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講評課”教學研究

2021-03-11 23:37繆靜
天府數學 2021年18期
關鍵詞:講評課圖式變式

繆靜

“講評課”是數學教學中每位教師都會經歷的一種課型,但“講評課”沒有像“新授課”那樣具有明確的知識內容,也沒有像“復習課”那樣有系統的知識整理過程,通常是一些習題的核對及鞏固,一直沒有一個合適的“身份”,因此,“講評課”在普遍的教學觀念中不被重視。

“講評課”只是用來核對答案,或者鞏固某個特別的知識嗎?

法國認知心理學教授安德烈.焦爾當在他的作品《學習本質》中指出,大腦學習的本質是創建連接,“新授課”創建的是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連接,“復習課”創建的是整個單元知識之間的連接,而“講評課”更多的是新知識和舊知識融合的訓練課,它更象是一個連接“新授課”和“復習課”之間的紐帶,是學習過程的“中間地帶”。因此,筆者認為,它應該和“新授課”和“復習課”一樣受到重視和關注。好的“講評課”,經過設計是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的形成自己的學習圖式,是值得琢磨的。

筆者在日常的講評課中,嘗試結合學習科學的圖式理論進行實踐探究。下面筆者利用幾個案例與大家一起分享“講評課”的實踐心得。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多樣性。

“認知心理學”強調人學習的結果是一種圖式,即“一個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結構或者心理結構,是認知的基本單位”。圖式分為知識網絡和組織形式兩種圖式,從這個角度出發,“講評課”也可以是一種圖式的學習,它既可以是知識點網絡的圖式,也可以學習方法這種組織形式圖式。

案例1:在“利用二次函數的配方法求解拋物線頂點坐標”教學后,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如圖1)

進行講評前,先收集學生的答題信息,發現(1)(2)題頂點坐標完成情況較好,(3)題出現較多的配方運算錯誤,收集典型錯誤:(?。┎粫植?配方,第①、②題直接提取公因式x,例y=-x(x+4)頂點是(-4,0);(ⅱ)前面帶負號,添括號出現運算錯誤;(ⅲ)系數不為1時,系數出現漏乘。第(4)題需要聯系的知識更多,學生有近半數沒有做對。

根據以上信息,本節講評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理解局部配方的作用;

2.能夠熟練進行系數不為1的配方運算;

3.知道x=1時,函數y=ax2+bx+c的值可以表示為a+b+c;

知道x=-1時,函數y=ax2+bx+c的值可以表示為a-b+c;

知道x=0時,函數y=ax2+bx+c的值可以表示為c 。

這是一節常見的習題講評課,這類課的特點是和前面的知識聯系緊密,內容集中。所以此類評講課的教學目標,只需要對學生的情況整理分類,結合教學的內容進行診斷性的設計,如:本節教學目標1和2,或者提升式的設計,如:本節教學目標3。通過這樣的目標設計,可以幫助學生補充認知結構中的漏洞,也可以將新學習的知識和其他內容建立更多的連接,豐富學習者的認知圖式,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的圖式。

案例2:筆者在九年級的第一次月考后,收集學生答題數據和解題情況進行分析,確定了需要講評的題目(如圖2):

根據以上問題,筆者設計了第一稿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第一稿)

1.掌握兩個取值范圍限制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確定方法;

2.能對化簡結果進行轉化,會整體代入;

3.會用中值比較法確定一個無理數最接近的整數;

4.知道一線三等角的幾何解題圖式,并能在具體的圖形中找出;

5.能利用二次函數圖象求二次不等式的范圍;

6.學會用反證法的表達方式說理。

這是一節階段性檢測的講評課,這類課最大特點是,需要講的內容廣而多,像這個案例一樣,收集到學生存在的問題較多而且都是獨立的知識點。如果從我們日常講評課的做法來看,選擇這些目標是很常見的,確實是學生做不好,或者學生仍然沒掌握的問題。但是,根據學習科學的認知負荷理論,知識之間的相關性對于學習的效果是有影響的,如果知識之間關系差別大,學習的內容多,會增加學生的認知負荷,學習效果不佳。而這一點恰好是講評階段測試習題課的問題,教師們很認真地將每一個問題對學生進行講解,然而卻因為這些知識的相關度低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果經常是講了好像沒有講一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設計了第二稿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己分析試卷的答題情況,學習掌握11和17題的解題方法,熟練掌握兩個取值范圍限制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確定方法,明白代入求值的注意事項;

2.能夠閱讀第20、23題的解答,并整理出反證法的表述程序和二次不等式解的確定方法;

3.能從第10題的圖象中找出一線三等角的模型,理解這個模型在本題中的作用;

4.會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本節課講評的重點知識模型。

如果僅以知識點講解為目的,階段測試的講評課體現出來的弊病就是“多而散”。階段測試的講評課沒有指導學生如何學會整理和學習,大量散亂的知識是很難形成網絡的。換個角度思考,利用階段測試的講評課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整理知識,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學習思維,幫助學生形成組織形式的圖式,還可以促進知識的融合,效果一定會大不相同。

二、用輸出式學習的方式選擇教學策略

圖式理論指出,學習過程中的圖式是每個學習者獨有的,如果要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態,輸出式學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此講評課的教學策略選擇,可以基于輸出式學習進行選擇。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問題選擇輸出和呈現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1.日常的新課后習題講評課,針對的是新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在教學時可以選擇合作學習、變式教學、反思教學等。

案例3:上文案例1中的第(4)題:拋物線y=ax2+bx+c經過點A(-3,0),對稱軸是直線x=-1,則a+b+c=

答題情況:學生多數不會做,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完成。

此時教學策略選擇就可以是合作探究,具體步驟如下:

(1)分解教學,將習題的內容分解成一些可行的小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先進行審題的條件分析,讓學生參與條件分析;

(2)形成討論小組,讓有想法的同學組織討論;

(3)請各組選出代表進行分享,全班同學進行反思整理。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反思整理這一個環節中,教師的引導是需要預設的。

第一種方式:教師設計變式,引導學生完成。

例如,此題的變式可以是:

拋物線y=ax2+bx+c經過點A(1,2),則a+b+c=

拋物線y=ax2+bx+c經過點A(1,0),B(-1,0)則b=

拋物線y=ax2+bx+c經過點A(0,6),則C=

第二種方式,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題目解題的反思。

提問:本題解題時需要用到二次函數的哪些性質?

本題解題中你學習了哪些新的關系?

你能用一個一般的式子或者關系式表示你的收獲嗎?

2.如果是階段檢測的試卷講評,所呈現的知識內容將更加豐富,關系也更加復雜,教學中的教學策略就更豐富。

(1)錯題分析,整理避錯方法

在講評基礎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錯解通過截圖的形式和學生們一同分享,一起尋找解題中存在的問題,整理避錯方法。

案例4:在講評一道應用選擇時,筆者用PPT展示了存在問題的學生(如圖3),當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被提出討論時,都特別興奮。

分析出錯原因時,學生都提到了審題時把x,y關系混淆,對“配套”理解出錯等等問題。

學生針對避免審題錯誤,自己總結了以下避錯方法:①重復多遍閱讀②劃出關鍵字③間隔時間二次檢查。

學生問題呈現是輸出式教學的一種形式,教師和學生研討學生自己的問題時,更能貼近學生,容易被學生接受.

(2)通過圖式整理知識模型,提升講評的效果

講評多個知識點組合的綜合題時,如果僅依靠教師講解和板演解題過程,學生很難形成自己的學習圖式。因此遇到這類問題時,建議教師采用“分步驟”“分解圖式”的方式進行講評。

案例5:在講評一道幾何選擇題時,學生展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式,教師通過分解局部圖形的方式展示了解題中運用的模型(如圖2),讓學生根據模型回憶解法的不同步驟,更豐富了學生學習的圖式。

(3)引導解題過程閱讀,提升學生審題閱讀的能力

對于書寫類要求較高的問題,特別是幾何邏輯推理、代數推理說明,這類問題可以采用集中閱讀的方式,截取關鍵步驟和學生一起閱讀,也可以截取部分學生的作答和評分標準進行比較閱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地關注解題書寫方式。

(4)通過導圖式反思整理,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網絡,形成屬于自己的圖式.

圖式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很多,大部分老師會選擇變式訓練。但是,如果知識點多而散亂的話,產生的變式學生也做不完。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整卷知識整理,或者局部關鍵問題知識整理。

案例6:講評完試卷的一道幾何問題后,讓學生課后進行整理,用發散式導圖呈現題目中學習到的圖式。(學生的作品如圖5)

如果是整份試卷,也可以用這種關系圖式的方式整理所學知識。(學生作品如圖6)

三、用學習科學指導“講評課”是未來的趨勢,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實踐反思:

1.講評課的備課要求,既要收集學生問題,又要設計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對教師處理信息的水平要求較高,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

2.學習科學的輸出式學習,即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思維。其中呈現方式也包括學生的練習,對于數學課而言,充分適當的變式訓練有利于學生圖式的形成。但如果學生只是純粹地變式刷題,容易形成機械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成長。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元認知的指導,通過整理試卷知識網絡,交流解題經驗,學習閱讀解題過程等多樣的輸出方式,這樣才幫助學生思維成長,形成學習的圖式。當然,在教學中要注意合理分配時間,也不能整節課一味追求學生課堂表達,或者導圖呈現,而忽略學生的變式訓練時間保證。

3.運用思維導圖整理學生思維圖式是一種有效的知識融合方式,但指導學生學會用思維導圖整理,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設計一些課時幫助學生掌握導圖整理的方法,體會進行導圖整理的效果。

4.學生學習的元認知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是學生保持學習動力的方式。好的元認知培養方式很多,包括自我分析試卷、自我診斷解題問題、試卷整理反思、錯題整理、輸出式導圖的指導等,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幫助學生逐漸形成。但是,這些內容在外界看來可能與考試沒有直接關系,因此需要教師從學生成長的角度整體理解教學。

總之,“講評課”作為知識鞏固的課程,它的作用就是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的圖式,它的地位就是學習圖式形成的中間階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從學習科學角度對“講評課”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既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補充完整的知識網絡圖式,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組織形式的圖式,是一個值得繼續推廣探究的方向。

3983500338273

猜你喜歡
講評課圖式變式
思維圖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透過“圖式”讀懂兒童
重載交通瀝青路面荷載圖式探討
從“解法自然”悟“變式自然”
淺析如何上好高中生物講評課
問題引路,變式拓展
如何上好中職數學講評課
初中物理試題講評課的有效性研究
芻議英語閱讀理解講評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