例》(1931)、《說文解字六書疏證》(1957),蔣善國《漢字形體學》(1959)、《漢字學》(1987)、賀凱《中國文字學概要》(1931),容庚《中國文字學形篇》(1932),唐蘭《古文字學導論》(1935)、《中國文字學》(1949),楊樹達《文字形義學》(1943),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1959),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1963),高明《古文字學通論》((1987),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988),王鳳陽《漢字學》(1989),黃建中、胡培俊《漢字學通論》(1990),李大遂《簡明實用漢字學》(1993),何添《說文解字形聲字探原疑義例釋》(1993)、《王筠說文六書相兼說研究》(2000),王寧《說文解字與漢字學》(1994),范進軍《說文解字古今音讀》(1995),劉志誠《漢字與華夏文化》(1995),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1996),石定果《說文會意字研究》(1996),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1997),《比較文字學初探》(1998)等等。

有關記載六書學史的著作主要有:姚孝遂主編《中國文字學史》(1995)、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1998),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2000),劉志成《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1997),宋均芬《說文學》(1997),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1937),羅君惕《漢文字學要籍概述》(1984),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1990),孫鈞錫《中國漢字學史》(1991)等等。

有關《說文解字》通論方面的論著主要有: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1981)、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1983)、蔣善國《說文解字講稿》(1988)、王世賢《說文解字導論》(1993)、余國慶《說文學導讀》(1995)、古敬恒《徐鍇說文系傳研究》(1995)、潘天烈《說文解字導讀辭典》(1995)、鐘如雄《說文解字論綱》(2000)等等。

這一時期出現的眾多文獻,對傳統六書性質和“六書”中的各“書”的研究更加深刻、廣泛。對“六書”的總體分類研究,除“四體二用”說之外,還將“六書”分為“形系”和“聲系”或“尚形”和“尚聲”的?!靶蜗怠被颉吧行巍卑ㄏ笮?、指事和會意;“聲系”或“尚聲”包括形聲、轉注和假借。隨著歷史的不斷前進,諸家提出了一些和“六書”相反的看法。如唐蘭首提“三書說”,即“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繼而陳夢家也提出“三書說”,即“象形”“假借”“形聲”;同時裘錫圭也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聲字”三類。在“三書說”之外,從現代構形學角度對漢字形體結構類型研究,詹鄞鑫提出“新六書說”即象形、指示、象事、會意、形聲、變體。

根據上述的大概脈絡,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六書”研究還會有新的觀點、新的突破,因為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為“六書”的研究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王筠.說文釋例[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

[3]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M].武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

[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商務印書館,1988.

[6]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宋)戴侗撰.黨懷興,劉斌點校.六書故·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2.6.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圖書館)

猜你喜歡
六書指事會意
“會意”讀書法
畫說漢字——百
造字“六書”初探
文學閱讀中提問的“三性”與“三指”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意象閱讀:讀出文本的真與美
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點亮語文課堂的激情
“六書”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會意”與“欣然”
黑暗中的“福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