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節氣語文活動,樹立兒童文化自信

2021-03-10 09:32張姝華
求學·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活動文化

張姝華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認識世界的智慧象征,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多依據,是學校耕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進行耕讀課程實踐時引導孩子將耕讀中的“二十四節氣”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留心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習慣,孩子在生活體驗中能夠提升語文素養,愛上傳統文化。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耕讀課程;文化;活動

我們發現,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和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也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蘊藏的教育資源更是不容忽視,二者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小學生“聽說讀寫思”素養的提升提供動力。于是,我們在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中做了以下準備。

一、回歸田園,擁抱自然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在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個人發展的同時,還應帶領兒童觸摸自然、感受生活。在當前背景下,我們不容易把孩子們帶向田野,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將田園搬進校園。于是,我們學校專門開辟了一塊地,為孩子們提供感受農作物四季變化的場所,并將其稱為“行知園”。在這塊小小的田園里,老師們帶領孩子們種植、施肥、除草、收獲、處理勞動果實……孩子們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認識到植物的生長變化,感受勞作的愉悅,在收獲果實的瞬間理解了古人所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明白了四季的變化不只是氣溫的冷熱交替,還有這些自然事物的應時而生、應時而滅。

因為有了行知園里農作物的四季變化與生長,學校的節氣語文活動也應運而生。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帶領學生們一起認識二十四節氣。

“春分”這個節氣到來之前,正是油菜花開得最旺盛之時,一片大好景色。針對低段的孩子,我們摒棄了刻板的知識科普方式,而是鼓勵他們利用假期走進田野,調動五官觀察并將看到的油菜花畫下來,再把古詩《宿新市徐公店》寫在畫面旁邊。通過看一看、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讓孩子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把自然畫在紙上,刻在心田。孩子們對于景色有了理解,自然而然地會吟誦出“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進而體會到這不只是語文書上要求背誦的一句詩,而是我們生活中存在的場景,是正值春分這一節氣中所發生的變化,在他們小小的內心里種下了“節氣”的最初意象。

二、優化活動,提升能力

語文學習本身是開放的、生長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二十四節氣是在長時間的生產生活實踐當中積累總結出來的內容,擁有明顯的實踐性特征。因此學生在學習了解二十四節氣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大量的活動來認識并感知節氣的特殊意義,這樣才能讓原本枯燥難懂的節氣文化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調,更具說服力。比如,“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特殊的存在,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了解清明時,我們用準備好的原材料,帶領孩子們在學校的“美食坊”親手制作了青團。青團是本地的一種特色小吃,清明前后食用最是美味,孩子按照步驟揉好半成品的糯米粉,將每個大小一致的面團搓圓,顫顫巍巍地把豆沙餡放進,再搓成圓球,最后上鍋蒸煮。這樣一個典型的南方小吃,其制作過程非常簡單,但是孩子有了親身體驗,有了同學之間一起參與的感受,這青團吃著就很不同了,“和買來的仿佛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相比,格外香甜”“我還給我自己的青團加上了兩個小耳朵,真是可愛,我都不忍心把它吃下去了”。孩子們在參與了制作美食的過程后,寫下的文字才有真情實感,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我們還需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讓他們產生對生活的認識,感受生活情趣。

在夏至這一節氣到來之際,我們也讓孩子們體驗了相關活動。夏至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標志著夏天的真正到來。孩子們對于這個節氣是分外期待的,因為在孩子的心中,夏天意味著長長的暑假和甜甜的冰激凌。于是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孩子們自己找一找關于夏至的資料,但要能把自己找到的那個知識點用自己的話講給同學們聽。于是,孩子們在這樣的要求下,慢慢摸索著上網查資料、請教家長、詢問老師,理解后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再在班上向大家介紹“夏至”。也正是因為這相對拔高的要求,王陳晨同學恍然明白:“查資料并非只是上網搜索那么簡單,還需要進行對比、篩選,不明白的還要不停地問老師和家長,以至于媽媽被我的無數個問題難住了,最后跟著我一起學習?!碑敽⒆诱驹谥v臺前向大家介紹時,也不純粹是簡單的演講,而是在無形中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即興應對能力,進一步完善孩子的語文素養。

三、多元整合,傳承文化

大語文時代,我們提倡孩子們多閱讀,在閱讀中借鑒他人的寶貴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鑒別能力。實則,大語文的核心應是指向生活的,面對的是各類元素的綜合應用,涵蓋了各類學科的匯合、四季作物的生長、不同時空的融合等。因此,我們努力地將課堂學習連至課外,從校內實踐拓展到社會實踐,由點到面,由淺顯單一到豐富多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建構起兒童的價值觀、生活觀、人生觀,豐厚其精神世界。

學校的“蒲公英”廣播電臺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小記者們在老師的輔導下,通過查找資料、整合內容、書寫感悟等方式,向全校師生宣傳二十四節氣。比如部編二下的《節氣歌》,節奏輕快,朗朗上口,小播音員們通過打快板的方式誦讀,增添了趣味,孩子聽得愉悅,聽得輕松;在小滿到來時,六年級的孩子寫下了《小滿:將滿未滿,人生最好》這樣抒情寫意的文字,不著重于枯燥乏味的科普,而是通過講述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我們的傳統文化講中庸之道,忌諱太滿,否則會物極必反,‘滿招損,謙受益’,所以節氣中只有小滿,而沒有大滿”。這樣娓娓道來的言語,配上動人的低訴,把難以理解的文字送到聽眾們的耳中,刻下了傳統文化的符號;同樣的,在芒種時節,老師寫下了《芒種:所有驚喜的未來,都有一個努力耕耘的當下》,“芒種之際,收獲播種,兩面忙碌,一種充實?!闭嬲鹾狭怂械呐Χ际菚谢貓蟮?,鼓勵孩子們踏實努力地做好每件事,生活從來都沒有得來全不費工夫。

除此之外,我們也聯合美術、音樂、數學、勞技等學科,學科與學科之間增強融合,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在節氣“夏至”里,除了常見的斗蛋活動,我校勞技老師也上了一節展示課《編網袋》。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里教會孩子立刻學會編網袋的技巧似乎并不容易,讓孩子享受編織的樂趣才是我們的初衷。就這樣,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既是一份別樣的體驗,同時培養了孩子做事認真、細致的良好習慣。

豐富有趣的各類課程,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固化,還在學科與學科之間架起了一座彩色的橋,培養學生積極反思與自主建構的學習觀,建立自主探求與智慧創生的行為觀。這一系列的嘗試,是語文教學與節氣活動有效融合后的一次次拓展延伸,是孩子們由書本知識走向社會實踐的一次次生根拔節,是教師與孩子攜手徜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次次美的欣賞。

溫儒敏教授曾說過:語文學科的目標不光是提升語言應用的能力,還擔負著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培養和文化傳承的使命。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我們不再以過去的教條束縛課堂,而是一直在努力嘗試打破各種規則,讓兒童這張白紙上呈現出色彩斑斕的畫面。我們時刻把兒童的成長放在首位,把課堂與活動有機融合,努力為孩子們搭建起豐富的平臺,創造精彩紛呈的生命體驗,塑造寬廣愉悅的生命故事,內化熱情洋溢的生命情懷!

參考文獻

[1]佘娟.耕讀課程,讓兒童回歸生命的田園[J].生活教育,2019(8):95-96.

3763500338216

猜你喜歡
二十四節氣活動文化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第五屆手操報系列活動優秀作品展示
“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該活動活動筋骨了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